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揭開元中都遺址的神秘麵紗

發布時間:2024-04-10 16:03:00來源: 河北日報

  原標題:揭開元中都遺址的神秘麵紗

  揭開元中都遺址的神秘麵紗

  ——追記張家口曆史文化學者尹自先

  4月,張垣大地迎來春季旅遊熱潮。

  連日來,四方遊客沉醉在塞外壩上風情中,流連於(yu) 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裏,沉浸在元中都博物館內(nei) 。“這段時間以來,每當遊客問起元中都發現者,我就充滿無限緬懷之情。”4月9日,元中都遺址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郝桂榮說。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而揭開這浩瀚曆史一角的,是一位名叫尹自先的“草根學者”。在張北,尹自先是當地老百姓眼中的曆史文化“活地圖”。

  “這是我父親(qin) 的書(shu) 桌。即使在病中,他也始終牽掛著曆史文化研究,總習(xi) 慣性地坐在這張椅子上、趴在書(shu) 桌旁,寫(xie) 啊寫(xie) 啊……”4月9日,記者走進張北縣龍騰小區尹自先老人生前居住的小臥室內(nei) 。臥室書(shu) 櫃裏擺滿了曆史文化類書(shu) 籍,很多泛黃的書(shu) 頁上滿是勾畫的紅色筆跡,書(shu) 中還夾著許多寫(xie) 有注解的紙簽。書(shu) 桌旁邊放著一個(ge) 輸液架。“父親(qin) 後來身體(ti) 越來越差,經常一邊輸著液,一邊翻閱資料。”老人的兒(er) 子尹克維含淚說,自去年12月7日老人去世後,這間臥室基本保留著原狀,留下無限思念。

  筆、紙、史書(shu) 、縣誌……依稀間,記者耳畔仿佛再次回蕩起老人那緩慢而帶有濃重方言的聲音。他是一位經曆傳(chuan) 奇的老人,他是一位地方曆史文化學者,他嚴(yan) 謹辨析、熾熱求真、務實探索的治學之風,讓每一位認識他的人和許多業(ye) 內(nei) 人士都暗自讚歎、由衷敬佩。

  20世紀70年代,張北縣油簍溝中學民辦教師尹自先,愛看文史書(shu) 籍,喜歡四處探訪文物古跡。一次閑聊中,房東(dong) 孫大爺提到饅頭營鄉(xiang) 的“白城子”,激發起尹自先的興(xing) 趣。1980年夏,已在張北一中擔任語文教師的尹自先又想起白城子,於(yu) 是騎上自行車,走進茫茫原野。

  那是他第一次站在那片荒廢的遺址前。地麵上殘留的四五米高的城垣,城址深處有一個(ge) 高出地麵兩(liang) 米多的碩大平台。長滿野草的高台上,殘存著數個(ge) 磨扇大的柱基石和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殘體(ti) ,以及琉璃瓦和飾以彩色花紋的滴水簷殘片……

  當時,張北縣饅頭營鄉(xiang) 白城子村西南這處俗稱“白城子”的廢墟,尚立有“北羊城”標誌,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正準備申報省級文保。尹自先撫摸著剛揀到的金絲(si) 楠木片,不由得心生疑惑:“北羊城是牲畜交易場所,咋會(hui) 這樣氣勢磅礴?建築構件咋能這麽(me) 高級?”

  此後,尹自先多次探訪這處廢墟,並通過不斷翻閱《口北三廳誌》《察哈爾省通誌》《遼史》《金史》等資料,他產(chan) 生了一個(ge) 大膽的想法——白城子,難道是湮沒在曆史風塵的元中都?

  1982年初,尹自先撰寫(xie) 了《元代中都白城子》一文,發表在當年2月22日《張家口日報》第四版“地方誌”欄目中。為(wei) 了進一步弄清元代都城建製及其沿革,他還騎著自行車親(qin) 赴內(nei) 蒙古錫林郭勒的元上都遺址探訪。“沿途整8天,我就像一個(ge) 流浪漢。最後,在牧民幫助下,總算尋找到元上都遺跡。”尹自先曾告訴記者,通過親(qin) 眼所見親(qin) 手觸摸,他篤定了白城子就是元中都的猜想。

