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幸福合作社 合作互助惠老人
核心閱讀
因地製宜,利用閑置房屋建設幸福合作社;專(zhuan) 業(ye) 培訓,打造身邊養(yang) 老服務“土專(zhuan) 家”和誌願者;多方籌資,力保互助養(yang) 老服務可持續……湖北省鹹寧市積極探索以合作互助理念,破解特困低保、經濟困難、空巢獨居、高齡失能等家庭困難老人的養(yang) 老難題。
日前,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賀勝橋鎮萬(wan) 秀村嚴(yan) 天申村灣的幸福食堂裏,穿著綠馬甲的社工、藍馬甲的駐村幹部和幾位身體(ti) 硬朗的老人一起在廚房裏忙活,洗菜的洗菜,炒菜的炒菜,不一會(hui) 兒(er) ,農(nong) 家柴火灶煙囪裏就升起了嫋嫋炊煙,各種食物的香味彌漫開來。幾位80歲上下的老人也慢慢從(cong) 家裏走來,坐在灶旁一起拉家常。“組裏建起幸福合作社,我們(men) 老人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月月吃大餐,周周有醫生上門,真想活到100歲!”68歲的婆婆代長生一邊幫廚、一邊樂(le) 嗬嗬地說。
去年6月起,從(cong) 嚴(yan) 天申村灣開始,鹹寧市逐漸在最基層的村組、社區建起21家幸福合作社,社員由基層黨(dang) 員、村民或居民、誌願者、愛心人士等組成,以合作互助的理念,破解特困低保、經濟困難、空巢獨居、高齡失能等家庭困難老人的養(yang) 老難題。今年,幸福合作社將在更大範圍內(nei) 推廣,惠及越來越多的老人。
服務場所:
因地製宜,建到群眾(zhong) 家門口
嚴(yan) 天申村灣裏都是清一色的黃牆紅瓦小樓,氣派又漂亮,村灣道路幹淨整潔,70歲的唐細臘從(cong) 田裏幹完農(nong) 活回來,把沾滿泥土的鞋子放在門外,換了居家鞋才走進自家小樓裏。嚴(yan) 天申村灣幸福合作社副理事長劉麗(li) 霞看見了,笑問:“您進屋還換鞋呀?”唐細臘說:“舍不得踩髒啊!鄉(xiang) 親(qin) 們(men) 來了,得是幹幹淨淨、整整齊齊的。”
唐細臘家有座兩(liang) 層小樓,平時卻隻住著她一個(ge) 人,老伴不在了,兒(er) 子們(men) 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難得回來幾趟。去年村組合計要建設幸福合作社,沒場地,怎麽(me) 辦?大家一商量,幾名村民主動騰出了自家閑置房屋做合作社的活動室和幸福食堂、愛心超市,連房租都不要:“房子空著也是空著,騰出來還有人打理。”“自家老人有人管了,我們(men) 在外也放心。”
“我最享福了,政府免費幫我把房子裝修得這麽(me) 好,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幸福合作社搞活動,我還第一個(ge) 享受!”唐細臘樂(le) 嗬嗬地說。過去,她一直住在近乎毛坯的房子裏,兩(liang) 層樓地方大,卻空蕩蕩的。現在,一樓有了電視、沙發,還有一個(ge) 理療室,供村醫每周來給老人測血糖、量血壓,裏麵還配了張按摩椅,哪裏不舒服就按摩按摩;二樓除了唐細臘自己住一間,其他地方都變成了活動室。原本冷冷清清的房子,現在常有老夥(huo) 伴來玩一玩、坐一坐,唐細臘日子過得更舒心了。
“過去我們(men) 許多為(wei) 老服務設施建在鄉(xiang) 鎮和村部,但鹹寧有很多山區丘陵,不少村民住得離村部、鄉(xiang) 鎮很遠,老人行動又不便,去吃飯也好、享受服務也好,都不太便利。所以,幸福合作社的建設思路,就是要‘可及、可托付、可持續’,服務場所和服務人員都要就地化、便利化。”鹹寧市民政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張誌才說。
鹹寧市允許各地幸福合作社的建設因地製宜,不搞“一刀切”,但也有一些統一要求,比如每月至少組織老人吃一次愛心餐,不定期開展義(yi) 診、義(yi) 務理發、文化演出等活動,沒有場地可不行。但是對於(yu) 村組社區來說,從(cong) 零開始蓋一座房子做專(zhuan) 門的活動陣地,成本太高,所以,各個(ge) 村灣、社區通過群眾(zhong) 自願捐獻住房使用權、與(yu) 基層黨(dang) 群服務中心、村集體(ti) 企業(ye) 合作共用等方式解決(jue) 用房問題。
