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俗文化 貢獻青春力量(青春派)
在嶺南大地,舞獅這種古老的傳(chuan) 統舞蹈,家喻戶曉。每逢佳節喜慶,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xing) 。
剛從(cong) 西藏參加完演出錄製,廣東(dong) 省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廣東(dong) 醒獅”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盧浩生就帶著隊員趕回廣州,馬不停蹄地準備天河區新春花市的表演。
生於(yu) 1987年的盧浩生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一到春節,我就被舞獅的熱鬧氛圍所吸引。隻要村中有舞獅,我就會(hui) 一直跟著獅子跑。”從(cong) 向村裏的叔伯叔父討教,到拜師走上學藝之路,盧浩生與(yu) 醒獅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在國內(nei) 和國際比賽上屢獲殊榮。
成功的背後離不開艱苦嚴(yan) 格的訓練,冬寒夏熱,馬步一紮就是幾十分鍾,大汗淋漓,整個(ge) 身體(ti) 在冒煙。“馬步紮不好,舞出的獅子也不會(hui) 好看。”盧浩生說,汗水流到眼睛裏,他不敢擦,也不敢眨眼,一動不動。晚上回到家,雙腿直發抖。
基礎打牢,還要提高難度。梅花樁上的遠距離飛躍,套路多、難度大,還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就這麽(me) 一點點啃硬骨頭,盧浩生的功夫越來越紮實,2012、2013年連續兩(liang) 年獲廣東(dong) 省傳(chuan) 統醒獅麒麟錦標賽第一名、廣東(dong) 省第十六屆運動會(hui) 傳(chuan) 統南獅男子成年組冠軍(jun) 。
2021年,盧浩生被廣東(dong) 省人社廳認證評為(wei) “民間雜技(舞獅)專(zhuan) 業(ye) 正高級工程師”,還通過了國家級、國際級舞龍舞獅裁判技術等級認證。
在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中,盧浩生也一直希望能夠將醒獅文化發揚光大。2015年,盧浩生創建廣州市天河區龍獅運動協會(hui) ,從(cong) 事醒獅教學工作,定期開展醒獅進校園活動,以公益展演、開設講座等多種方式普及醒獅文化,擴大傳(chuan) 承人群。
“舞獅最講究就是形神動作,需要‘人獅合一’去展示它的神態:喜、怒、醉、睡、醒、動、靜、驚、疑、怕。這些神態要怎麽(me) 去展示,才能舞得出神入化,需要日複一日的訓練和領悟。”盧浩生一邊跟隊員講解,一邊親(qin) 自示範,紮馬步、舉(ju) 獅頭、跳木樁……生動的課程讓學員直呼過癮。
“原來隻是對舞獅有點感興(xing) 趣,在上完課之後,更加喜歡這個(ge) 項目了。”不少學員剛開始隻是好奇,但不知不覺間也跟著學了不短時日。
“醒獅文化要傳(chuan) 承下去,一定不能少了年輕血液。”盧浩生說,“舞獅除了代表喜慶、熱鬧,還包含中華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比如生生不息、忠勇仁義(yi) 等。以前我隻是舞龍舞獅,現在有機會(hui) 當老師,雖然很忙、很累,但隻要看到年輕人拿起獅子後興(xing) 奮的表情,看到他們(men) 喜歡這項技藝,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為(wei) 了在年輕人中推廣醒獅,盧浩生想了不少辦法,引入了街舞醒獅及燈光秀等創新型醒獅遊戲,此外,他還聯合舞蹈、武術、工藝、非遺專(zhuan) 家創作出了有版權的醒獅健身操,在中小學、幼兒(er) 園中推廣。這兩(liang) 年,盧浩生還開展了研學體(ti) 驗課程,至今已有6000餘(yu) 名學生接受醒獅文化的熏陶。
“我們(men) 說要講好中國故事,醒獅就是非常好的題材。醒獅身上傳(chuan) 承了許多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和美德。講好醒獅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盧浩生希望,在未來5年能讓更多人接觸到醒獅文化,讓這項技藝傳(chuan) 播得更廣更深。
王丹:
精益求精,守護古老的年畫技藝
臘月裏是年畫訂購的旺季,市民遊客參觀打卡博物館、預約訂購、買(mai) 賣收藏,王丹和家人忙著接待、講解。
