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複線寧波一期項目建成通車
1月19日,杭州灣地區環線並行線(G9221杭甬高速複線)寧波段一期工程(以下簡稱“杭甬複線寧波一期項目”)建成通車,標誌著這條全長55.833公裏,連接杭州、寧波兩(liang) 城的交通主幹道正式通車運營,為(wei) 進一步促進環杭州灣地區接軌上海、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開辟新通道。
杭甬複線寧波一期項目是浙江省唱響杭甬“雙城記”的重要支撐項目,同時也是寧波舟山港的重要疏港通道和寧波、舟山等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樞紐工程。項目位於(yu) 寧波市範圍,途經餘(yu) 姚市、慈溪市和鎮海區,新建路線由西段和東(dong) 段組成,全長約55.833千米,西段即小曹娥樞紐至庵東(dong) 互通段,路線長約15.315千米;東(dong) 段即附海樞紐至威海互通段,路線長約40.518千米,東(dong) 、西兩(liang) 段由現有的沈海高速連接。項目總投資179.91億(yi) 元,由浙江交通集團牽頭投資建設,按120千米/小時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全線布設互通式立交9處,並設置小曹娥收費站、庵東(dong) 西收費站、慈東(dong) 收費站、龍山收費站、澥浦收費站和招寶山收費站6處匝道收費站。
據介紹,該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連通舟山、寧波、紹興(xing) 、杭州等城市,有機銜接舟山連島工程、沈海國家高速公路等,對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和寧波舟山港集疏運網絡、暢通寧波對外通道、促進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也將大幅縮短長三角南翼與(yu) 上海、江蘇等地間的距離,便利杭州灣沿線群眾(zhong) 的高速出行。此外,該項目全線實現聯通5G覆蓋,為(wei) 其打造海上“智慧高速”提供了可靠的網絡支撐。
據悉,該項目主線所處的近海因地處灘塗,給工程的設計、施工和安全管控帶來了極大挑戰。考慮到結構物的穩定性、耐久性等諸多因素,項目采用整孔預製箱梁設計,總量共計1265片,其中最大梁片跨徑為(wei) 50米,重達1800噸,是目前國內(nei) 高速公路建設係統梁上運架單體(ti) 最重的整孔預製箱梁。
“為(wei) 全麵保障整孔預製箱梁的製造線形、運輸安全和安裝精度,項目結合自身實際,從(cong) 製、提、運、架四個(ge) 方麵進行工藝微改與(yu) 創新。”中鐵十六局杭甬複線寧波一期項目S1合同段負責人王小飛介紹。
這麽(me) 大的箱梁如何製作和存放?該項目打造了麵積約450畝(mu) 的“智慧梁場”,實現從(cong) 箱梁的製作、存放全過程“智慧化”管理。箱梁預製中心的6500多平方米鋼筋加工車間,全部采用智能化數控機械設備,隻需少數工人配合,就可實現全自動、不間斷的流水鋼筋加工作業(ye) 。
又要如何不間斷運輸如此大體(ti) 量的整孔箱梁?“梁上運梁”方式應運而生。
項目創新使用了“YL1800型”運梁車,采用模塊化設計和無線聯動控製技術破解箱梁的運輸難題。運梁車共有512個(ge) 輪胎,雖然整車自重760噸,但工作時可靈活調節運梁車前後、左右輪胎的高低位置和轉動速率,確保了箱梁在爬坡運輸過程中保持水平狀態,運行在既定安全線路內(nei) 。
同時,項目還采用了JQ1800型“越海號”架橋機全麵解決(jue) 架設難題。該架橋機配備5G技術,布設近100個(ge) 移動監控設備,在箱梁梁體(ti) 兩(liang) 側(ce) 設置多組水平尺,實現對箱梁架設環節的360°實時監測,確保箱梁一次性安全架設到位。
秉承“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理念,項目部聯合浙江工業(ye) 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研究機構開展專(zhuan) 項課題研究,全麵實現廢棄泥漿及鑽渣的資源化利用,減少廢棄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全方位打造綠色環保工程。
自開工以來,杭甬複線寧波一期項目建設指揮部黨(dang) 支部積極創建“1+6+X”黨(dang) 建聯建機製,以“匠心智造”黨(dang) 建特色品牌創建為(wei) 切入點,多方協作,全麵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黨(dang) 支部依托黨(dang) 建聯建機製,通過“輪值書(shu) 記”“黨(dang) 員管家”“杭甬課堂”等載體(ti) ,堅持“一季一主題一活動”,牽頭推行“一支部一品牌”,在項目全線不斷孵化、培育“海燕”“戰狼”“甬士”等多支黨(dang) 員突擊隊,推動黨(dang) 員帶頭攻堅。
在項目主線整孔預製箱梁架設、濱海互通5跨金塘大橋、項目全線路麵瀝青施工等多個(ge) 重大工程節點,該黨(dang) 支部始終堅持黨(dang) 建賦能項目建設,引領黨(dang) 員做給群眾(zhong) 看,黨(dang) 員帶著群眾(zhong) 幹,真正實現“支部建在項目上,黨(dang) 旗插在工地上”。(施蕾蕾、尚海宇、王嘯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