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山西:科技來助力 穩糧有保障

發布時間:2024-03-18 15:27:00來源: 山西日報

  春風十裏,農(nong) 事漸忙。放眼河東(dong) 沃野、平陽大地,返青的麥苗長勢正旺,農(nong) 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查苗情、測墒情,講技術、送服務,指導麥農(nong) 開展春季麥田管理,共同為(wei) 奪取夏糧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打下堅實基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我省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穩定、供給充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不斷邁出新步伐。2023年,糧食總產(chan) 量295.6億(yi) 斤,平均畝(mu) 產(chan) 623.5斤,均創曆史新高;人民群眾(zhong) 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更加豐(feng) 富,肉蛋奶總產(chan) 量428.2萬(wan) 噸,水果、蔬菜產(chan) 量分別達到1093.2萬(wan) 噸、1065.9萬(wan) 噸;全省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同比增長8.3%。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yu) 科技賦能助力。2023年我省農(nong) 業(ye) 科技貢獻率達到63.5%,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

  良技在手 糧食生產(chan) 捷報頻傳(chuan)

  “喂,黨(dang) 老師您好!我是臨(lin) 汾市堯都區吳村鎮喬(qiao) 化村為(wei) 民惠眾(zhong) 合作社的王惠忠,我想問一下隨著氣溫回升,麥田該咋管理,您能給指導一下嗎?”“好的,我現在就去你們(men) 村看一下,最好是把種糧大戶和技術人員都組織過來,咱們(men) 現場交流。”3月12日,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省農(nong) 科院)小麥研究所副所長、省小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副首席黨(dang) 建友研究員接到了一個(ge) 麥農(nong) 的電話,結束通話後,他立即帶領團隊前往現場查看苗情,並叮囑麥農(nong) :“要做好追肥澆水工作,促進麥苗早返青,提高春生分蘖成穗率,奠定穩產(chan) 高產(chan) 基礎。”麥農(nong) 王惠忠連連點頭、不斷感謝,“真是太好啦,專(zhuan) 家隨叫隨到、服務到位,給我們(men) 吃了定心丸。” 從(cong) 播下一粒種子,到變成沉甸甸的果實,作物一般要經曆出苗、開花、灌漿、成熟等生長周期,任何一個(ge) 環節、任何一項措施都必須落實到位。每年年初,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就發布現代農(nong) 業(ye) 主推技術、主推標準、主推品種,為(wei) 老百姓提供選擇參考,目前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

  今年春節假期剛結束,大範圍寒潮雨雪天氣影響我省。省小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服務專(zhuan) 隊立即組織農(nong) 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小麥生產(chan) ,3個(ge) 服務專(zhuan) 隊分赴芮城、新絳、翼城、襄汾、霍州、浮山和太穀等縣市區實地開展墒情苗情調查。同時,製定“山西冬小麥應對早春寒潮雨雪攻略”,運用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各種媒體(ti) 廣泛宣傳(chuan) ,第一時間將防範應對措施告知麥農(nong) 和生產(chan) 主體(ti) 。近日,省植保中心又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專(zhuan) 家,對全省農(nong) 作物重大病蟲草害發生趨勢進行會(hui) 商,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控。

  科技是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驅動力,是糧食豐(feng) 產(chan) 增收的保障。多年來,我省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著力破解一批製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技術瓶頸,不斷為(wei) 全省“三農(nong) ”發展增動力、添活力。我省糧食產(chan) 量分別在2013年、2020年、2022年先後跨過270億(yi) 斤、280億(yi) 斤、290億(yi) 斤三個(ge) 台階。2023年,我省聚焦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製“五良”集成組裝的綜合性解決(jue) 方案,糧食總產(chan) 量達到295.62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噸糧田”“噸半糧田”等示範創建試點不斷挖掘增產(chan) 潛力。2023年我省還啟動5大類27項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五大行動,新通過國家審定登記品種63個(ge) ,入選國家優(you) 異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3個(ge) ,全國最多。

