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村莊,看一場藝術展覽(藝術改變鄉村)
“老梁,上哪兒(er) 去?”“家裏來客了,我領他往村裏看看!”內(nei) 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村民梁樹森正帶著客人參觀。
如今的西口村,人文風景越來越多——漫步文化廣場,藝術作品隨處可見;走上山坡,南山鄉(xiang) 野藝術圈映入眼簾,不少雕塑散布林間;山腳下,老村部被改成“看山藝術館”,辦起了攝影展……
這些變化,與(yu) 一群美院師生有關(guan) 。作為(wei) 2023中國(阿爾山)旅遊大會(hui) 的活動內(nei) 容之一,“西口村藝會(hui) ·2023阿爾山鄉(xiang) 村藝術季”此前在西口村舉(ju) 辦。藝術季總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介紹,作為(wei) 承辦單位之一,自2022年9月起,清華美院便組織200餘(yu) 名師生分10餘(yu) 批次赴西口村采風調研。2023年暑期,還有多所藝術院校及設計機構的師生、藝術家,攜手西口村村民共同開展藝術創作,賦予這座小山村更多藝術魅力。
彎曲的柳條縱橫交錯,編織成哲羅魚的形狀;夜晚,LED燈帶亮起,魚兒(er) 仿佛在天空遊動。“這件作品叫《連年有魚》,是我們(men) 參與(yu) 創作的。”西口村柳編傳(chuan) 習(xi) 所負責人董亞(ya) 麗(li) 說。
做了30多年柳編,董亞(ya) 麗(li) 沒想過,有一天能與(yu) 美院師生合作:“以前,我們(men) 做的大多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現在,柳條成了藝術品。跟遊客介紹起來,特別有成就感。”
《連年有魚》的主創設計者是清華美院教授林樂(le) 成。他從(cong) 事纖維藝術研究與(yu) 設計,第一次來到西口村時,就對村民手中的柳條產(chan) 生興(xing) 趣。於(yu) 是,團隊成員就地取材,與(yu) 村民共同創作。《連年有魚》一側(ce) 的展覽標簽上,記下了12名共創村民的名字。
在林樂(le) 成看來,藝術來到鄉(xiang) 村,會(hui) 煥發勃勃生機。廣袤的鄉(xiang) 村是創作的沃土,為(wei) 藝術作品提供了廣闊空間。
清華美院畢業(ye) 生孔繁迪是90後,從(cong) 小在城市長大,去年一年往西口村跑了好幾趟。村民家中的柴火棒,給他帶來靈感:“藝術作品為(wei) 何不能使用這種材料?木材來自森林,我想把它們(men) ‘搬’回森林。”
於(yu) 是,孔繁迪搜集了村民家中閑置的木材,按照自然地形錯落堆疊,配以斑斕色彩,與(yu) 9名村民一同創作了藝術作品《層林疊浪》。在林間空地上,這件作品如彩虹般燦爛,如海浪般蜿蜒。
“看,我在西口造‘海浪’。”固定木材、刷漆……村民們(men) 一邊參與(yu) 創作,一邊用短視頻的形式在社交媒體(ti) 上記錄。“有村民說以後想把自己家改造成民宿,便於(yu) 遊客賞景。我想,這便是藝術賦能鄉(xiang) 村的體(ti) 現。”孔繁迪說。
藝術作品《高山流水》位於(yu) 山坡上,山腳下便是靜靜流淌的河流;作品《盛宴》像一個(ge) 展台,登上可一覽山穀風光;“看山藝術館”開設“美麗(li) 鄉(xiang) 村進行曲”展覽,展出攝影專(zhuan) 業(ye) 師生記錄下的村莊故事……在西口村,藝術作品有村民參與(yu) 的印記,許多村民都能為(wei) 遊客講述作品的寓意。
鄉(xiang) 村為(wei) 藝術增添生機,藝術的生機也浸潤村民的生活。
鮮豔的花束,為(wei) 西口村村民蘇麗(li) 紅家的家常菜館添了幾分生趣。“這是我家裏人裝飾的——看了別人的藝術作品,自己也想試試看。”蘇麗(li) 紅說,“村子越來越美,遊客越來越多,我們(men) 家飯館的生意也更好了!”
西口旅店店主商豔則拿著一件清華美院師生設計的T恤,請創作者一一簽下名字。“學生們(men) 住在旅店,我瞅著他們(men) 的設計作品都非常好,也想收藏幾件。2023年夏天,來我們(men) 家住店的客人多了,收入比前年同期多了1/3。”商豔說。
據介紹,西口村是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2023年阿爾山鄉(xiang) 村藝術季期間,遊客數量累計約8000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過200萬(wan) 元。
清華美院的學生們(men) 也很期待再來西口村。本科生孫倩與(yu) 同學們(men) 在西口村完成了作品《遊歸—飛燕》,用彩色亞(ya) 克力板製成燕子,表達遊子對家鄉(xiang) 的美好回憶和夢想。這次實踐讓她對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希望隨著鄉(xiang) 村的發展,會(hui) 有更多年輕人像燕子一樣歸來。”
“未來,我們(men) 計劃繼續在西口村開展學生社會(hui) 實踐,讓同學們(men) 深入感受鄉(xiang) 村、創作藝術作品。”阿爾山鄉(xiang) 村藝術季執行策展人溫博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7日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