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回到家鄉種糧食 帶領鄉親學農技(我的家鄉我建設)

發布時間:2024-04-02 14:5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今年44歲的魏健是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大學畢業(ye) 後,在長春創辦企業(ye) 。鬆原市了解到他有回鄉(xiang) 創業(ye) 的意願,與(yu) 他建立聯係,幫助流轉1.6萬(wan) 畝(mu) 土地作為(wei) 試驗田,前郭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還積極提供技術、人員,幫助他返鄉(xiang) 種糧。如今,魏健的農(nong) 業(ye) 公司土地流轉總麵積超10萬(wan) 畝(mu) ,年產(chan) 大豆近3000萬(wan) 公斤。

  

  日前,記者走進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隻見棕黃土地裏,田壟縱橫,幾輛農(nong) 機正在作業(ye) 。這邊翻地齊壟,那邊增施肥料。“今年再迎個(ge) 好收成!”站在田野邊,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魏健信心十足。

  返鄉(xiang) ——

  “我回來,就是想把更先進的技術帶回田野”

  “這片是黑土地,用不著施太多肥。”蹲下身,抓把黑黝黝的泥土,魏健打開話匣子,“往東(dong) 走幾百米,是黃鈣土,肥力稍弱,西頭還有一小塊鹽堿地……”每年備春耕,魏健總習(xi) 慣先到“地裏打個(ge) 轉”,監測土壤情況,分區劃塊,以便精準施肥。

  “這裏本來是塊荒地,野花長到小腿高。土質複雜多樣,耕種難度不小。”魏健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鋤草開荒,測土配肥,2023年,試驗田平均畝(mu) 產(chan) 大豆超百公斤,“摸清土地‘脾氣’,科學種田,才能養(yang) 地又高產(chan) 。”

  今年44歲的魏健是前郭縣本地人。從(cong) 村裏考入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大學畢業(ye) 後,魏健在長春創辦培訓公司,生意紅火,日子寬裕,“還是喜歡黑土地”的魏健,邊工作邊讀書(shu) ,成為(wei) 農(nong) 學碩士。魏健有心把學來的技術帶回田野,可真說返鄉(xiang) 種糧,“家裏沒多少地,也缺點勇氣”,魏健坦言。

  鬆原市適時提供了幫助。鬆原市首批域外英才名單公布,魏健榜上有名。市委組織部主動與(yu) 他建立聯係,幫助流轉1.6萬(wan) 畝(mu) 土地作為(wei) 試驗田,前郭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提供技術、人員幫助。同年年底,魏健帶著5000萬(wan) 元啟動資金回鄉(xiang) ,準備成立一家農(nong) 業(ye) 公司——聚焦糧食種植。“我是長發屯人,企業(ye) 就叫長發集團,我回來,就是想把更先進的技術帶回田野。”

  讓域外人才“願意回”。鬆原市出台“連心橋計劃”,收集鬆原籍域外人才信息,搭建市級領導包保對接、市直部門分類幫扶等機製,針對性提供服務。截至目前,鬆原市已與(yu) 3600多名域外人才建立聯係。“通過開展‘雙創’活動,為(wei) 企業(ye) 和個(ge) 人提供創業(ye) 擔保貸款及初創補貼等,幫助人才解決(jue) 回鄉(xiang) 難題。目前,前郭縣累計發放貸款2200多萬(wan) 元。”前郭縣委組織部人才辦負責人要尚琨介紹。

  如今,長發集團土地流轉總麵積超10萬(wan) 畝(mu) ,年產(chan) 大豆近3000萬(wan) 公斤。去年秋收,魏健特地把80多歲的老父親(qin) 接來地裏,望著鼓鼓囊囊的豆莢,本不大支持魏健返鄉(xiang) 的“老把式”終於(yu) 點了頭,“論種地本事,你現在比我強。帶著知識回來,沒錯。”

  帶動——

  “農(nong) 技推廣,有時得慢工出細活”

  “這知識,不光自己用,還得造福鄉(xiang) 親(qin) 。”在試驗田忙活到晌午,吃過午飯,跟著魏健驅車到不遠處的周家村。幾位村民一早聚在一塊,田間地頭,一堂農(nong) 技課就此開講。

  “啥是大壟雙行技術?田壟犁寬,雙行種苗。”魏健邊說邊比劃,“為(wei) 啥要這麽(me) 整?留出更大空隙,讓秧苗喘氣,自然長得更好。”用老百姓的話把技術講得明白。

