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韓震(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men)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也明確指出:“黨(dang) 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這些重要論述是一個(ge) 具有重大世界曆史意義(yi) 的判斷:一方麵闡明了我們(men)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途大道;另一方麵也宣布我們(men)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上邁向了新的曆史起點。我們(men) 應該如何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呢?
1.我們(men) 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植根於(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是不同於(yu) 西方現代文明的帶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現代化文明形態
人類文明是在傳(chuan) 播與(yu) 交流互鑒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中華文明在十六世紀之前幾千年的世界曆史中,都處於(yu) 相對領先的地位。實際上,西方的崛起是非常晚近的事情。近代以來,西方借助航海、殖民和貿易,不僅(jin) 掠奪資源,也發展出新的科學形態的知識和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力,使文明形態產(chan) 生躍遷。西方新興(xing) 的資產(chan) 階級基於(yu) 自己的強勢力量,用更高的生產(chan) 力甚至更有殺傷(shang) 力的武器,給整個(ge) 世界文明打上自己的烙印。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產(chan) 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men) 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chan) 階級的生存方式;它迫使它們(men) 在自己那裏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chan) 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麵貌為(wei) 自己創造出一個(ge) 世界”“它使未開化的和半開化的國家從(cong) 屬於(yu) 文明的國家,使農(nong) 民的民族從(cong) 屬於(yu) 資產(chan) 階級的民族,使東(dong) 方從(cong) 屬於(yu) 西方”。然而,文明的時空差異是不可能被徹底抹去的,這是因為(wei) 不同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空間範圍內(nei) 綿延發展,人們(men) 需要對不同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作出不同的反應,這種不同的反應必然影響到人們(men) 生產(chan) 活動的樣態,進而影響到人類生活方式的樣態。可見,近代以來,盡管中華文明由於(yu) 西方文明的強勢挑戰而處於(yu) 弱勢的地位,但是中華文明的源流血脈不可能消失在“他者”的文明形態之中,中華文明的光輝隻是被西方的蠻力所遮蔽了而已。
現在的中華文明雖然仍是獨特的文明,但已經現代化了。中國在落伍中接受教訓,不斷睜大眼睛看世界,並且最終在偉(wei) 大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大踏步趕上了世界潮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領導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如期實現,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這種變革可以從(cong)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等方方麵麵加以體(ti) 現和說明。譬如,“與(yu) 時俱進”“守正創新”的理念已經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的自覺意識。不過,中國人講究與(yu) 時俱進和守正創新,並沒有拋棄自己的曆史,而是強調隻有“以史為(wei) 鑒”,才能更好走向未來。中華文明對“新與(yu) 舊”“變與(yu) 不變”“自主與(yu) 借鑒”“內(nei) 循環與(yu) 外循環”有著深刻的辯證理解,因而許多方麵是習(xi) 慣於(yu) 線性思維的西方人難以理解的。中國的文明新發展顯然是現代化的,但卻不是西方化的,而是在中華文明傳(chuan) 統基礎上綜合吸納世界文明成果創造的嶄新文明形態。這大概也是西方對中國道路耿耿於(yu) 懷的原因。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wei) ,西方最致命的毛病在於(yu) ,其思維深處相信西方是具有普世性的,因而根本不能理解中國,也難以包容中國的發展。在西方人看來,世界上隻有一種現代性,這就是西方的現代性。然而,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曆史、政治、文化根源都和西方不一樣。尤其是中國,“我們(men) 不應僅(jin) 僅(jin) 將中國看作民族國家,還應將其視為(wei) 文明國家,它的傳(chuan) 承是文明的傳(chuan) 承。中國對國家—社會(hui) 關(guan) 係的認識、儒家價(jia) 值觀、個(ge) 人的社會(hui) 角色、人際關(guan) 係,甚至中國的美食、語言,都是中國傳(chuan) 承的文明遺產(chan) ,它們(men) 的曆史遠遠長於(yu) 中國作為(wei) 民族國家的曆史。中國既是文明國家又是民族國家,從(cong) 這樣的角度去看中國,才能真正理解它的不同之處”。馬丁·雅克告誡他的西方同胞,“必須開始嚐試理解中國與(yu) 西方的不同之處。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都與(yu) 西方存在巨大差異。盡管中國和西方也存在關(guan) 聯和相似之處,但兩(liang) 者間的差異是根本性的、恒久的”。作為(wei) 西方學者,馬丁·雅克能夠意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是不可能被抹殺的,西方文明也不可能完全融化中華文明的硬核,這是難能可貴的。
2.我們(men) 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探索和發展進程中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文明形態
根據唯物史觀,人類文明的實質就是人類生產(chan) 、生活和其他社會(hui) 活動的組織方式。這些組織方式,往往基於(yu) 曆史的發展方式而變化。從(cong) 生產(chan) 資料所有製的角度看,我們(men) 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顯然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中國創造的文明新形態不僅(jin) 表現在其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上,而且表現在其建立起來了高效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這是一個(ge) 具有世界曆史意義(yi) 的偉(wei) 大創舉(ju) 。環顧全球,效率與(yu) 公平、市場與(yu) 社會(hui) 、發展與(yu) 正義(yi) 、社會(hui) 規劃與(yu) 個(ge) 人自由之間的平衡都是非常重大的社會(hui) 課題。有些國家執念於(yu) 新自由主義(yi) 的教條,以為(wei) 自由競爭(zheng) 的效率必定帶來普遍繁榮的社會(hui) 福祉,結果卻成為(wei) 社會(hui) 貧富分化的淵藪;有些國家不顧社會(hui) 生產(chan) 和文明發展階段而教條主義(yi) 地理解公平,製度設計導致人們(men) 依賴社會(hui) 提供的基本保障,經濟發展的活力不足,導致社會(hui) 發展的停滯;也有國家在這二者之間不斷搖擺,使社會(hui) 經曆各種“過山車”般的折騰。