服務人員:
就近培養(yang) ,專(zhuan) 兼結合有愛心
迎著冬日暖陽,鹹寧市赤壁市蒲圻街道華舟社區的老人們(men) 三五成群來到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前的小廣場,排隊接受“曙光社工”組織的義(yi) 剪和義(yi) 診服務。頭發花白的李福珍戴著誌願服務“小紅帽”,一邊維持秩序,一邊滿臉堆笑地和熟人打招呼、拉家常。華舟社區過去是一家老企業(ye) 的職工住宅區,居民多達數萬(wan) 人,這裏不僅(jin) 房齡老,居民老齡化也比較嚴(yan) 重。去年10月,華舟社區建起幸福合作社,身體(ti) 健康、熱心公益的李福珍當上了副理事長。
“合作社對接的曙光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經常組織居民開設營養(yang) 、健康講座,還派專(zhuan) 業(ye) 人員教我們(men) 急救和護理知識,不光教會(hui) 我怎麽(me) 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關(guan) 鍵時刻還能救命呢!”李福珍一邊說一邊激動地豎起大拇指。作為(wei) 幸福合作社的一員,李福珍負責經常巡護自家附近幾位體(ti) 弱多病的空巢老人。前不久,李福珍突然接到78歲的獨居老人魏鬱曾的求救電話,她幾分鍾就趕到了魏鬱曾家,發現她心髒病發作,歪躺在地、渾身冒汗,一看見自己就緊緊抱住,眼裏充滿了絕望。“別慌、別慌,有我們(men) 在,不會(hui) 有事的,救護車馬上就來……”李福珍按照學到的救護知識,一邊勸慰安撫,一邊快速找到速效救心丸,讓魏鬱曾含在舌下,然後慢慢將她扶到床上躺下。“還不能躺平,枕頭要墊高一點!”李福珍說。接到李福珍的通知,很快,社區幹部、社工們(men) 都趕到了,救護車也來了,大家一起合力把魏鬱曾抬下樓,送往醫院搶救。經過治療,魏鬱曾終於(yu) 轉危為(wei) 安。
村灣裏、社區裏,原本有一些熱心人,但缺乏照顧老人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政府購買(mai) 服務請社工組織提供專(zhuan) 業(ye) 化為(wei) 老服務,又存在成本太高、社工居住較遠導致緊急情況難以及時處置等問題。然而,縣城、鄉(xiang) 村缺少養(yang) 老護理服務人才是個(ge) 普遍性問題。幸福合作社成立後,將基層黨(dang) 組織、誌願者與(yu) 社工組織等專(zhuan) 業(ye) 機構有效連接了起來。鹹寧市民政局還創新實施了“一家一護”家庭養(yang) 老服務提能工程,去年以來對近2萬(wan) 人開展專(zhuan) 業(ye) 化養(yang) 老護理培訓。他們(men) 中有2000餘(yu) 人通過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可到醫院、養(yang) 老機構等就業(ye) ,但更多人成為(wei) 群眾(zhong) 身邊的“土專(zhuan) 家”,已經成為(wei) 或可以發展為(wei) 養(yang) 老服務誌願者。
鹹寧市嘉魚縣新街鎮港東(dong) 村村民李蓮秀經過“一家一護”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培訓之後,便加入了嘉魚縣“心之泉”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成為(wei) 一名誌願者。每天,她都會(hui) 到自己對口服務的孤寡老人家中,慰問巡護,幫忙做飯、打掃、幫老人洗頭洗澡等。
“村裏成立了助老敬老誌願服務隊,都是五六十歲的‘年輕老人’,大家都非常有愛心,給老人端屎端尿也不嫌棄,連老人的子女看了都非常感動。”李蓮秀說,“村裏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也在外地,大家都誇他們(men) 有出息,但總不可能經常回來。我現在照顧七八十歲的老人,等我更老了,大家也會(hui) 照顧我。”誌願服務隊傳(chuan) 播的助老敬老文化,讓村裏孝老、互助的氛圍越來越濃。
資金來源:
多方籌措,就地取材可持續
幸福合作社從(cong) 建設到運營,資金從(cong) 哪來?