80後女孩王丹是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人,她的公公霍慶有是霍氏楊柳青木版年畫世家的第六代傳(chuan) 人,跟年畫打了一輩子交道,2002年將自己的住宅改成年畫博物館,免費開放,為(wei) 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民俗文化藝術。
楊柳青年畫始於(yu) 明朝,盛於(yu) 清代。年畫題材廣泛,內(nei) 容豐(feng) 富,有民俗文化類、曆史故事類、侍女娃娃類、戲曲類等。
“我們(men) 所熟知的娃娃類年畫大概占比四成,一直傳(chuan) 承下來且最受百姓喜愛認可的也是娃娃類年畫,它寓意著吉祥和年年有餘(yu) 。”王丹告訴記者,她學藝也是從(cong) 給娃娃類年畫彩繪開始。
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全國各地的人慕名前來旅遊參觀、拜師學藝、買(mai) 賣畫作,這讓王丹很振奮。從(cong) 那一刻起,王丹下定決(jue) 心學習(xi) 、傳(chuan) 承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
開頭很難。“每一個(ge) 步驟裏都有好多知識點。”王丹舉(ju) 例,比如“畫門子”,上色前要將畫紙糊在門形的木板兩(liang) 麵,一般6到10個(ge) “門”為(wei) 一組,每扇“門”一側(ce) 有豎軸,可以實現左右自由翻轉,節省空間;在畫坯子背麵刷礬膠水,逆時針旋轉90度貼到“畫門子”上的過程叫“礬牆”,看似簡單的一刷、一貼,其實背後也有講究,要根據一年四季的冷熱幹濕度,調整膠與(yu) 水的比例,夏天如果礬放少了,畫紙就容易洇,冬天如果礬放多了,紙張就容易爆開……
基礎工作練好了,才能拿筆上色。拿筆要先練手穩度。王丹勾線的握筆法很特殊,不似普通拿筆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個(ge) 手指發力,而是用食指、中指兩(liang) 個(ge) 手指夾筆發力,“這樣比較穩。”伸出手指可以發現,她中指第二關(guan) 節處磨出的老繭很明顯。
“手穩度練好後,再攻力度、細致度。”王丹說,初學時勾出的線條看著就發軟,像麵條,熟練後就會(hui) 越來越剛勁有力。細致度最考驗功夫,彩色勾線不能與(yu) 原來墨線重疊,要畫在2/3處,露出1/3,雙線條有立體(ti) 感。
彩繪常用勾勒、填色、平塗、暈染、點簇等技法。按空間順序先上後下,先左後右,以保持畫麵幹淨。上色時候,為(wei) 保證顏色統一,在調好一種顏料後,要批量完成多幅同樣畫作的同一部位,等到前麵的顏料幹透再進行下一個(ge) 顏色。“不是一張畫完,再畫另一張,要不就光調顏料了。”王丹說。
王丹以知名度最高的年畫《蓮年有餘(yu) 》舉(ju) 例,畫中娃娃的臉部最難繪,先淺後深,要20多道工序。難中之難是“開眼”,初學彩繪者一般要3年才開始學“開眼”。
“開眼”不是簡單的“畫龍點睛”,而是要在眼白、眼球、瞳仁、眉毛、睫毛等多處暈染十幾道工序。“年畫娃娃貴在一個(ge) ‘活’字,如果眼睛畫好了,稚氣、靈氣、神氣,層次感、動態感就出來了。”王丹說。
完成一幅完整的年畫,少則幾個(ge) 星期,多則幾個(ge) 月,“特別考驗耐心,要能坐得住。”王丹說,隻要坐下來,一天能十幾個(ge) 小時沉浸其中。累,但不覺得辛苦。她說:“老一輩的工作環境才叫辛苦,熱的時候沒有空調,冷的時候沒有暖氣,照明條件也不好,但他們(men) 卻創造了很多高水平的作品,精益求精,那種工匠精神值得我們(men) 年輕人學習(xi) 。”
2019年,王丹被評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在創作之餘(yu) ,王丹還會(hui) 定期走進學校藝術課堂開展“非遺”交流。“未來,如何傳(chuan) 承創新,讓非遺更有生命力,我還在不斷思考實踐,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一起努力,把年畫文化傳(chuan) 承下去。”王丹說。
喬(qiao) 秦:
巧手剪祥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在紙間碰撞
“哢嚓哢嚓……”剪刀翻飛,紙屑掉落。每天6小時,剪了3天,喬(qiao) 秦終於(yu) 完成這幅剪紙作品《雙龍戲珠》。
“在老一輩心裏,貼上了自己剪的窗花才叫過年呢。”喬(qiao) 秦今年33歲,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浮山剪紙市級傳(chuan) 承人,每年都會(hui) 設計生肖主題剪紙。
2024年是農(nong) 曆龍年,喬(qiao) 秦從(cong) 去年10月份開始準備,設計了一套16條龍的主題剪紙,有臥著的,也有騰飛的,形態各異。“這套伴手禮很受歡迎,已經訂出1000多套。”
