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建成北疆文化古籍資源庫平台
3月31日,由內(nei) 蒙古大學和內(nei) 蒙古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研發的北疆文化古籍資源庫平台發布,該平台是目前國內(nei) 外數字化存儲(chu) 蒙古文古籍文獻最多、檢索分析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古籍資源庫。
北疆文化古籍資源庫平台實現數字化蒙古文古籍11291卷(冊(ce) )、116.3萬(wan) 張古籍圖像,建立了24萬(wan) 條古籍文獻知識圖譜三元組,並著眼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選擇其中129部珍貴古籍文獻進行全文文字數字化,字數639萬(wan) 字,為(wei) 中華民族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傳(chuan) 承、開發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撐,對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內(nei) 涵、鞏固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意義(yi) 重大。
“利用圖像檢索、文字識別、知識圖譜等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平台能夠自動識別古籍內(nei) 容並實現自動校對、索引和分類,有效提升了數據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也為(wei) 學者和公眾(zhong) 進行古籍檢索和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內(nei) 蒙古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飛龍介紹,平台集納了團隊自主研發的民族古籍文獻綜合管理係統、多文種古籍OCR係統、古籍文獻全文檢索係統等7大智能化係統,建立了北疆文化古籍資源配置中心,具有高度智能化、人工智能修複等多種優(you) 勢功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尼瑪紮西表示,北疆文化古籍資源庫平台的技術創新性體(ti) 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yu) 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保護之間的深度融合,是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領域的一大進步。這種技術創新不僅(jin) 解決(jue) 了古籍保護的難題,也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對促進民族團結、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yi) 。(記者 白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