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弦分南北 各綻一枝春(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石家莊絲(si) 弦、常德絲(si) 弦,京劇、昆曲、豫劇,蘇繡、苗繡、潮繡,竹編、棕編、柳編……我國地域遼闊,山川錦繡,悠久的曆史文化、多彩的風土人情,滋養(yang) 了豐(feng) 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稱看似相同的非遺項目,在各地往往呈現出不同風貌。不同劇種傳(chuan) 唱著人們(men) 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精巧手藝沉澱著中華兒(er) 女的勤勞和智慧。本版今起推出策劃“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呈現廣袤土地上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新時代的傳(chuan) 承發展中綻放迷人光彩。
——編 者
石家莊絲(si) 弦——
蒼勁古樸 慷慨奔放
本報記者 邵玉姿
“俺包拯倒做了糊塗宰相,不由本相我暗思量……”河北省石家莊市讚皇縣絲(si) 弦中心內(nei) ,能容納800多人的劇場座無虛席,一場傳(chuan) 統絲(si) 弦劇《真假牡丹》正在這裏精彩上演。
台上,蒼勁古樸、激越悠揚的唱腔讓人回味無窮,耍帽翅、下高撲虎等武戲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劇情跌宕起伏、場景精心布置,每到精彩之處,劇場內(nei) 便響起掌聲和喝彩聲。
絲(si) 弦是河北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流行於(yu) 石家莊、邢台、保定一帶。據記載,絲(si) 弦起源於(yu) 明代萬(wan) 曆年間,清代同治以後漸漸成為(wei) 具有成熟聲腔的舞台戲曲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絲(si) 弦受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語言的影響,在5個(ge) 不同區域逐漸形成風格流派相對獨立的5個(ge) 絲(si) 弦品種,即東(dong) 、西、南、北、中五路。石家莊絲(si) 弦就是中路絲(si) 弦的代表,是石家莊獨有的地方劇種。2006年,石家莊絲(si) 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東(dong) 路絲(si) 弦曲調明快,南路絲(si) 弦音樂(le) 豐(feng) 富,西路絲(si) 弦形態古老,北路絲(si) 弦文武並重,而石家莊絲(si) 弦表演熱烈、火爆。”石家莊市絲(si) 弦劇團團長劉如奪說。
“石家莊絲(si) 弦為(wei) 板腔和曲牌類混合聲腔係統,有傳(chuan) 統劇目500多出,大部分為(wei) 本劇種的劇目,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從(cong) 昆曲、京劇、河北梆子、晉劇、老調等劇種移植而來的。”劉如奪介紹,像《空印盒》《白羅衫》《小二姐做夢》《趕女婿》等,都是石家莊絲(si) 弦的代表性劇目。
“石家莊絲(si) 弦與(yu) 其他劇種的最大區別就在於(yu) 它獨特的唱腔和音樂(le) 。”石家莊市藝術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吳合利說,石家莊絲(si) 弦以真聲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聲拖腔,旋律順勢下行,激越悠揚、慷慨奔放。絲(si) 弦音樂(le) 屬弦索聲腔係統,唱腔分官調、越調兩(liang) 大調式。其中,官調曲牌多為(wei) 長短句,越調曲牌多為(wei) 對偶句。絲(si) 弦樂(le) 隊分文、武場,文場樂(le) 器包括弦索、土琵琶、大三弦、小三弦,即常說的四架弦。武場樂(le) 器包括板鼓、大篩鑼、大鐃、啞鈸等。
