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態保護注入青春力量(暖聞熱評)
【事件】在吉林省梨樹縣的“科技小院”,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研究生們(men) 堅持“泡”在玉米田裏,試驗和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引江濟淮沿線湖泊,安徽省安慶師範大學的師生監測水環境、參與(yu) 水生態修複工作;在沿黃城市的中小學和幼兒(er) 園,山東(dong) 青年政治學院的誌願者們(men) 利用假期科普環保理念,守護“生態黃河”……紮根鄉(xiang) 野,走向社會(hui) ,以自然萬(wan) 物為(wei) 課堂,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投身實踐一線,用知識和熱情為(wei) 我國生態保護事業(ye) 注入青春力量。
【點評】
近年來,隨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等理念進校園、入課堂,大學生群體(ti) 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提高。從(cong) 認真響應“光盤行動”到積極參與(yu) 植樹綠化,從(cong) 日常節電節水到在公共場所隨手撿拾垃圾,大學生們(men) 躬身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實踐證明,生態教育更加注重趣味性、貼近性,能向青年學生傳(chuan) 遞生態文明理念,產(chan) 生良好的實踐效果。
知行合一,久久為(wei) 功。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建設美麗(li) 中國,需要探索更多激勵他們(men) 參與(yu) 的方式和途徑。中國環境科學學會(hui) 廣泛動員大學生進農(nong) 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ye) ,開展生態環境科技誌願服務;青海師範大學組織科考實踐隊隊員走進牧區,不僅(jin) 向牧民宣傳(chuan) 環保知識,還跟隨青海湖生態管護員體(ti) 驗工作。在生態保護一線的“大課堂”裏,生態理念深植於(yu) 青年學子的內(nei) 心,實踐能力實現拔節生長。
誌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在高山叢(cong) 林,在大漠邊陲,廣大青年學子為(wei) 了共同的夢想努力,用熱愛與(yu) 堅守寫(xie) 下青春華章。安慶師範大學水生態監測與(yu) 修複團隊在夏季外出考察,團隊成員頂著高溫酷暑,忍受滿身泥濘、蚊蟲叮咬、植物過敏,隻因野外給科研帶來了驚喜,團隊成員覺得苦中有甜。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進姿態,每一次爬坡過坎、每一次攻堅克難,都將轉化為(wei) 難忘的青春回憶、堅實的成長階梯。
熱愛的種子已經播下,一棵棵參天大樹未來可期。把科研課題與(yu) 生態領域中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相結合,把實驗室的“學問”應用到一線實際工作中去,年輕人們(men) 正在綠色事業(ye) 中施展本領、揮灑青春。南京大學博士生領銜開發的一套土壤與(yu) 地下水智能監控預警係統,可實現智能化監管、精細化模擬預測、汙染精準化管控,該項目在重慶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成功應用。奮戰在生態保護一線的廣大青年學子用實際行動證明:青春有為(wei) ,人生無悔。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傳(chuan) 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培厚生態文明土壤,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生態保護的行列,必能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匯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0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