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標準農田“高”起來(話說新農村)
農(nong) 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guan) 鍵舉(ju) 措。建好管好高標準農(nong) 田,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wei) 豐(feng) 收沃土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各地在抓緊春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同時,也抓緊提升耕地質量。不少地方的農(nong) 田裏,涵閘建設、溝渠開挖等作業(ye) 有條不紊,平整土地、興(xing) 修水利,全力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
高標準農(nong) 田“高”在哪裏?黑龍江省方正縣天門鄉(xiang) 水稻種植戶張有國坦言:“去年水稻畝(mu) 產(chan) 1200斤,澇災沒減產(chan) ,高標準農(nong) 田可幫了大忙。項目區排灌係統完備,及時排水施肥,落細管護措施,產(chan) 量得到保障。”
農(nong) 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guan) 鍵舉(ju) 措。在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下,我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穩步加快。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穩定保障了1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糧食產(chan) 能,2023年又新建和改造提升了8611萬(wan) 畝(mu) 。從(cong) 全國看,建成的高標準農(nong) 田畝(mu) 均糧食產(chan) 能一般增加一至兩(liang) 成,節水節肥節藥效果明顯。從(cong) 各地抗災減災情況看,高標準農(nong) 田保障了重災區少減產(chan) 、輕災區保穩產(chan) 、無災區多增產(chan) 。
根據規劃,我國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筆者在采訪中發現,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jue) 。比如,一些地方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存在資金籌措難、“建管用”責任脫節等情況;目前剩餘(yu) 要建設的高標準農(nong) 田,有一定比例分布在丘陵山區,多數是旱地,建設難度相對較大、成本也較高。
讓高標準農(nong) 田“高”起來,投入不可或缺。去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作為(wei) 增發國債(zhai) 的第一批項目下達地方,支持項目規模共計5400萬(wan) 畝(mu) ,畝(mu) 均投資補助從(cong) 1500元左右提高到2400元左右。今後保障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投入,從(cong) 投入來源看,要強化財政資金保障,推動建設模式和融資機製創新,構建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會(hui) 參與(yu) 的多元投入模式,與(yu) 此同時,要指導地方用足用好土地出讓收益、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專(zhuan) 項債(zhai) 券等。從(cong) 投入標準看,要綜合考慮高效節水灌溉、綠色有機生產(chan) 和農(nong) 業(ye) 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等趨勢,相應提高畝(mu) 均投入標準。
高標準農(nong) 田“三分建、七分管”,必須抓好全過程質量管理。按照項目化管理方式,根據建設特點,進一步細化實化項目前期工作、投資申報、項目下達、組織實施、竣工驗收、監督管理等製度,促進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質量提升。此外,還要因地製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護機製。明確管護主體(ti) ,壓實管護責任,探索引入保險機製、購買(mai) 第三方服務、委托專(zhuan) 業(ye) 化機構等市場化方式,通過以工代賑、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引導調度農(nong) 民參與(yu) 項目規劃、建設、管護和監督的積極性,做到建成一畝(mu) 、管好一畝(mu) 、見效一畝(mu) 。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質量第一,優(you) 先把東(dong) 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提高項目投入標準和管護水平,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wei) 豐(feng) 收沃土,為(wei)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紮好高標準農(nong) 田長效運營“籬笆”,確保糧食在任何時候都能產(chan) 得出、供得上、供得優(you) 。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1日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