  在全省農(nong) 辦主任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長會(hui) 議上,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孫京民表示,今年我省將聚焦“穩糧保供、學習(xi) 運用‘千萬(wan) 工程’經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三件大事”,紮實實施“糧食單產(chan) 提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增效、產(chan) 業(ye) 融合提效”等“九大工程”,省裏還將組織啟動綠色高效生產(chan) 、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等5個(ge) 領域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不斷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

  良機配套 農(nong) 業(ye) 質效顯著提升

  農(nong) 機一響,種地不慌。2023年,全省農(nong) 機總動力達到1803.5萬(wan) 千瓦,“互聯網+”與(yu) 農(nong) 機化深度融合,加裝北鬥導航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3萬(wan) 餘(yu) 台。全省主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1%,較2022年增長1.1個(ge) 百分點。機械化已經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主力軍(jun) 。許多適宜丘陵山區耕整地機械、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機械、穀子等特色雜糧生產(chan) 機械的引進和研發,得到廣大種植戶的一致好評。 3月10日,運城市鹽湖區姚孟街道陶上村的小麥田,植保無人機操作手徐銳正在調配除草劑開展除草作業(ye) 。伴隨著機翼的嗡鳴聲,兩(liang) 台植保無人機在小麥田中同時起飛作業(ye) ,陣陣白霧均勻灑落,不到一個(ge) 小時便完成了20餘(yu) 畝(mu) 麥田的除草工作。在鹽湖區福運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技術人員正在進行農(nong) 機作業(ye) 培訓,講解農(nong) 機具操作使用、保養(yang) 維修和安全生產(chan) 等方麵的專(zhuan) 業(ye) 知識。27家農(nong) 機合作社目前已檢修完成2000台(件)、培訓1000餘(yu) 人次。

  3月13日,在高平市馬村普華園區工廠化育苗基地大棚,數萬(wan) 株種苗整齊排列在育苗床上,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為(wei) 了提升育苗質量,基地對水質進行了淨化處理,引進了自動化點播機、遙控噴淋係統和暖風設備,對育苗大棚內(nei) 的溫度、濕度進行智能化精準化控製。基地負責人韓國葉介紹說:“今年我們(men) 增加了500多平方米的黃瓜育苗棚,棚裏增加了暖風機,還利用磚廠的餘(yu) 熱來給棚裏增加溫度。”基地采取草炭灰、蛭石、珍珠岩配好比例,利用自動點播機實現了精準播種、覆土壓實的全程自動化,保證育苗盤的每個(ge) 穴孔精準播入。園區生產(chan) 負責人張誌明告訴記者:“我們(men) 以銷定產(chan) ,隨產(chan) 隨銷,每年可為(wei) 市場提供優(you) 質種苗300餘(yu) 萬(wan) 株。”

  推進農(nong) 作物全程機械化是今年省委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作出的重點部署,今年我省將瞄準丘陵山區、設施農(nong) 業(ye) 等特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需求,扶持研發15項新型農(nong) 機裝備,建設93個(ge) 農(nong) 業(ye) 機械化技術推廣示範點。同時,進一步培育和壯大農(nong) 機合作社和農(nong) 機大戶等新型農(nong) 機服務主體(ti) ,繼續開展全省農(nong) 機示範社場戶培育活動,將新認定省級農(nong) 機示範合作社30個(ge) ,機械化示範家庭農(nong) 場10個(ge) ,農(nong) 機示範大戶10個(ge) ;加強智能化、標準化建設,建設智慧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區域中心試點20個(ge) ,引導支持農(nong) 機合作社開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大力培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nong) 事”等新業(ye) 態,加速推進我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進程。

  眼下,春耕春播已經開始,全省種子化肥農(nong) 藥儲(chu) 量充足、價(jia) 格平穩,已檢修農(nong) 業(ye) 機械數量2.9萬(wan) 台套,培訓機手和修理工數量0.3萬(wan) 人次,做好了春耕春播準備。