浮山,山西南部一個(ge) 山區小縣,但是民俗文化卻很興(xing) 盛,有“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xiang) ”之稱。
“剪紙從(cong) 我太奶奶那輩傳(chuan) 到爺爺、父親(qin) ,到我是第四代。從(cong) 小耳濡目染,會(hui) 拿筷子就會(hui) 拿剪刀。”2011年大學畢業(ye) 後,喬(qiao) 秦回到家鄉(xiang) ,跟著山西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鄭洪峨從(cong) 事剪紙創作。
十幾年來,喬(qiao) 秦創作了30多個(ge) 係列作品,其中有不少得意之作。來到他的工作室,一幅長1.6米、寬0.8米的《春》映入眼簾。這幅作品在“春”字裏融入了鑼鼓、高蹺、獅子舞等浮山民間社火元素,將近60個(ge) 人物一一相連,對稱排列,“春”字下半部分設計成圓形,盡顯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二十四節氣圖》也是喬(qiao) 秦的“心頭好”,這幅作品他整整創作了3個(ge) 月。“立春六九頭,農(nong) 事早入手,生產(chan) 掀高潮,備耕修犁耬……”喬(qiao) 秦和爺爺還一起為(wei) 每個(ge) 節氣寫(xie) 了四句詩。
除了剪紙,喬(qiao) 秦還是浮山剪紙博物館館長,這是20年前在浮山縣政府支持下興(xing) 建的私人博物館,裏麵收藏了大量剪紙作品,對公眾(zhong) 免費開放。“遊客更喜歡看現代題材的剪紙作品。”喬(qiao) 秦一邊普及剪紙文化,一邊也在思考,人們(men) 糊麻紙的“田”字格窗戶早已被玻璃窗戶代替,市麵上的現代化窗花琳琅滿目,千百年來的民風民俗也在改變,剪紙藝術還能不能生存?
有挑戰也有機遇。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men) 的藝術欣賞水平也在提高,傳(chuan) 統文化“圈粉”無數,手工製作的東(dong) 西被賦予更多溫度。“剪紙也要跟著時代潮流走,內(nei) 容和形式都要契合當下。”最近兩(liang) 三年,喬(qiao) 秦嚐試從(cong) 社會(hui) 現象和時代熱點中尋找創作素材和靈感,創作了名人肖像、航天、消防等係列作品,剪出一番新天地。
《福娃運動會(hui) 》是喬(qiao) 秦的嚐試之一,這是他為(wei) 杭州亞(ya) 運會(hui) 創作的一套染色剪紙,曾在杭州展出。一眼看去,色彩豔麗(li) ,動感十足。這套作品既保留了浮山剪紙代表性的黑色,又用大量彩色填充;53個(ge) “福娃”形象既用中國傳(chuan) 統名花裝飾,又融入國漫元素,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在紙間碰撞。
“一剪高天明月亮,二剪兔兒(er) 靈芝草,三剪鳳凰戲牡丹,四剪魚兒(er) 水上漂……”浮山剪紙博物館,一堂青少年剪紙培訓課正在進行,喬(qiao) 秦聽著這首歌謠長大,又把它教給孩子們(men) 。
歌謠代代傳(chuan) 唱,但是當年的剪紙藝人們(men) 卻早已不在。一次,喬(qiao) 秦看新聞了解到有地方在尋訪老藝人,受此啟發,他開始走訪老藝人的子女,為(wei) 8位浮山剪紙老藝人編印畫冊(ce) ,建立藝術檔案。此後,他又出版了《刀尖上的溫馨》《剪紙培訓微教材》等書(shu) ,用作社區大學教材或興(xing) 趣讀物。
這幾年,喬(qiao) 秦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傳(chuan) 播浮山剪紙文化和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上。他從(cong) 2017年開始舉(ju) 辦剪紙培訓班,培訓過幾千人次,現在有200多人常年跟著他學習(xi) ,大部分是小學生。
“從(cong) 事剪紙時間越長,越覺得本領恐慌。隻要有培訓學習(xi) 機會(hui) ,我都爭(zheng) 取參加。”去年,喬(qiao) 秦參加了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研培計劃,一個(ge) 半月時間,與(yu) 30多名剪紙藝人交流學習(xi) ,去山西各地采風,收獲頗豐(feng) 。“希望越來越多人喜歡浮山剪紙。”喬(qiao) 秦說。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5日 第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