“石家莊絲(si) 弦具有樸實、熱情又大方的獨特韻味。”劉如奪說,石家莊絲(si) 弦的表演方式粗獷豪放,刻畫人物細膩傳(chuan) 神,動作誇張,特技熱烈,散發出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
和許多傳(chuan) 統劇種一樣,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石家莊絲(si) 弦也一度麵臨(lin) 傳(chuan) 承困境。“劇團人才缺乏、演員青黃不接、服裝道具陳舊、各流派之間交流不足等問題,導致很多地方劇團都麵臨(lin) 生存危機。”劉如奪說,2006年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劇團與(yu) 石家莊市藝術學校合作舉(ju) 辦絲(si) 弦委培班,為(wei) 絲(si) 弦傳(chuan) 承培養(yang) 青年人才。如今,首批培訓班的學生已經在各主要劇目表演中挑起大梁。
“已經連續舉(ju) 辦5屆的‘東(dong) 西南北中’五路絲(si) 弦優(you) 秀劇目展演,也給各路絲(si) 弦提供了同台獻藝的寶貴機會(hui) ,為(wei) 絲(si) 弦在新時代進一步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更讓絲(si) 弦重新走進了觀眾(zhong) 的心中。”劉如奪說,如今各路絲(si) 弦院團越來越重視自身藝術水準的提高,彼此之間形成了相互學習(xi) 交流、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
“這些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絲(si) 弦劇種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我們(men) 肩負著傳(chuan) 承創新的責任。我們(men) 會(hui) 一步一個(ge) 腳印,將這一古老劇種發揚光大。”劉如奪說。
常德絲(si) 弦——
音隨韻轉 說唱人生
本報記者 孫 超
大型舞台劇《帥孟奇》中,幕與(yu) 幕之間的常德絲(si) 弦說唱,串起了帥孟奇波瀾壯闊的一生。
“在這部四幕劇中,先後有7段常德絲(si) 弦登場。你聽這段板腔,是‘川路一流’,這段曲牌是‘渭腔’……”常德絲(si) 弦名家、湖南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胡楠說起風格各異的板腔和曲牌,如數家珍。
《帥孟奇》采用了常德高腔和常德絲(si) 弦相結合的方式,用常德高腔演繹人物故事,用常德絲(si) 弦說唱人物生平。其中常德絲(si) 弦部分的編曲和導演,正是胡楠。
“常德絲(si) 弦的曲牌很豐(feng) 富,我有意識地使用了很多比較冷門的曲牌。很多觀眾(zhong) 聽了之後都說,原來常德絲(si) 弦還有這麽(me) 豐(feng) 富的曲調。”胡楠說。
“常德絲(si) 弦是一種以唱為(wei) 主、以說為(wei) 輔,說、唱交替穿插的藝術,目前擁有傳(chuan) 統曲目100多種。”胡楠介紹,從(cong) 音樂(le) 結構的分類上看,常德絲(si) 弦可以分為(wei) 曲牌體(ti) 、板腔體(ti) 和過場音樂(le) 三大類。
曲牌體(ti) 是常德絲(si) 弦演唱中常用的一種形式,曲調來源於(yu) 民歌和小調,經過藝人們(men) 不斷加工提煉,形成了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說唱曲調。
“曲牌體(ti) 時長一般為(wei) 三五分鍾,難以表達較為(wei) 複雜的劇情。百年來,絲(si) 弦藝術家們(men) 逐漸發展出時間上不受限製的板腔體(ti) ,這讓常德絲(si) 弦可以表演情節更複雜的‘絲(si) 弦戲’。”胡楠說。
常德絲(si) 弦還有一種過場音樂(le) ,用於(yu) 前奏、引子以及樂(le) 句之間。“今天我們(men) 看到的常德絲(si) 弦,就是把曲牌體(ti) 、板腔體(ti) 和過場音樂(le) 有機結合,形成的複雜多樣的曲目。”胡楠說。
常德絲(si) 弦是如何起源的?與(yu) 常德本地的人文底蘊、風土人情有什麽(me) 關(guan) 係?
