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雙向“育見”護航成長 西城區激活社會“大課堂” 匯聚育人“大能量”

發布時間:2024-01-19 16:27:00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自然科學、傳(chuan) 統文化、非物質遺產(chan) 、經典國粹……1月16日,以“優(you) 化資源 強化管理 護航成長 奠基未來”為(wei) 主題的西城區中小學生社會(hui) 大課堂管理經驗交流工作展示活動在民族文化宮和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舉(ju) 行。來自西城區各學校老師和資源單位代表,以及受邀的兄弟區相關(guan) 單位代表參加了活動。  

  活動由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hui) 大課堂管理辦公室指導,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hui) 主辦,西城區學生活動管理中心和民族文化宮承辦。活動旨在統籌社會(hui) 教育資源,發揮實踐育人功能,積極探索育人方式,培養(yang) 創新人才,推動社會(hui) 大課堂工作。

  西城區教育委員會(hui) 副主任蘆乃靜指出,近年來,西城區不斷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社會(hui) 大課堂工作路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任務,打造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育人體(ti) 係。

  西城區學生活動管理中心主任王小慧介紹,大課堂管理辦公室主要發揮四個(ge) 作用,讓大課堂資源單位“育見”學校,讓中小學“育見”大課堂資源單位,實現雙向奔赴,最終為(wei) 學生成長護航。  

  北京動物園展台前,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形象吸引著參會(hui) 人員,這是動物園特別開發的體(ti) 現大熊貓主要生物學特征的教具,特別之處是大熊貓的肚子中“暗藏玄機”,有它的頭骨模型、幼崽模型、前掌骨模型以及糞便模型。這種形式不僅(jin) 方便展示,還能更加直觀地看到動物某些生物學特征的細微之處,增加講解的參與(yu) 性和互動性,更好的替代或補充標本和圖片的科普教育意義(yi) 。

  千層底布鞋製作,新布製袼褙、製鞋幫、製底、緔鞋……在老字號內(nei) 聯升,現場展示的是技藝傳(chuan) 承人任晨陽,他是“內(nei) 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何凱英的弟子。他介紹:“手工製作一雙千層底布鞋,要用到近40種工具,曆經9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關(guan) 乎成品質量。”他表示,內(nei) 聯升一直秉持著對傳(chuan) 統技藝的堅守,也會(hui) 將這份精神融入到社會(hui) 大課堂課程之中。

  全聚德作為(wei) 中華老字號與(yu) 中華美食文化的傑出代表,其烤鴨技藝被認定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參會(hui) 者被他們(men) 的實踐類課程所吸引,認為(wei) 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並通過名人故事的講述讓學生見證近現代中國的時代變遷。  

  “梅蘭(lan) 芳先生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梅之氣節,蘭(lan) 之高潔,千古流芳。”梅蘭(lan) 芳紀念館展示了梅蘭(lan) 芳藝術課程,通過梅蘭(lan) 芳先生的愛國故事宣揚愛國主義(yi) 精神,弘揚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金石博物館展台的拓印體(ti) 現著新時代的金石篆刻,不僅(jin) 是中國傳(chuan) 統工藝美術的結晶,還承載著中華文明賡續綿延的曆史印記。通過深度挖掘金石背後的文化積澱,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課程相結合,設計出講好紅色故事,傳(chuan) 播民族精神的課程。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將民族團結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課程相結合,加強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chuan) 教育,采用體(ti) 驗式、浸潤式、融入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guan) 係,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恭王府博物館作為(wei) 曆史見證和文化載體(ti) 的中國古建築承載著豐(feng) 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nei) 涵。恭王府博物館結合自身資源優(you) 勢,研發精品課程,讓學生將書(shu) 本所學的知識與(yu) 實地參觀結合起來,既品味了曆史建築,又學習(xi) 了傳(chuan) 統文化。

  記者了解到,西城區所屬的北京市級的社會(hui) 大課堂資源單位有30家,新申報的單位有15家,涵蓋社會(hui) 人文、經濟科學、國學文化、體(ti) 育藝術各個(ge) 方麵。此次活動突出西城區社會(hui) 大課堂工作特色,資源單位各有亮點,將社會(hui) 資源有機地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促進學校教育與(yu) 社會(hui) 教育有機結合,進一步推動社會(hui) 大課堂工作的開展。

  “感謝資源單位將自身優(you) 勢轉化成為(wei) 教育資源並使之課程化,讓我們(men) 可以用課程服務學校和學生,讓學生來上課、來研學、以及進行親(qin) 子活動、誌願者服務、職業(ye) 教育等。”王小慧表示,我們(men) 將努力發揮社會(hui) 教育資源優(you) 勢,實現多元資源的統籌優(you) 化,為(wei) 學校豐(feng) 富學習(xi) 供給,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xi) 體(ti) 驗,激活社會(hui) “大課堂”,匯聚全社會(hui) 育人“大能量”,實現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教育重托。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