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勞動者職業上升渠道(兩會後探落實)
核心閱讀
江蘇省聚焦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緊扣企業(ye) 需求,開展針對性、梯次性培訓。借助智能化手段,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帶動員工提升技能;針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探索訂單式實訓,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快學技能、順利就業(ye) 。
打開電腦、登錄界麵、查看數據……每天早上8點,江蘇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鋼”)板材事業(ye) 部寬厚板廠首席操作師黃龍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全流程智能製造平台,了解昨晚設備運行、生產(chan) 效率、能耗成本和質量管控情況,如同一名“數據管家”。隨著製造業(ye) 轉型升級,軋鋼的過程被“搬”上屏幕,黃龍的工作場地也“搬”到了屏幕前。
製造業(ye) 升級帶動從(cong) 業(ye) 人員一起轉型,這是江蘇持續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的一個(ge) 縮影。
江蘇聚焦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緊扣“製造企業(ye) 要什麽(me) 、一線職工缺什麽(me) ”,開展針對性、梯次性職業(ye) 技能培訓,加快構建製造業(ye) 技能人才培養(yang) 培育體(ti) 係,提升勞動者先進製造技能水平,推動培訓資源向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緊缺、產(chan) 業(ye) 技術工人生產(chan) 必備環節集中。兩(liang) 年來,全省開展製造業(ye) 技能培訓81.9萬(wan) 人次,促進技能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高度契合。
企業(ye) 轉型帶動老員工技能升級
作為(wei) 一名軋鋼工,從(cong) 2001年進入南鋼工作,黃龍不怕苦不怕累,在500多攝氏度的鋼板旁觀察、卡量、記錄,一站就是幾小時,在近20年裏練成一身好手藝。時間到了2020年,他的職業(ye) 生涯卻迎來挑戰。
這一年,南鋼開始建設“智慧運營中心”,通過生產(chan) 流程再造,讓工業(ye) 大腦和智慧算法輔助決(jue) 策,助力企業(ye) 發展和產(chan) 業(ye) 轉型。
數字化改造中,傳(chuan) 統的操作被優(you) 化提升,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的崗位和新的技能要求。“我們(men) 對智能製造感到陌生,不知道自己能否跟上企業(ye) 發展步伐。”黃龍坦言,就在大家既擔心又迷茫的時候,公司給員工們(men) 吃下一顆定心丸:會(hui) 帶著老師傅學習(xi) 新技能、一起轉型。
“培訓分兩(liang) 個(ge) 階段,一直持續到現在。”南鋼板材事業(ye) 部設備處數智化開發室主任沈延祥介紹,理論學習(xi) 階段,公司邀請東(dong) 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專(zhuan) 家,從(cong) 智能製造的內(nei) 涵講起,對標國內(nei) 先進企業(ye) 生產(chan) 線,帶著員工實地學習(xi) ,增長知識。
在實操環節,黃龍等老師傅深度參與(yu) 數字化改造示範產(chan) 線項目,邊幹邊學。“我們(men) 在生產(chan) 中的動作、時序、軌跡等,被采集到計算機中,通過建模生成標準化操作指令。”黃龍說。
黃龍介紹,和過去溫度高、噪聲大的環境相比,如今在安靜敞亮的遠程操作控製中心工作,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而生產(chan) 效率快速提高。
“數實融合與(yu) 技能提升同頻共振。”南鋼人才發展中心主任仲崇波介紹,去年熱軋產(chan) 線年產(chan) 突破160萬(wan) 噸大關(guan) ,全年20次破月產(chan) 、日產(chan) 、班產(chan) 紀錄。2020年以來共培養(yang) 出12名崗位生產(chan) 骨幹,3人被評為(wei) 二級操作師,5人被評為(wei) 軋鋼工技師,3人成為(wei) 技術管理人員。黃龍也被評為(wei) 全國技術能手。
江蘇省人社廳職業(ye) 能力建設處相關(guan) 負責人郭毅介紹,在製造業(ye) 關(guan) 鍵領域,江蘇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兩(liang) 年來累計開展數字技能獲證培訓28.3萬(wan) 人次,深度賦能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助力產(chan) 業(ye) 技術工人轉崗適崗穩崗。
訂單式實訓幫畢業(ye) 生快學技能
“麵試通過的那一刻,我激動極了。”今年22歲的陳國斌是一名應屆高校畢業(ye) 生,3月份已基本確定就業(ye) 單位——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
這是一家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龍頭企業(ye) ,屬於(yu) 蘇州市重點打造的高端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小夥(huo) 子坦言,去年秋招時始終沒有找到心儀(yi) 的工作,總感覺自己在技能水平上還有所欠缺。今年2月下旬,他經學校推薦,與(yu) 近50名同學來到常熟市現代產(chan) 業(ye) 技能實訓中心,參加畢業(ye) 前的專(zhuan) 項技能提升項目。
