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技助力 帶動長春鄉村振興“加速跑”

發布時間:2024-01-22 15:47:00來源: 人民網

  導言:近日,長春市委網信辦攜手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吉林日報推出“長春振興(xing) 突破這一年”網絡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全方位展現全市上下瞄準重點領域、抓住關(guan) 鍵環節,聚焦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全力推動長春全麵振興(xing) 率先實現新突破的生動實踐!

  科技創新是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長春市大力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有力促進了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而這背後,科技創新成了推動農(nong) 業(ye) 發展的“助推器”。  

  用科技支撐“大國糧倉(cang) ”

  秋收時節,長春市各地依托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和智慧農(nong) 業(ye) ,讓無人駕駛收割機、籽粒收割機、莖穗兼收收割機、輔助駕駛收割機等一係列農(nong) 業(ye) 機械紛紛登場,在改變傳(chuan) 統秋收作業(ye) 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不同於(yu) 往年的秋收畫麵,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民帶來真正的便利。

  這些先進科技的應用,實現了秋收“少人化、智能化”作業(ye) ,緩解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勞動力緊缺、成本高的問題,實現了降本、增效、減損。

  在長春市農(nong) 安縣合隆鎮一塊農(nong) 田上空,無人機掛載著一台小型設備繞著田地飛行,方圓幾平方公裏的土壤肥力數據地圖就出現在顯示屏上。這台機載設備被稱作黑土地信息無人機載高光譜感知設備。

  “這些航天航空探測領域的技術,如今用在黑土地保護上。”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精準農(nong) 林創新室科研帶頭人譚鑫說,借助高精度探測功能的儀(yi) 器,土壤肥力、作物營養(yang) 狀態等信息實時掌握,監測效率大幅提升。這個(ge) 高科技設備對生產(chan) 很有幫助。

  “科技小院”助力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喜迎豐(feng) 收季,走進位於(yu) 公主嶺市南崴子村的稻漁科技小院實驗田,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肥美的蝦蟹在田埂間“橫行霸道”,一幅“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的美好景象躍然眼前。科技小院首席專(zhuan) 家王秋舉(ju) 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水深及膝的稻田中,對蝦蟹生長情況進行日常監測。

  長期以來,“科技小院”作為(wei) 建立在農(nong) 村生產(chan) 一線,集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yang) 於(yu) 一體(ti) 的基層科技服務平台。

  2018年,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王秋舉(ju) 帶著研究生來到這裏,依托公主嶺藍穀水產(chan) 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成立了科技小院,專(zhuan) 攻蝦蟹養(yang) 殖技術。“我們(men) 的小院以破解產(chan) 業(ye) 升級關(guan) 鍵問題為(wei) 導向,相繼開發出稻田蝦蟹專(zhuan) 用人工配合飼料和養(yang) 殖育肥技術,建立起具有吉林特色的‘雙邊溝+分箱式插秧’稻田養(yang) 殖蝦蟹模式,每畝(mu) 稻田可實現增收1300元左右。”王秋舉(ju) 表示,該模式在全國稻漁綜合種養(yang) 模式大賽中獲得特等獎,現已在全省推廣近10萬(wan) 畝(mu) 。  

  無人農(nong) 場 一鍵完成莖穗兼收

  走進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cang) ”科技會(hui) 戰長春示範區公主嶺示範基地的“無人農(nong) 場”,在田地邊,技術人員手持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預先設計好收割點位,調整作業(ye) 參數、作業(ye) 麵積、作業(ye) 時間、作業(ye) 線路。很快,收割前的準備工作完成了,工作人員輕點鼠標,農(nong) 機被遠程啟動。隻聞機械聲、不見種田人。雖然天色已晚,但並不能阻擋無人駕駛農(nong) 機“摸黑”作業(ye) 。隻見它前進、後退、收割等動作一氣嗬成,沿著規劃好的路徑收割玉米,倉(cang) 滿之後,自動駛向卸糧處。

  “無人農(nong) 場作業(ye) 的好處是利用科學的方法,用無人機械下肥、播種,深淺度均勻一致,比人操作機器強很多。秋天用無人機械進行收獲,省時省力,增產(chan) 能達到20%左右。”公主嶺市鑫洋家庭農(nong) 場於(yu) 洋說。

  “對於(yu) 農(nong) 民來說,增收才是關(guan) 鍵。今年,結合長春市‘秸稈變肉’工程,據估算,每15畝(mu) 地玉米秸稈粉碎後,可以賣3000元左右。”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國雙說。

  “多種糧”“種好糧”“多產(chan) 糧”,做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文章,長春步履鏗鏘在路上。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