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送上門,讓老人“宅”在家中就能養老
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強調,依托社區發展以居家為(wei) 基礎的多樣化養(yang) 老服務。“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包含了飲食起居、醫療健康、精神關(guan) 懷等多方麵內(nei) 容,服務內(nei) 容還在不斷擴增。”中國人民大學社會(hui) 與(yu) 人口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孫鵑娟表示,隨著社會(hui) 老齡化加深,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失能、半失能與(yu) 空巢老人,更是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的重要需求者。
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我國超4000萬(wan) 失能老人需要照顧。第四次中國城鄉(xiang) 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半數以上。那麽(me) ,具體(ti) 該如何讓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呢?
財政補貼,讓居家養(yang) 老更實惠
“調查顯示,老人對於(yu) 居家服務的需求與(yu) 實際獲得比例較低,究其原因一是當地類似服務的稀缺,二是人們(men) ‘嫌貴’。”孫鵑娟建議,建立良好的信息係統資源調配、管理能力,高效整合醫療照護、居家養(yang) 老等社區服務資源,井然有序地設計好各時段的服務內(nei) 容與(yu) 人員安排,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力物力浪費,提高服務供給的同時,降低居家養(yang) 老服務的成本。
民政部養(yang) 老服務司負責人李邦華曾表示,“十四五”期間,在中央專(zhuan) 項彩票公益金支持下,有關(guan) 部門選擇了42個(ge) 項目地區開展居家和社區養(yang) 老服務提升行動,通過把養(yang) 老機構的專(zhuan) 業(ye) 服務遞送到家庭、遞送到老年人身邊和床邊,讓他們(men) 享受養(yang) 老機構的服務。
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梳理發現,上海市黃浦區依托有資質的養(yang) 老服務機構推出“家床”服務,即把專(zhuan) 業(ye) 照護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如同住在養(yang) 老院般“多對一”的照護,2021年底,“家床”服務突破了200張。據悉,通過補貼,老人每月最低出360元即可享受“家床”服務。
“很多老人過去沒有使用過這些服務,對社會(hui) 化的居家養(yang) 老等服務難免有些不信任,所以不願嚐試。如果先用一些財政補貼吸引老人邁出第一步,就有可能撬動該項服務的發展。”孫鵑娟說。
社區醫院,助力“醫”“養(yang) ”結合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會(hui) 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做好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加強失能老年人健康照護服務。
孫鵑娟認為(wei) ,大部分老年人真正需要去大型醫院看病、手術、住院的時間並不算多,如果生了一些小病都要往大型醫院跑,反而對老人造成了諸多不便。所以對於(yu) 居家養(yang) 老工作來說,社區醫院與(yu) 衛生所是一個(ge) 重要資源,它們(men) 能夠解決(jue) 大部分老人日常的醫療保健需求。
“全世界都在探索居家‘醫養(yang) 結合’的模式”孫鵑娟表示,未來老年人居家不僅(jin) 要簡單地滿足日常需求,一定會(hui) 對健康和醫療提出更高要求。全國各地已經陸續開展了“醫院入社區”“社區進家門”等有關(guan) 工作。
據了解,廣東(dong) 省廣州市社區建設了以上門護理服務為(wei) 主的護理站,承擔對養(yang) 老機構、社區托養(yang) 機構以及居家老人的醫療護理服務,開展上門照料服務,推進家庭養(yang) 老床位建設,由養(yang) 老服務機構提供上門服務,實現適老化改造、智能化設備、專(zhuan) 業(ye) 化服務“三入戶”。
“互聯網+”,居家養(yang) 老也智能
近年來,四川省正在全麵實施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提質增效工程,試點建設智慧養(yang) 老社區,打造居家社區“15分鍾養(yang) 老服務圈”,建立為(wei) 老服務信息平台,可對轄區老年人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分析;通過平台及物聯網等技術設備,為(wei) 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護、遠程照護等養(yang) 老服務。
“信息化時代,居家的智能化建設、信息服務網絡的建設,應成為(wei) 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孫鵑娟表示,按照每個(ge) 老人的需求,精準配置居家智能化設備、以及可穿戴智能設備,能夠幫助護理人員監測老人的身體(ti) 狀況,及時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對於(yu) 居家養(yang) 老服務來說有很大的益處。
“老年教育是國家老齡戰略的一個(ge) 重點。我相信科技產(chan) 品的使用會(hui) 作為(wei) 老年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之一。”孫鵑娟介紹,為(wei) 跟進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區、機構、個(ge) 人誌願者加入到抹平“數字鴻溝”的工作當中,教會(hui) 老人使用電子設備。
但同時,孫鵑娟提醒,針對老年人的智能科技產(chan) 品應注重其適用性與(yu) 個(ge) 性化,過度使用並不適合老年人。智能產(chan) 品並非萬(wan) 能,科技產(chan) 品太多反而會(hui) 為(wei) 照料人與(yu) 老人帶來新的負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