一個(ge) 個(ge) 幸福合作社,各自從(cong) 實際出發,探出了不同的路子。嚴(yan) 天申村灣幸福合作社靠村民捐獻住房使用權,解決(jue) 了場地問題;作為(wei) 全市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他們(men) 還爭(zheng) 取到了民政項目資金用於(yu) 場地裝修;而平時的運行經費,則通過村組集體(ti) 經濟補貼、募集愛心企業(ye) 讚助、本村在外成功人士捐助等方式解決(jue) 。“其實大多數服務是誌願服務,花錢不多。我們(men) 首期籌集的3.8萬(wan) 元,到現在才花了4430元,看,每一筆都在牆上公示呢!”劉麗(li) 霞說。
鹹安區廣東(dong) 畈村上屋村灣幸福合作社則把運營的責任“打包”交給了本土農(nong) 業(ye) 企業(ye) 鹹寧市聚友農(nong) 業(ye) 生態有限公司。公司法人、上屋村灣幸福合作社理事長楊六林是本村人,近年來返鄉(xiang) 創業(ye) ,流轉了村裏數百畝(mu) 山地搞果樹栽培,他的母親(qin) 也住在村裏。“孝敬村裏的老人,也孝敬了我自己的母親(qin) 。”楊六林說。他算了筆賬,本來自己需要給七八個(ge) 員工每天支付20元餐費,每月得花4000多元,而現在村裏讓他運營幸福食堂,場地是現成的,而村裏的瓜果蔬菜幾乎不用花錢買(mai) ,每月他用於(yu) 支付廚師工資、購買(mai) 食材的費用同樣是4000多元。現在,村組70歲以上老人和公司員工都可以在這裏免費吃飯,幾乎沒有增加什麽(me) 成本。“組裏有兩(liang) 個(ge) 高齡失能老人需要每天送餐,不過住得都很近,我和愛人每天走兩(liang) 步就送到了,不用另外請人。”楊六林說。
特困低保、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人等屬於(yu) 民政兜底對象,對他們(men) 的護理,則通過民政部門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解決(jue) 。嘉魚縣“心之泉”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成林說:“通過中標政府公益服務項目,我們(men) 已服務了4個(ge) 鄉(xiang) 鎮、18個(ge) 村的128位老人。我們(men) 主要依靠在地培育的誌願者開展服務,對他們(men) ,我們(men) 按服務項目、服務時間等計分付酬。一些沒有工作的留守婦女、相對年輕的老人通過做誌願者也能增加收入。”劉成林在嚐試通過設立“時間倉(cang) 庫”,由相對年輕的老人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滾動服務的方式,吸引更多相對年輕、健康的老人參與(yu) 到互助養(yang) 老事業(ye) 中來。“我們(men) 也希望通過做好服務、做出品牌,吸引更多有經濟能力的家庭為(wei) 老人購買(mai) 服務,讓養(yang) 老服務市場更加成熟、壯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