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險”在社交平台走紅:是真保險還是真噱頭?
隨著多地相繼報告本土病例,出行被隔離的風險逐漸上升。因購買(mai) 方便、保費便宜,且直擊消費者痛點,部分保險公司推出的“隔離險”在社交平台走紅。然而,隔離在家躺賺的想象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許多消費者吐槽,“隔離險”條款中有一係列限製條件,想要理賠成功沒那麽(me) 簡單。(見1月17《國際金融報》)
“59元防疫險,居家隔離1天能領200元,一杯奶茶錢保障一年!”新冠疫情暴發後,有保險公司順應市場變化及客戶需求,推出了一些新險種,其中就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強製隔離的津貼,也就是“隔離險”。對人們(men) 來說,集中隔離有的需要自擔費用,同時會(hui) 耽誤不少時間,如果能通過購買(mai) 保險的方式獲得經濟方麵的補償(chang) ,顯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yi) 。
然而現實是,投保過程很輕鬆,想要理賠成功卻困難重重。不少人表示,申請理賠時才被告知,次密接、非自費、居家隔離、境外回國、全域管控均不在賠付範圍內(nei) 。
這當中有一些人未細究投保規則、保險合同條款的因素,也與(yu) “隔離險”險種和責任都比較新,在銷售和理賠過程中存在一些模糊或易混淆的地方有關(guan) ,但也不排除有保險公司隻是把“隔離險”當成了營銷噱頭,口惠而實不至。
早在2020年2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hui) 上,銀保監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便曾表示,為(wei) 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hui) 禁止保險公司開發專(zhuan) 屬新冠肺炎保險此類單一責任產(chan) 品,防止出現以疫情為(wei) 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chan) 品。從(cong) 目前情況看,市麵上常見的“隔離險”大多是一年期以內(nei) 的意外險,其是否在上述“禁止”的項目範圍內(nei) ,有待明確。
麵對“隔離險”引發的爭(zheng) 議,一來消費者投保時要謹慎,二來保險公司要自律。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要對症下藥,該規範的規範,該叫停的叫停,給市場各方以明確的指引和遵循,防止商家在政策法規層麵打擦邊球。
保險公司將業(ye) 務與(yu) 社會(hui) 現實相結合,推出一些順應市場變化及客戶需求的產(chan) 品,沒有問題,但前提必須是尊重和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借疫情搞營銷,更不能隻顧自己逐利。否則,不僅(jin) 消費者會(hui) “用腳投票”,監管部門也會(hui) 找上門來。(張國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