實訓中心負責人劉振聲告訴記者,近年來,高校畢業(ye) 生總量不斷增長,但企業(ye) “招工難”和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勞動力供給和市場需求不匹配是製約青年就業(ye) 的因素之一。2023年,常熟市率先探索“政府引導、社會(hui) 參與(yu) 、市場運作”運營模式,成立了省內(nei) 規模最大的現代產(chan) 業(ye) 技能實訓中心,為(wei) 蘇州乃至長三角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工業(ye) 大數據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訓並提供高質量技能人才。
針對不同生源,實訓從(cong) 兩(liang) 周到3個(ge) 月不等,既有針對1家企業(ye) 的,也有麵向某個(ge) 行業(ye) 的。陳國斌報名參加的是匯川機器人項目。
“第一周是機器調試課,把公司生產(chan) 線搬進實訓基地。第二周是機械手與(yu) 工業(ye) 視覺入門課,相當於(yu) 工作崗位的實際預演。”項目講師劉東(dong) 介紹,學生在校時已學習(xi) 機械原理,也掌握了電器設備的操作,但大多數學校設備是教學式的,與(yu) 企業(ye) 實操中的工業(ye) 級設備存在差距。機器調試課幫助學生完成從(cong) 教學環境到工作環境的切換。機械手與(yu) 工業(ye) 視覺入門課,幫助學生從(cong) 單向操作“進階”到聯合操作,觸摸到工業(ye) 實操中的前沿技術。
“實訓項目幫助我接觸到更高的平台、更理想的崗位。”陳國斌目前已轉入匯川公司實習(xi) ,6月畢業(ye) 後直接入職,同來的同學也陸續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近年來,江蘇省人社部門強化培訓就業(ye) 導向,積極推行“技能培訓+就業(ye) 服務”深度融合模式。特別是聚焦數字職業(ye) 、製造產(chan) 業(ye) 和平台經濟,以高校畢業(ye) 生為(wei) 重點,實施青年群體(ti) 專(zhuan) 項職業(ye) 技能培訓計劃,大力開展訂單式、定向式、項目製培訓,有效貫通培訓資源與(yu) 崗位需求,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推動高校畢業(ye) 生快學技能、高質量就業(ye) ,有效緩解了結構性就業(ye) 矛盾。
校企融合培養(yang) 更多高技能人才
眼前的電腦屏幕上,呈現著一台設備的三維圖像,可以從(cong) 各個(ge) 角度觀察設備的外部造型和內(nei) 部結構。別看設備外觀平平無奇,但它其實是一款大有作為(wei) 的智能線槽導軌切割機。
“結構設計繪製已經完成,即將進入最有挑戰性的製造環節。”李昊介紹,這既是課堂作業(ye) ,也是企業(ye) 課題,自己對此幹勁十足。
2022年夏天從(cong) 常州技師學院畢業(ye) 後,李昊入職江蘇震旦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後他感到自己技能水平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便向公司提出想要參加母校在當年9月開辦的首屆全日製智能製造技術專(zhuan) 業(ye) 高級技師班。
“適逢企業(ye) 由電氣類向機械類跨界轉型。從(cong) 產(chan) 品設計到加工製造等關(guan) 鍵崗位,對高級技師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大。”江蘇震旦電氣科技有限公司企業(ye) 總經理周榮俊介紹,了解到校企融合的辦學特色後,企業(ye) 主動為(wei) 李昊報名,為(wei) 他支付學費並發放基本工資,讓他安心脫產(chan) 學習(xi) 。
智能裝備學院授課老師王村偉(wei) 告訴記者,本班學生有24人,除8名學員是青年教師外,其餘(yu) 16名來自各製造業(ye) 企業(ye) 。兩(liang) 年學習(xi) 采用校企“雙導師”培養(yang) 、個(ge) 性化定製課程,每周4天在校學習(xi) 、1天在企業(ye) 見習(xi) 。教學案例都來自企業(ye) 生產(chan) 一線,以解決(jue) 實際問題作為(wei) 考核標準。
李昊領到的課堂作業(ye) ,就來自震旦公司的實際需求。
“公司在控製櫃布線過程中,需要大量不同長度規格的線槽和導軌,傳(chuan) 統辦法切割精度一致性差、效率低,亟須開發一款智能線槽導軌切割設備,提高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王村偉(wei) 介紹,公司指定了經驗豐(feng) 富的企業(ye) 導師,學校也選出精通機械結構及液壓係統設計的學校導師,雙導師與(yu) 學員協同攻關(guan) 。李昊在技改任務中激發出主觀能動性,完成了全產(chan) 業(ye) 鏈、跨工種的複合型技能學習(xi) ,將在畢業(ye) 前通過考試獲得高級技師等級證書(shu) ,成為(wei) 企業(ye) 急需人才,用雙手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江蘇全方位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發揮其培養(yang) 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主陣地作用。”郭毅介紹,目前全省建成技工院校119所,學製教育在校生27.6萬(wan) 人,與(yu) 1830家相關(guan) 企業(ye) 深度合作,開設訂單班、冠名班、企業(ye) 新型學徒班2005個(ge) ,共建實訓基地1567個(ge) ,建設129個(ge) 數字技能類專(zhuan) 業(ye) ,打造40個(ge) 與(yu) 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深度匹配的品牌特色專(zhuan) 業(ye) 群,專(zhuan) 業(ye) 與(yu) 地區主導產(chan) 業(ye) 匹配度超70%。每年向社會(hui) 培養(yang) 輸送的7萬(wan) 名畢業(ye) 生中,66%達中級工水平,34%達高級工及以上水平,製造類畢業(ye) 生占總數一半以上,總體(ti) 就業(ye) 率達98%以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