  良製助力 農(nong) 民收益有效保障

  優(you) 秀的“三農(nong) ”成績單背後,有良好製度設計的助力。

  今年,我省糧食生產(chan) 高位再出發,要把糧油生產(chan) 任務落實到村到田,在穩麵積的基礎上,全力挖潛增效、防災減損,提高單產(chan) 。同時,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加強生豬產(chan) 能調控,統籌抓好牛羊禽生產(chan) ,積極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求。

  我省將按照全要素集成、分作物實施、整建製推動的思路,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帶動主要糧油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在同朔、忻定、上黨(dang) 、晉中盆地,創建玉米“噸糧田”;在晉南盆地小麥、玉米兩(liang) 茬種植區打造一批“噸半糧田”。遴選培育規模種糧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400個(ge) ,帶動提升單產(chan) 水平。在陽高、原平、汾陽等20個(ge) 縣(市、區)實施整縣整建製單產(chan) 提升項目,開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製“五良”技術集成融合,示範帶動大麵積均衡增產(chan) 。

  科技推廣,關(guan) 鍵在人。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hui) 暨省委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用好科技特派員製度這個(ge) “法寶”,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黨(dang) 建友就是一名科技特派員,長期服務浮山縣小麥生產(chan) ,在槐墊鄉(xiang) 南西坡村建立示範基地50餘(yu) 畝(mu) ,大力推廣“旱地小麥一優(you) 四改綠色栽培技術”“冬小麥規範化播種技術”等,“麵對麵、手把手”培養(yang) 鄉(xiang) 土人才和“田秀才”,使浮山縣小麥新技術推廣率達到80%以上。他帶領團隊創新集成技術4項,其中“小麥產(chan) 量品質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術體(ti) 係”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冬小麥—夏玉米水肥一體(ti) 化高產(chan) 栽培技術”,是2023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和我省主推技術;製定省級地方標準9項,授權發明專(zhuan) 利7項,育成小麥品種3個(ge) ,這些技術和品種支撐全省小麥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地膜覆蓋在五台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生產(chan) 中存在的出苗不整齊、板結放苗投工大、作業(ye) 速度慢、地膜難回收等難題一直困擾著當地農(nong) 民,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省農(nong) 科院)玉米所所長張中東(dong) 特派員和團隊成員研究集成的以膜側(ce) 播種為(wei) 核心技術的“膜側(ce) 播種藝機一體(ti) 技術”有效解決(jue) 了上述地膜覆蓋中存在的問題。每畝(mu) 可節約地膜20%,畝(mu) 增產(chan) 50公斤—100公斤。近年在五台縣茹村、豆村等鄉(xiang) 鎮推廣麵積累計達20餘(yu) 萬(wan) 畝(mu) ,幫助農(nong) 民增收4000餘(yu) 萬(wan) 元。該技術連續五年被遴選為(wei) 山西省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主推技術。2019年,張中東(dong) 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受到科學技術部通報表揚。

  據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社會(hui) 服務部部長邢寶龍介紹,截至2023年底,學校共選派科技特派員5199人,他們(men) 圍繞縣域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出思路想點子,舉(ju) 辦技術培訓、創建引領示範、創新服務模式體(ti) 係,提升基層科技人才能力,帶動了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垣曲縣科技特派團提出的“穀子—油菜”輪作模式,經過近三年探索與(yu) 推廣,深受當地百姓認可。2023年“穀子—油菜”輪作模式種植3000餘(yu) 畝(mu) ,增收油菜55萬(wan) 公斤、穀子30萬(wan) 公斤,農(nong) 民增收500餘(yu) 萬(wan) 元。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yu) 經濟增長水平”的目標,相信隨著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的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我省農(nong) 民的收入將實現大幅增長,農(nong) 民的生活也將“芝麻開花節節高”。(記者王秀娟)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