  “技術是好,可想讓村民接受,得花心思。農(nong) 技推廣,有時得慢工出細活。”魏健笑著告訴記者。

  “魏總沒事常來轉悠,農(nong) 忙時索性住在村裏。”村民王豔香大姐說,施肥料、治蟲害、修農(nong) 機……魏健總是熱心幫忙。日子久了,他變成了村裏的熟人,逐漸得到村民信任,“魏健說行的技術,咱願意試試。”

  幾年前,長發集團承接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牽頭的大豆產(chan) 業(ye) 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成立科技推廣團隊,工作人員走村入戶。截至目前,長發集團已與(yu) 吉林省648個(ge) 鄉(xiang) 鎮建立聯係。

  “農(nong) 技推廣,魏總不光講理論,還管實操。”那頭,村民楊誌臣接過話茬。去年,楊誌臣“打頭陣”,率先嚐試大壟雙行耕種技術。他告訴記者,春耕後、秋收前,魏健常到自家地裏,揣把卷尺,田壟高度、壟間寬度、秧苗間隔……細致測量。“新的農(nong) 技,村民頭回采用,難免有各種問題。就得進到田裏,幫忙調整。”魏健說。

  “那這技術到底咋樣?”有村民問。楊誌臣底氣十足,“去年試驗的地塊,產(chan) 量高了差不多三成,今年咱家準備全麵推廣。”

  換良種、改技術、購農(nong) 機,在魏健的帶動下,近幾年,不少周家村村民的收入翻了一番。截至目前,長發集團在吉林全省建起3處大豆科技小院,輻射近3萬(wan) 農(nong) 民,幫助千餘(yu) 位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實現就業(ye) ,累計帶動增收超億(yi) 元。

  讓域外人才“起作用”。2021年起,吉林省製定出台《關(guan) 於(yu) 激發人才活力支持人才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政策措施》,鼓勵鄉(xiang) 村人才與(yu) 當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中央農(nong) 業(ye) 廣播電視學校合作,通過入村授課、設置研學基地、承接推廣項目等方式,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

  “農(nong) 技推廣,也需要本村新農(nong) 人參與(yu) 。”走村入戶,魏健不時碰到想繼續學習(xi) 的村民,他又有了新想法。魏健建起微信群,鼓勵有意願的農(nong) 民參加成人高考,義(yi) 務提供報考指導、備考答疑、互助交流等服務。“群裏已經有百來人了,別看現在農(nong) 閑,大家學習(xi) 可忙著呢。”

  育種——

  “地裏穩產(chan) 增產(chan) ,要靠農(nong) 技,也要良種支持”

  “地裏穩產(chan) 增產(chan) ,要靠農(nong) 技,也要良種支持。”魏健告訴記者,如今,他與(yu) 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建立聯係,學校萬(wan) 份大豆植株資源庫、育種實驗室對他開放,新研究的良種則可以到長發集團的試驗田試種推廣。

  “我要研究地裏最需要的東(dong) 西。”吉林西部,包括前郭縣在內(nei) ,不少地塊處於(yu) 中國東(dong) 北鬆嫩平原鹽堿地典型分布帶,一度“寸草難生”,魏健將目光放向耐鹽堿大豆品種培育。

  周末,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20多平方米的育種實驗室裏,滿眼綠色。“這個(ge) 盆裏是吉農(nong) 75,目前吉林省的大豆主導品種。”接著,魏健抱起一個(ge) 塑料大盆,裏頭種著五六株秧苗,不過小指高,“這是今年新雜交出的大豆品種,表現還行,雖然沒吉農(nong) 75長得高,但根係壯實,耐鹽堿。”魏健邊說,邊將當日種子的生長數據認真記錄下來。

  近年來,長發集團與(yu) 中國科學院、吉林省農(nong) 科院、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開展科技合作,以大豆育種為(wei) 主攻方向,完成重大科研項目12項,已培育大豆良種繁育優(you) 良品種40個(ge) ,大豆良種累計推廣麵積150萬(wan) 畝(mu) 。

  2023年,公司建立的實驗室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評為(wei) 北方耐鹽堿大豆育種重點實驗室。

  今年,魏健還計劃購入豆油、腐竹、豆皮等豆製品加工設備,開拓大豆深加工產(chan) 業(ye) 。“和農(nong) 民一起使勁,把這小黃豆,變成助增產(chan) 助增收的‘金豆子’。返鄉(xiang) 創業(ye) ,大有可為(wei) 。”魏健底氣十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2日 13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