厚植愛國情懷 江蘇探索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
1月8日上午8時50分,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操場,1600餘(yu) 名初中生列隊站好,參加每周一的升國旗儀(yi) 式。該校“曾聯鬆國旗護衛隊”的同學們(men) 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來到國旗杆下,將鮮豔的五星紅旗升起。
愛國主義(yi) 教育,是國家立心、鑄魂育人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yi) 教育法》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新時代愛國主義(yi) 教育的總體(ti) 要求、職責任務、實施措施、支持保障。如何將愛國主義(yi) 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我省大中小學在課堂內(nei) 外展開積極探索。
追尋紅色記憶,厚植愛國情懷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ge) 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對每個(ge) 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愛國主義(yi) 教育的重點在青少年,基礎在學校教育。
“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曾聯鬆是寧海中學1936屆校友,我校在2021年成立‘曾聯鬆國旗護衛隊’,這既是一種愛國之舉(ju) ,更是一種精神傳(chuan) 承。”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副校長王猛介紹,傳(chuan) 承國旗文化、厚植愛國情懷是曾聯鬆國旗護衛隊的光榮責任,護好、升好國旗是曾聯鬆國旗護衛隊的神聖使命。
新年伊始,南京理工大學《軍(jun) 工文化概論與(yu) 實踐》課程教學團隊成員趙玉瑜老師,帶領同學們(men) 在止戈園瞻仰陳賡大將銅像。趙老師如數家珍,娓娓講述陳賡院長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創辦哈軍(jun) 工、培養(yang) 國防科技人才和推動國防尖端科技事業(ye) 發展的點滴往事。現場的同學們(men) 沉浸式地追憶哈軍(jun) 工的崢嶸歲月。
一座革命紀念館就是一個(ge) 紅色基因庫,一件紅色文物就是一本曆史教科書(shu) 。在江蘇,越來越多的紅色場館走進校園,打造“紅色文化進校園”館校合作項目實踐基地。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突出體(ti) 驗互動特色的“小雨滴”紅色課堂成為(wei)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新舉(ju) 措。“開學第一課”、紅色主題班會(hui) 、國旗下演講……近年來該場館每年組織相關(guan) 課程教學百餘(yu) 場。“我們(men) 將按照設計體(ti) 係化、課程標準化、活動品牌化、內(nei) 容菜單化、資源平台化的思路,精心研發推廣紅色教育讀本,不斷豐(feng) 富‘小雨滴’紅色課堂內(nei) 容,讓雨花英烈精神進一步融入大中小學課堂,涵養(yang) 青少年的浩然之氣。”紀念館工作人員表示。
豐(feng) 富教育形式,激發強國思想
愛國主義(yi) 教育從(cong) 來不是抽象的,而是蘊含著豐(feng) 富的內(nei) 容,涵蓋思想政治、曆史文化、國家象征標誌、祖國大好河山等方方麵麵。而愛國主義(yi) 教育的形式也多種多樣。
2020年以來,南京高中畢業(ye) 生出國留學前,都要先到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悼念活動,接受愛國主義(yi) 教育。同學們(men) 對話曆史證人,聆聽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後代講述父輩經曆。南外仙林國際高中中德班學生劉原靄說:“這段屈辱的曆史讓我們(men) 警醒,國家的強盛需要我們(men) 一代代人為(wei) 之付出努力。在和平年代,更要居安思危,發奮學習(xi) ,報效祖國。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勿忘國恥,心係祖國!”
1月5日、6日,常州大學音樂(le) 與(yu) 影視學院2020級表演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大戲《生死場》上演。指導老師陳思含告訴記者,話劇版《生死場》改編自蕭紅先生同名小說,講述“九一八”事變後一個(ge) 村莊的村民“生”與(yu) “死”的故事,以民族意識覺醒之名,以反抗與(yu) 鬥爭(zheng) 之名,闡釋生與(yu) 死的真實含義(yi) 。同學們(men) 在看原著、打磨劇本、分析人物的過程中,也對那段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去年8月,《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概論》教材出版發行。對於(yu) 這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權威用書(shu)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張愛武教授表示:“第十章‘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這一部分內(nei) 容,我們(men) 可以統一安排,帶著同學們(men) 到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去上課。要充分利用好揚州悠久和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來講深、講透、講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中的重要作用。”
愛與(yu) 責任融入內(nei) 心,開出青春之花
愛國主義(yi) 教育是一個(ge) 長久話題。“Z世代”青年思維活躍、眼界開闊,獲取信息的方式、思考學習(xi) 的習(xi) 慣都發生深刻變化。貫徹落實好愛國主義(yi) 教育法,更要讓愛國主義(yi) 教育入腦入心。
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胡大平表示,愛國主義(yi) 教育是一個(ge) 沉甸甸的話題,主要在於(yu) 愛與(yu) 責任的教育。在不同的學段,愛國應該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在風雲(yun) 變幻的今天,愛國主義(yi) 的內(nei) 涵也更深厚、更博大、更複雜。“一是曆史文化對文明的貢獻,二是我們(men) 自己對文化所承擔的使命。”
在南京市金陵中學,愛國主義(yi) 教育正在融入政治課、物理課、班會(hui) 課等。物理老師李俊在他講述核能的課上做出了有益實踐。“本節課設計明暗兩(liang) 條主線。明線是人類發現、使用核能的曆史進程,通過一個(ge) 個(ge) 問題與(yu) 情境不斷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與(yu) 規律的理解;暗線是中國核工業(ye) 的發展進程,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篳路藍縷到現在建立完備且領先的核工業(ye) 體(ti) 係的艱難曆程,引入‘兩(liang) 彈一星’精神。通過兩(liang) 條線的相互呼應,激發學生愛國之情、報國之誌。”
作為(wei) 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愛國主義(yi) 激勵一代代有誌青年為(wei) 國家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在求職就業(ye) 季,每年都有江蘇高校的畢業(ye) 生們(men) 主動申請,前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從(cong) 2016年至今,我們(men) 學校有91位同學主動要求前往新疆、西藏、海南工作。他們(men) 在那裏為(wei) 基層治理、富民創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揮灑青春力量。”江蘇海洋大學招生與(yu) 就業(ye) 處副處長駱海宏表示。
去年從(cong) 江蘇海洋大學畢業(ye) 的徐長帥已經在西藏工作近半年。“我願意讓我的青春綻放在高原之上,為(wei) 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徐長帥說,“有國才有家,清澈的愛,隻為(wei) 中國。”(葉真 葛靈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