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建成

發布時間:2024-02-08 10:1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月7日,南極羅斯海恩克斯堡島,秦嶺站正式建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表示熱烈祝賀,賀信指出,“中國南極秦嶺站的建成,將為(wei) 我國和全世界科學工作者持續探索自然奧秘、勇攀科學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秦嶺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lun) 站、泰山站之後,我國建設的第五座南極考察站,也是第三座常年考察站。

  今年是我國極地考察40周年。40年來,在黨(dang) 的領導下,我國極地事業(ye) 從(cong) 無到有、由弱到強,一代代極地工作者勇鬥極寒、堅忍不拔、拚搏奉獻、嚴(yan) 謹求實、辛勤工作,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從(cong) 南極邊緣深入南極內(nei) 陸,活動範圍和考察領域持續拓展

  1984年11月20日,滿載著期盼和牽掛,數百名勇士搭乘“向陽紅10”號、“J121”號船光榮出征,踏上前往南極的征程,這是我國實施的首次南極考察。

  等待他們(men) 的是亙(gen) 古冰原,是地球上著名的“寒極”“幹極”“風極”。

  南極具有極高的科研價(jia) 值,被譽為(wei) “解開地球奧秘的金鑰匙”和“天然科學實驗室”。憑借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南極的變化將對全球氣候環境產(chan) 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人類對南極的探索早已從(cong) 探險時代進入科學考察時代,眾(zhong) 多國家在南極開展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察工作。我國必須緊跟步伐,加快推進南極考察,填補科學空白,為(wei) 進一步認識和保護南極,為(wei) 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應有貢獻。

  想在極端自然環境中持續工作,考察站是科考隊員最基本的支撐平台和後勤保障設施。拓展新的區域、建設新的考察站,是加深南極考察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必然選擇。

  猶記得首次南極建站的艱辛。老一輩考察隊員頂著極地風雪,奮不顧身跳入冰冷徹骨的海水,抓緊修複被衝(chong) 壞的臨(lin) 時碼頭,隻為(wei) 爭(zheng) 分奪秒地卸貨施工。他們(men) 每天連續工作12個(ge) 小時以上,用頑強的意誌和辛勤的汗水,創造了讓人驚歎的建站速度。1985年2月,我國第一座南極考察站長城站落成。

  緊接著,1989年2月,我國第二座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建成;2009年1月,我國第三座南極考察站、首個(ge) 南極內(nei) 陸考察站昆侖(lun) 站建成;2014年2月,我國第四座南極考察站泰山站建成;2024年2月7日,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建成。

  極地求索四十載,我國形成了“五站兩(liang) 船一基地”的南極考察格局,進入海陸空立體(ti) 發展時代。中國人自立自強的腳步從(cong) 南極邊緣深入內(nei) 陸,活動範圍和科學考察領域持續拓展。

  長城站位於(yu) 喬(qiao) 治王島,中山站位於(yu) 拉斯曼丘陵,昆侖(lun) 站、泰山站地處南極內(nei) 陸區域,秦嶺站位於(yu) 羅斯海地區——迥異的地理差異帶來更豐(feng) 富的科考價(jia) 值,優(you) 化完善了我國的南極科研布局。

  長城站區域適合開展亞(ya) 南極生態監測和研究;中山站區域是觀測研究南極冰蓋演化過程、南極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開展高空物理、地質學、地球物理等學科工作的優(you) 良位置;昆侖(lun) 站和泰山站位於(yu) 南極內(nei) 陸區域,站在了冰芯科學、大氣科學和天文科學等學科的前沿領域;羅斯海區域具有岩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地球係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的特征,有助於(yu) 科研人員探究南極變化與(yu) 全球聯動等重要科學命題。

  我國目前已擁有兩(liang) 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首艘極地破冰船“雪龍”號是重要的科考利器,作為(wei) 移動的科考平台,為(wei) 南極考察立下汗馬功勞。2019年7月,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交付使用。從(cong) 此,我國南極考察開啟“雙龍探極”新局麵,極地考察綜合保障能力取得新突破。

  有力推動南極科學探索,積極踐行南極環境保護

  40年來,我國成為(wei) 南極科學探索的有力推動者。

  從(cong) 在南極能夠生存、在站區附近觀測采樣,到深入南極內(nei) 陸科考、在冰蓋最高點鑽取古老冰芯……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支門類齊全、體(ti) 係完備、基本穩定的科研隊伍,在南極冰川學、空間科學、生物生態、氣候變化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把中國人自己對南極的認識寫(xie) 在了教科書(shu) 上。

