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技下田地,增收添底氣(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2024-03-22 09:46:00來源: 人民日報

  不斷探索產(chan) 學研用新模式,方能推動科技小院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結出更多碩果,讓農(nong) 業(ye) 發展和科技進步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山東(dong) 省樂(le) 陵市,科技小院幫助提升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金絲(si) 小棗的品質,助力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巫溜村,科技小院推廣稻田養(yang) 殖蝦蟹技術,為(wei) 村民提供谘詢服務;雲(yun) 南省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幫當地優(you) 化作物種植模式,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現了生態環保……放眼全國各地,一個(ge) 個(ge) 科技小院如種子般播撒開來,將先進的農(nong) 業(ye) 科技帶到田間地頭,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築起更加堅實的基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zhuan) 家服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2009年,全國第一個(ge) 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縣成立。全國科技小院服務管理平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立科技小院超1200個(ge) ,覆蓋31個(ge) 省份。科技小院的師生們(men) 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nong) 家,在服務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中助民生、治學問;農(nong) 戶通過接受農(nong) 技培訓、參與(yu) 科普活動、提升科學素質,成長為(wei) 當地的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科技小院連接了“象牙塔”與(yu) “泥土地”,將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農(nong) 民可用的種植養(yang) 殖技術,助力農(nong) 業(ye) 發展、農(nong) 民增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當前,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整體(ti) 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科技小院既能讓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盡快驗證最新研究成果的實踐效果,也使他們(men) 可以從(cong)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一線需求出發,抓住更有意義(yi) 的學術課題。以吉林省梨樹縣三棵樹村的梨樹科技小院為(wei) 例,在此駐紮過的研究生完成畢業(ye) 論文30餘(yu) 篇,在國內(nei) 核心期刊發表文章20餘(yu) 篇。莘莘學子依托科技小院與(yu) 農(nong) 村幹部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科研能力、專(zhuan) 業(ye) 素質等得到提升,既進一步充實了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隊伍,也推動形成了新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員在農(nong) 村紮下來、沉下去,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有助於(yu) 補齊農(nong) 業(ye) 科技短板,加快實現高水平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科技小院服務模式不斷升級。今天,跨產(chan) 業(ye) 、多主體(ti) 協同合作,齊力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正成為(wei) 科技小院的發展方向。比如,在重慶市銅梁區,蔬菜科技小院在研發端負責剖析問題,打造蔬菜全產(chan) 業(ye) 鏈綠色生產(chan) 模式;在銷售端,則聯合政府、高校、農(nong) 資企業(ye) 、電商平台等多主體(ti) ,拓寬銷售路徑,提升蔬菜種植收入。凝聚各方力量,不斷探索產(chan) 學研用新模式,方能推動科技小院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結出更多碩果,讓農(nong) 業(ye) 發展和科技進步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耕地等資源是有限的,超大規模市場對農(nong) 產(chan) 品的需求又不斷增長,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和依靠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讓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在廣袤的田野落地生根,讓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nong) 民,不斷提高我國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實現由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的轉變——這樣的圖景將一步一步成為(wei) 現實。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