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專題深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xing) 、贏得國際競爭(zheng) 主動的戰略資源。”曆史和實踐充分表明,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you) 勢和主導權。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們(men) 要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重要部署,堅持黨(dang) 管人才原則,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匯聚到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曆史偉(wei) 業(ye) 中來。
搭建成長平台。當前,科技創新加速推進,國內(nei) 外人才流動更加頻繁,人才選擇到哪裏發展,看重的是哪裏有能夠實現自身價(jia) 值的成長平台。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搭建更廣闊、更有吸引力的幹事創業(ye) 平台。要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集中國家優(you) 質資源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為(wei) 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台。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有組織科研和重大項目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打造一流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積極促進各領域、各層級創新人才國際交流活動蓬勃開展,為(wei) 人才成長搭建國際合作平台。完善從(cong)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chan) 業(ye) 化的創新鏈條,拓寬人才、成果、資金順暢流動的通道,讓施展才幹的舞台更大、創造價(jia) 值的機會(hui) 更多,更好支持拔尖創新人才引領重大原始創新、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
加強機製創新。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對充分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創造潛能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在完善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服務、支持、激勵機製等方麵推出更多有力舉(ju) 措,形成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競爭(zheng) 比較優(you) 勢的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比如,怎樣用好人才,用人主體(ti) 最有發言權。應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ti) 充分授權,發揮用人主體(ti) 在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放手讓他們(men) 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基礎前沿研究突出原創導向,社會(hui) 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導向,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評價(jia) 突出市場導向,形成並實施有利於(yu) 拔尖創新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jia) 體(ti) 係。構建充分體(ti) 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jia) 值的收益分配機製,讓事業(ye) 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ye) 。
聚焦破解難題。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要增強問題意識,以激發活力為(wei) 核心,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決(jue) 好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等方麵的突出問題,在難點、堵點、痛點上持續發力。聚焦解決(jue) 基礎研究人才數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問題,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yang) 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jun) 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突破常規,創新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ang) 教育。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yang) 基地,吸引最優(you) 秀的學生立誌投身基礎研究,加大重大原始創新人才培養(yang) 力度。結合新形勢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計引進拔尖創新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wei) 我所用。在全社會(hui) 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yu) 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建立以信任為(wei) 基礎的人才使用機製,用好用活各類拔尖創新人才。
(作者為(wei) 湖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6日 第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