  數不清的“首次”記錄著我國南極考察事業(ye) 的豐(feng) 碩成果:首次南極考察在長城站附近區域進行了第一次多學科野外科學勘查;第十三次南極考察隊完成南極內(nei) 陸冰蓋首次考察;第十九次南極考察中,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對南極海冰厚度變化進行了跟蹤監測;第二十一次南極考察隊內(nei) 陸冰蓋考察隊從(cong) 地麵到達冰穹A並開展實質性科學考察行動,這是人類南極科考史上的第一次……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了11次南極考察,對南極的大氣、海洋、海冰、冰川、土壤、生物生態等要素開展連續觀測,為(wei) 國際社會(hui) 認識極地,尤其是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yu) 南極的相互影響作出重要貢獻。

  40年來,我國一直是南極環境保護的積極踐行者。

  “南極太美麗(li) 太純淨了!”正在南極執行考察任務的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張北辰說。這是每個(ge) 科考隊員抵達南極時都會(hui) 發出的感慨。

  1990年9月初,長城站就為(wei) 了保證站區內(nei) 海豹媽媽在良好的環境中度過產(chan) 假,暫時停止使用全部交通工具,從(cong) 事考察活動的隊員一律步行。

  2008年,第三十一屆南極條約協商會(hui) 議上,我國提議設立的格羅夫山哈丁山南極特別保護區獲得會(hui) 議批準,這是我國單獨提議設立的第一個(ge) 南極特別保護區,對該區域環境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

  “雪龍2”號船是當之無愧的“綠色”船,不論是煙囪排氣、汙水和垃圾排放控製,還是空調、采暖實時調節,乃至對塗料的應用,都嚴(yan) 格符合環保要求。

  對環境的保護理念也持續貫穿於(yu) 秦嶺站的建設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一體(ti) 化設計統籌,進行國內(nei) 裝配化定製及預拚裝,實現節能、節水、節材。此外,還通過減少擾動南極現場的區域麵積,減少臨(lin) 時設施和現場施工人員數量,最大限度控製施工活動範圍,達到綠色環保建站的目的。

  1983年,我國加入《南極條約》。1985年10月,我國成為(wei) 南極條約協商國,獲得了在國際極地事務中的決(jue) 策地位。

  2017年我國成功主辦第四十屆南極條約協商會(hui) 議和第二十屆南極環境保護委員會(hui) 會(hui) 議,牽頭提出了“綠色考察”的國際倡議,獲得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可;2023年我國與(yu) 多國聯合提交關(guan) 於(yu) 促進南極冰蓋航空調查國際合作、提升全球海平麵上升預測精準度的提案獲得會(hui) 議支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向有關(guan) 極地國際組織單獨或聯合提交提案文件80餘(yu) 份,全方位參與(yu) 極地環境保護、資源養(yang) 護有關(guan) 製度規則製定。

  40年來,我國已成為(wei) 南極國際治理的重要參與(yu) 者。

  曆次南極考察隊克服巨大困難,圓滿完成建站和科考任務

  40年前,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在南極度過第一個(ge) 夜晚,在帳篷裏,有人唱起了《考察隊員之歌》:“在嚴(yan) 寒中頑強拚搏,我們(men) 灑下了滴滴熱汗。在冰雪裏英勇奮戰,我們(men) 奉獻出丹心一片……”

  40年來,我國曆次南極考察隊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建站和科考任務。

  受極端氣候影響,南極考察窗口期很短,考察隊員無一不是“與(yu) 老天爺賽跑”,連續工作十幾個(ge) 小時幾乎是常態。有人駕駛雪地車向南極內(nei) 陸行進,幾天幾夜幾乎沒有合過眼;有人為(wei) 了鑽取冰芯,在冰麵上搭建帳篷,一住就是很多天。他們(men) 說:“來南極不容易,一定要珍惜這種機會(hui) 。隻要現場條件允許,就盡可能多做點工作。”

  南極氣候變幻莫測,常常打亂(luan) 科考計劃,考察隊員沉著鎮定、臨(lin) 危不亂(luan) ,貨運卸載、工程施工、野外采樣,勇於(yu) 挑戰困難。他們(men) 常說,“我們(men) 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辦法總比困難多”。

  麵對狂暴無情的風雪、危機四伏的冰裂隙、長時間遠離親(qin) 人朋友的孤獨寂寞,科考隊員迎難而上,始終保持奮發有為(wei) 的樂(le) 觀狀態。大洋作業(ye) 中,為(wei) 了確保調查斷麵和站位的完整性,隊員們(men) 堅持在危險的海況下作業(ye) ;在南極內(nei) 陸考察中,隊員們(men) 睡的是集裝箱,吃的是航空餐,在野外60天不能洗澡,每人每天隻有一壺1.5升用水。他們(men) 說:“隊伍上下永遠憋著一股勁兒(er) ,做不好就沒臉回去。”

  這股勁兒(er) ,正是40年來一批又一批南極科考隊員精神風貌的濃縮。這股勁兒(er) ,也將繼續激勵勇於(yu) 探索南極的人們(men) 一路風雪一路行。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