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好防沙治沙用沙“作戰圖”
仲冬的巴林草原,積雪與(yu) 群山相映成趣,流露出安然素美的意境。
驅車自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城區出發,一路向西,便是大板鎮浩饒沁嘎查萬(wan) 畝(mu) 沙障區。“30年防沙治沙路,浩饒沁沙地已成綠洲。這條路夏天綠植成陰、綠色滿眼,周邊錦雞疊翠,檸條叢(cong) 叢(cong) 。”原巴彥爾燈蘇木(現已並入大板鎮)副蘇木達寶音說道。
上世紀90年代初,巴林右旗沙化土地麵積達402.76萬(wan) 畝(mu) ,占全旗總土地麵積的26%,沙區人飽受風沙的危害。
沙地必須要治理,怎麽(me) 治?巴林右旗原巴彥爾燈蘇木林工站提出了采取用長度1米以上柳條、錦雞兒(er) 條和楊樹枝等,在每個(ge) 樹苗四周埋設長寬各4米的正方形沙障,沙障與(yu) 沙障相連接的“網格化沙障固沙法”。此方法有效阻擋了風沙對樹苗的侵襲,1995年樹苗存活率超過90%,沙障裏的踏郎條全部生根長葉形成再生沙障,截至1998年秋,浩饒沁沙地累計鎖沙12000餘(yu) 畝(mu) ,牧民群眾(zhong) 終於(yu) 告別“出門吃沙”的艱苦生活。巴林右旗首創的“網格化沙障固沙”模式挑戰“黃龍”,為(wei) 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實踐經驗。
沙地鎖得住,植綠也要跟得上。在巴林右旗黃花治沙林場,成片的樟子鬆已成規模,築起防風固沙的天然屏障。這片麵積4054畝(mu) 的樟子鬆是“中國綠化基金會(hui) ”螞蟻森林650號林,屬於(yu) 公益造林項目,共有30萬(wan) 株。經過3年的精心管護,樟子鬆成活率高達98%,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45%以上。
“這片樟子鬆不僅(jin) 擋住了風沙,還調節了小氣候,使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巴林右旗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修廣成說。
“黃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修廣成說,全旗堅持保護與(yu) 利用並重,造林與(yu) 封育相結合,著力實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等係列生態工程,助推全旗生態文明建設提質增效。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巴林右旗累計完成營造林172.54萬(wan) 畝(mu) ;實施內(nei) 蒙古東(dong) 部草原沙地綜合治理項目5.6萬(wan) 畝(mu) ;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10.45萬(wan) 畝(mu) ;實施森林撫育26.16萬(wan) 畝(mu) ;實施人工種草26.2萬(wan) 畝(mu) ......
“治沙”取得成效,“用沙”再獲機遇。在巴林右旗西拉沐淪蘇木,防沙治沙中引進先進產(chan) 業(ye) 項目,使當地農(nong) 牧民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實現了生態受保護、群眾(zhong) 得實惠的目標。
在西拉沐淪蘇木胡日哈嘎查耕地儲(chu) 備庫項目區,去年的葵花種植讓“不毛地”成功蝶變“聚寶盆”。
“這曾經是一片4000畝(mu) 白茫茫寸草不生的鹽堿地,”華青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總經理張景振說,在防沙治沙過程中經過科學調研探索種植葵花,每畝(mu) 地年產(chan) 量400斤左右,為(wei) 老百姓大約增收1000元左右。
除此之外,西拉沐淪蘇木還引進了麻黃草種植項目,麻黃草根係發達、抗旱耐寒,能夠在沙性土壤中生長,是優(you) 良的固沙作物,同時還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jia) 值和經濟價(jia) 值。
“麻黃草根係最高能達到七八米深,去年第一期種植500畝(mu) ,今年第二期預計種植2000到3000畝(mu) 。”內(nei) 蒙古青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之源說。該項目采取農(nong) 牧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進行建設,每畝(mu) 地10%的產(chan) 值給農(nong) 牧民分紅,農(nong) 牧民每年每畝(mu) 土地可以分到至少500元。
去年深秋,“堅決(jue) 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號角在巴林右旗吹響,70餘(yu) 家單位1000餘(yu) 名黨(dang) 員幹部參與(yu) 其中,力爭(zheng) 帶動全旗廣大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積極投身到防沙治沙工作中來,堅定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信心決(jue) 心。
“人工造林10萬(wan) 畝(mu) ,封山育林5萬(wan) 畝(mu) ,工程固沙6萬(wan) 畝(mu) ,規劃退化林分修複27萬(wan) 畝(mu) ,重點區域綠化1.75萬(wan) 畝(mu) ,錦繡海棠經濟林建設0.3萬(wan) 畝(mu) ......”巴林右旗旗委書(shu) 記靳江波用一段數據擘畫“十四五”防沙治沙用沙“作戰圖”。
俯瞰巴林右旗一萬(wan) 多平方公裏沃土,雙翅橫展,狀若蝴蝶。作為(wei) 治沙的一大創舉(ju) ,“網格化沙障固沙法”見證和記錄了巴林右旗戰黃沙的智慧和勇氣,也讓巨型“蝴蝶”破繭振翅飛。(記者 肖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