再如,社會(hui) 規劃和個(ge) 人自由之間存在張力,規劃對社會(hui) 發展和社會(hui) 秩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規劃不可能考慮到所有的特殊性,如不同地域、不同機構、不同人的特殊需求和獨創性,過於(yu) 僵硬的計劃就可能抑製社會(hui) 的創新和活力。中國把社會(hui) 主義(yi) 的公平正義(yi) 追求與(yu) 市場經濟的活力結合了起來,也把社會(hui) 的整體(ti) 性規劃和個(ge) 人的首創精神結合了起來,給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了持續的活力和動能。盡管之前國外也有學者提出過社會(hui) 主義(yi) 是否可以開展市場經濟的問題,但是都沒有能夠在實踐中付諸現實,唯有中國在現實中實現了公平與(yu) 效率、穩定與(yu) 發展的有機統一。總之,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持續努力,“我國實現了從(cong)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從(cong) 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曆史性轉變”。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hui) 長期穩定的“兩(liang) 大奇跡”。“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wei) 大社會(hui) 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3.我們(men) 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理念和方向上是一種屬於(yu) 未來的文明形態
中國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理論、製度、文化已經內(nei) 在地孕育著未來文明形態,是未來文明形態的萌芽和某種曆史雛形。之所以這樣說,理由如下:
一是我國發展的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實行的是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和體(ti) 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ti) 係,這種安排為(wei) 超越資本的權力和特殊集團的利益奠定了製度基礎。
二是我們(men)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中國人均收入剛剛達到中等偏上國家標準之後,就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目標,證明了中國的一切發展都是依靠人民、為(wei) 了人民,以人民的利益為(wei) 旨歸的。這種理念顯然為(wei) 擺脫文明社會(hui) 的內(nei) 部分裂創造了根本指引,這本身就是新文明的體(ti) 現。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近期發布的《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表明:2003年以來,中國民眾(zhong) 對政府的滿意度全麵提升,至調查結束的2016年,民眾(zhong) 對政府的滿意度保持在70%以上,其中對中央政府的滿意度高達93.1%。這顯然得益於(yu) 中國數十年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成果,同時也是中國通過社會(hui) 治理推動減貧事業(ye) ,保障弱勢群體(ti) 利益、全麵有效地促進社會(hui) 公平的反映。研究人員通過對2003~2016年這13年的數據分析發現兩(liang) 個(ge) 重要的趨勢:一是收入較低的居民滿意度增幅高於(yu) 高收入居民;二是內(nei) 陸地區的居民滿意度升幅高於(yu) 東(dong) 部沿海地區。這是民眾(zhong) 對政府持續扶貧和促進社會(hui) 公正政策和效果的認可。實際上,這也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所體(ti) 現的新文明特質。
三是我們(men) 在協和萬(wan) 邦、和而不同的傳(chuan) 統基礎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念,這為(wei) 世界文明的共處提出了確實可行的方案。這在以殖民和霸權為(wei) 特征的資本主義(yi) 現代化文明道路之外,創造了新的現代化文明發展路徑。顯然,我們(men) 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不同於(yu) 蘇聯模式的文明形態,從(cong) 其基礎上看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推進到21世紀的文明形態。與(yu) 冷戰時期不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不是與(yu) 資本主義(yi) 對峙,而是在相互交流中競爭(zheng) ,更加彰顯活力和生命力。“一帶一路”倡議彰顯了中國的視野和胸懷。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就注意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文明性質,他不同意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關(guan) 於(yu) 中國霸權主義(yi) 野心的說法。薩克斯指出:“美國在過去40年裏發動了許多海外戰爭(zheng) ,而中國沒有發動過任何戰爭(zheng) 。”“中國拒絕美國的霸權,並不意味著中國也在謀求霸權。事實上,在美國以外,幾乎沒有人相信中國的目標是要稱霸全球。”
四是我國提出的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的理念,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wei) 人類文明的深化開辟了嶄新路徑。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的事實證明,我們(men) 走的是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總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百年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開辟、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華文明鳳凰涅槃般實現了新的發展。正如馬丁·雅克所指出的,“長期以來,中國治理被西方所非議,但從(cong) 全球視角來看,中國治理終於(yu) 進入成熟期。西方曾經以為(wei) ,改革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采用西方治理模式。現在很明顯,這是一種幻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一種新的模式,並以其成就,現在正需要世界的關(guan) 注”。馬丁·雅克所說的新模式,就反映了我們(men) 文明的新特質。我們(men) 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不同於(yu) 西方現代文明的現代化文明形態,是不同於(yu) 蘇聯模式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文明形態,這種新形態既是現實的也代表未來方向。譬如,“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本身就是指向未來方向的理想性規範。與(yu) 冷戰時期西方與(yu) 蘇聯的關(guan) 係不同,中國希望和美國、歐洲、日本等資本主義(yi) 發達國家在相互依存的經濟體(ti) 係中競爭(zheng) ,在解決(jue) 環境氣候、衝(chong) 突等全球性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合作。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與(yu) 資本主義(yi) 在一個(ge) 世界體(ti) 係中發展起來的。不過,中國的文明理念不是希望壓製或消滅“他者”,而是希望與(yu) “他者”共同發展,增進全人類的福祉和實現全人類文明的進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