“常德是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江浙一帶的樂(le) 師、表演者來到這裏,帶來了當地的時調小曲,與(yu) 常德的風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後,逐漸演變成獨具風格的常德絲(si) 弦。”湖南文理學院教授、常德絲(si) 弦研究專(zhuan) 家佘丹清說。
“常德絲(si) 弦講究腔從(cong) 字出、音隨韻轉,旋律活潑俏麗(li) ,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佘丹清介紹,常德絲(si) 弦在傳(chuan) 播中,有一個(ge) 逐漸從(cong) 雅到俗的演變過程。
佘丹清介紹,常德絲(si) 弦成形於(yu) 茶樓與(yu) 酒肆,成為(wei) 當時官宦商賈、文人雅士、殷實人家喜聞樂(le) 見的“雅樂(le) ”。經過數百年發展,常德絲(si) 弦逐漸成為(wei) 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曲藝形式,如今依舊活躍於(yu) 常德各地的廟會(hui) 、晚會(hui) 等場合。
與(yu) 多種藝術形式相融,也是常德絲(si) 弦的特色。一方麵,常德絲(si) 弦將大量常德方言寫(xie) 入劇本,讓常德絲(si) 弦的唱詞、對白有了獨特的地方韻味;另一方麵,常德方言屬於(yu) 西南官話,與(yu) 普通話接近,各地觀眾(zhong) 都能聽懂。“這也讓常德絲(si) 弦很容易與(yu) 電影、電視劇、通俗歌曲相融合。近年來《馬馬嘟嘟騎》《湖南YOUNG》等年輕人喜愛的具有絲(si) 弦元素的作品,就體(ti) 現了這一點。”佘丹清說。
“首先要堅守絲(si) 弦藝術的特色,要把更多的絲(si) 弦文獻、絲(si) 弦表演用現代化的手段保存下來,另外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將這門藝術創造性地發揚好。”佘丹清建議,要加強培育新人的力度,並促進南北絲(si) 弦交流,讓絲(si) 弦藝術更好傳(chuan) 承發揚下去。
絲(si) 弦是曲藝也是戲曲
趙 倩
絲(si) 弦,從(cong) 字麵意思看,首先指傳(chuan) 統拉弦、彈撥類樂(le) 器所用的一種弦,其次也作為(wei) 此類傳(chuan) 統樂(le) 器的代稱。在我國,以絲(si) 弦命名的藝術形式主要分為(wei) 戲曲和曲藝兩(liang) 大類,前者以河北省的石家莊絲(si) 弦為(wei) 代表,後者以湖南省的常德絲(si) 弦為(wei) 代表。
從(cong) 兩(liang) 者的音樂(le) 和表演形態看,南北絲(si) 弦之間並無必然的關(guan) 係。從(cong) 起源及形成過程來看,南北絲(si) 弦具有相似性,都是由元明小令、小曲與(yu) 各自地方音樂(le) 結合發展而來。
作為(wei) 傳(chuan) 統戲曲形式的絲(si) 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小鼓腔、女兒(er) 腔、羅羅腔等,流行於(yu) 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山西省晉中東(dong) 部以及雁北地區。
早期的絲(si) 弦,伴奏樂(le) 器有三弦、弦索等彈撥樂(le) 器。清光緒初年,老調戲的劇目、音樂(le) 、表演等傳(chuan) 入絲(si) 弦班,自此絲(si) 弦與(yu) 老調同台演出。合班之後,主奏樂(le) 器改為(wei) 板胡、曲笛、笙等,唱腔以長短句式的曲牌體(ti) 為(wei) 主,後逐漸演化為(wei) 曲牌與(yu) 板式混合體(ti) 。舞台表演的主要特點是,劇中角色以第一人稱演故事,伴以歌舞,使用相應的服裝、道具等。
作為(wei) 曲藝的絲(si) 弦,大約形成於(yu) 明末清初,由江浙一帶傳(chuan) 入湖南的時調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融合發展而成。主要流行於(yu) 湖南的常德、長沙、邵陽、衡陽等地區,其中以常德地區的沅水、澧水一帶最為(wei) 繁盛。
湖南各地的絲(si) 弦,演員采用口頭語言“說唱”故事,一人多角、跳進跳出。演唱時用胡琴、揚琴、琵琶、三弦等絲(si) 弦類樂(le) 器伴奏。因其用當地方言進行演唱,藝人和觀眾(zhong) 習(xi) 慣以地名來稱呼各自的曲種,如長沙絲(si) 弦、常德絲(si) 弦、辰溪絲(si) 弦等。
(作者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2日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