  1987年夏,尹自先被調往張北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hui) 辦公室,任《張北縣誌》主編。其間,他寫(xie) 出頗具分量的文章《白城子說》。該文發表在1987年《河北地方誌》第二期,後又收錄於(yu) 1994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張北縣誌》。這篇文章主要對白城子(沙城)和北羊城之辨析、北羊城方位探析以及元中都興(xing) 廢沿革等層麵,進行了一次考證,可視為(wei) 數年來探究辨析的一次“總結”。

  “為(wei) 元中都遺址正名,促進其保護、研究、利用——尹先生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4月9日,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現任元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黃信說,從(cong) 尹自先對元中都遺址的執著追尋,再到省級文物工作者的調查參與(yu) ,直至國家相關(guan) 部門的重視,社會(hui) 多方合力共同推動了20世紀末對元中都遺址的確認及元中都考古的真正到來。而元中都遺址,不僅(jin) 成為(wei) 河北省在壩上開展的首個(ge) 都城考古,也是河北省首個(ge) 正式掛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持續多年的考古發掘中,尹自先常去現場探訪,和許多考古工作者等業(ye) 內(nei) 人士成為(wei) 好友。退休後,他也沒閑著。“張北縣籌建元中都博物館,尹先生對布展工作給予了悉心指導,從(cong) 文物擺放到文字介紹等,最大限度地還原曆史,為(wei) 此忙活了好幾年。之後,他時常擔任講解,向遊客們(men) 熱情講述張北曆史和元中都故事,還定期給講解員進行培訓,確保講解內(nei) 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郝桂榮回憶說。

  “眾(zhong) 人拾柴火焰高。發現元中都,很偶然。我隻是一個(ge) 試圖廓清這團曆史迷霧的當地人而已。沒有尹自先,也會(hui) 有別人——這是我國文化複興(xing) 的時代使然。”尹自先曾謙虛地說自己是“機緣巧合、興(xing) 趣所致、半路出家”。四十多年來,他癡迷於(yu) 探索曆史文化的知識海洋,陸續發表研究壩上曆史文化相關(guan) 論文20餘(yu) 篇,主要有《壩上牧業(ye) 考略》《元代黑穀路初探》《元代察罕腦兒(er) 行宮及明安驛故址辨》等文章,近年又編纂了四卷本《張北高原曆史文化研究文萃》,始終為(wei) 挖掘地方曆史文化資源發揮光和熱。

  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lin) 。張垣大地上,那些厚重的曆史文化資源正期待新發現、新認知。

  “再有個(ge) 把月,土層解凍,今年元中都遺址的考古發掘就能啟動了。原打算屆時拜訪老先生,向他進一步請教,可惜天人永隔。”黃信告訴記者,作為(wei) 一位熱愛曆史文化研究的民間學者,尹自先幾十年如一日、不辭辛苦地自發考察和研究元中都等遺址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具有很強的示範帶動作用,能夠引導普通民眾(zhong) 從(cong) 自身做起,熱愛身邊的文化遺產(chan) ,共同擔當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我是個(ge) 曆史迷,經常纏著尹老先生講元中都故事。老人常說,張家口曆史文化資源豐(feng) 厚,需要我們(men) 不懈地探索發掘。”張北縣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尹自先的學生吳金嶺告訴記者,他跟隨尹自先在張北縣及周邊開展曆史文化研究,對老人的嚴(yan) 謹印象深刻。比如,老人經常為(wei) 了探尋一處古跡走訪幾十個(ge) 村莊,並結合民俗、交通等諸多要素認真求證,既注重實證調查和資料分析,也善於(yu) 運用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吳金嶺說,他和地方曆史文化愛好者將依托張北縣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和張北文史微信群等平台,匯聚民間曆史文化研究群體(ti) 力量,繼續挖掘當地曆史文化資源,積極參與(yu) 尹老師生前還沒有完成的一些研究項目,完成他生前沒有完成的研究課題。同時,立足崗位,積極為(wei) 學生們(men) 宣傳(chuan) 本地曆史文化。希望地方政府能充分調動鄉(xiang) 賢文化人士的積極性,共同把張家口豐(feng) 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品牌叫響。

  “別人的爸爸外出,帶回來的是好吃的、好玩的,可他自行車後架上總是帶回來碎磚瓦片。”尹克維撫摸著父親(qin) 留下的曆史文化書(shu) 籍,含淚說,“以前我不明白,現在我理解了,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挖掘曆史文化資源,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需要更多的普通人行動起來。”(記者龔正龍、郭曉通、劉萍)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