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雪龍”返航 滿載而歸

發布時間:2024-04-11 11:1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4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我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順利返回國內(nei) 並停靠山東(dong) 青島奧帆基地碼頭,標誌著我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自然資源部與(yu) 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在青島奧帆基地碼頭舉(ju) 行歡迎活動。

  4月8日,“雪龍2”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停靠香港,“雪龍2”號訪港籌備委員會(hui) 聯合香港特區政府多個(ge) 部門,在尖沙咀海運碼頭舉(ju) 行了隆重的歡迎儀(yi) 式。兩(liang) 場歡迎活動後,“雪龍2”號船舉(ju) 辦為(wei) 期5天、“雪龍”號船舉(ju) 辦為(wei) 期3天的開放日,供公眾(zhong) 參觀。

  我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首次由“雪龍”“雪龍2”與(yu) “天惠”輪3船保障實施。考察隊於(yu) 2023年11月1日出發,曆時5個(ge) 多月,總航程8.1萬(wan) 餘(yu) 海裏,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

  我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領隊張北辰介紹,本航次考察隊順利完成長城站、中山站、昆侖(lun) 站、泰山站、秦嶺站的站基度夏調查監測任務。在南極宇航員海、阿蒙森海、南極半島海域、普裏茲(zi) 灣、羅斯海進行大洋調查及科學研究,通過開展營養(yang) 級結構調查,為(wei) 探究目標海域關(guan) 鍵物種的基礎食物源及其營養(yang) 結構關(guan) 係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此外,國內(nei) 自主研發的近紅外望遠鏡、可移動太赫茲(zi) 望遠鏡係統、南極無人值守智慧能源係統、“雪豹”2極地特種載具、無人智能載具等多種自主創新技術儀(yi) 器裝備在南極現場開展應用和測試,提高了科技支撐極地考察的基礎水平。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劉順林介紹,秦嶺站主體(ti) 建築的建設為(wei) 本次考察的重點工作,包括主體(ti) 建築鋼結構、功能模塊和外圍護係統的建設,建設物資總量約9500噸。該站的建成將為(wei) 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為(wei) 了解羅斯海區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

  張北辰表示,極地考察過程中,考察隊始終踐行“綠色考察”理念,嚴(yan) 格遵守關(guan) 於(yu) 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shu) 相關(guan) 要求,集約化管理建築材料,減少對南極現場的擾動,達到綠色、環保、節能的建設運維目的。

  首先,秦嶺站的建築材料主要采用鋼結構、一體(ti) 化牆板、實木等環保型建築材料,具備易安裝、易清理、對南極自然環境影響小的特性,同時考察站達到使用年限後可回收再利用。

  其次,秦嶺站現場建造主要采用裝配式建設方式,所有建築設施均在國內(nei) 完成加工定製,減少了大量現場加工量和濕作業(ye) ,整體(ti) 建築具有高度集成、質量可靠、施工迅速等特點。同時,秦嶺站采用多能互補微網能源技術,應用可再生能源和傳(chuan) 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係統,優(you) 先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啟動應用了智能微網監控及能量管理平台,用於(yu) 各種電源的啟停控製和蓄電池的充放電控製,實現綠色能源環保運行。

  我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謝健介紹,本次考察開展了國際南極科學前沿領域合作研究,完成冰—海—基岩相互作用和冰下地質兩(liang) 個(ge) 重大國際合作科考項目。成功鑽穿了545米厚的冰層及冰岩夾層,獲取連續冰芯樣品,並且繼續向下成功鑽取了寶貴的0.48米基岩樣本,為(wei) 探究該區域南極冰蓋接地帶冰—海—基岩相互作用填補了關(guan) 鍵數據空白,支撐冰蓋物質平衡的精確評估和不穩定性研究。

  此外,本次考察與(yu) 挪威、澳大利亞(ya) 等多國合作開展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hui) “環”計劃恩德比地調查任務。科考飛行長度約7200公裏,航時約28小時,所得數據填補了東(dong) 南極沿岸冰下地形關(guan) 鍵數據空白區。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