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家長來信:“雙減”後首個寒假 願我的孩子真能“閑”下來

發布時間:2022-01-24 10: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林爻

  春節臨(lin) 近,全國各地的中學生陸續迎來寒假。這是“雙減”政策落地後的首個(ge) 寒假,備受關(guan) 注,我作為(wei) 中學生家長更是滿懷期待。不過,我所在的家長群最近多了一些這樣的話題:“‘雙減’後的第一次期末考試才知道誰在‘裸泳’”“‘雙減’下第一次期末考試後,你還有勇氣做‘佛係爸媽’嗎”“‘雙減’後的第一個(ge) 寒假真的能‘躺平’嗎”……

  於(yu) 是,家長群裏又有人開始“攢班”了,部分家長也收到了某些“老師”可以進行語數外物化生“一對多”或“一對一”輔導的信息……一種不淡定的氛圍在家長群體(ti) 中開始顯現。

  我也有些困惑,課外培訓把孩子假期“填滿”的情景會(hui) 不會(hui) 重現?“雙減”後的這個(ge) 寒假,我的孩子能真的“閑”下來嗎?

  其實,隨著中央“雙減”政策的落地,不少學生和家長有過幾個(ge) 月“校內(nei) 作業(ye) 少、校外不培訓”的日子,但是,隨著期末考試的結束,這一情況在我身邊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不久前,我拿到了一份看似簡單、卻內(nei) 涵豐(feng) 富的表格。

  說它簡單,因為(wei) 表格隻有兩(liang) 行八列,第一行是“項目”,其中第一格是“姓名”,後麵分別是“芋頭”“熟食”“櫻桃”“蒸蛋”“梨子”“烏(wu) 雞”“地瓜”“生菜”等幾種蔬菜的名稱,最後兩(liang) 格分別是“八種菜價(jia) ”和“前六種菜價(jia) ”,第二行則對應著每一種蔬菜的“價(jia) 格”,一目了然很好理解。

  說它不簡單,在於(yu) 外人很難真正領會(hui) 這份表格的意義(yi) 。最初看到這個(ge) 表格,很多人容易把它理解為(wei) 某人或某單位采買(mai) 蔬菜的賬單,但是仔細觀察每種蔬菜下麵的“價(jia) 格”,又覺得非常離譜,比如,“芋頭”下麵的數字是94,“蒸蛋”下麵的數字是76,“櫻桃”下麵的數字是88.27,“生菜”下麵的數字是89,這些“價(jia) 格”沒有標注單位,很難對比,也與(yu) 人們(men) 熟知的市場價(jia) 格不相匹配。

  經過“知情人”的指點迷津,我才了解,原來這些“蔬菜”並不是真的蔬菜,而是以每一種“蔬菜”首字諧音所代表的一門科目,比如,“芋頭”代表“語文”,“熟食”代表數學,“生菜”就是“生物”,每種蔬菜下麵的數字不是價(jia) 格,而是相應科目的成績,“八種菜價(jia) ”就是八科成績……

  中央“雙減”政策中明確提出義(yi) 務教育階段要“降低考試壓力,改進考試方法,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違規統考、考題超標、考試排名等行為(wei) ;考試成績呈現實行等級製,堅決(jue) 克服唯分數的傾(qing) 向。”各地公布的細則措施中也紛紛提出要“減少考試次數”“考試不公布分數和排名”“減少分數攀比”等。

  但是,當期末考試來臨(lin) 時,這樣一份“玄幻”的成績單出現了。

  這並不稀奇,在我孩子“小升初”時,我還遇到過一些“暗語”,比如,“擇校熱”時的“坑班”“DZ”(點招),校外培訓亂(luan) 象時的“雞娃”“牛娃”等。“暗語”的出現,伴隨著的往往是孩子們(men) 的“內(nei) 卷”和家長的焦慮。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擇校、“雞娃”一下子沒了市場,這些“暗語”自然銷聲匿跡了。但隨著考試季的到來,類似的情形在我身邊又稍有冒頭。

  “雙減”後的首次期末考試和首個(ge) 寒假,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對學生學習(xi) 成績的一次檢驗,也是對學校“減負增效”的一次檢驗,同時還是對家長及整個(ge) 社會(hui) 教育觀念的一次考驗。

  令人欣喜的是,不久前,教育部出台文件明確要求,寒假期間各地要嚴(yan) 格執行日常巡查,嚴(yan) 防義(yi) 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違規開班、麵向3至6歲學齡前兒(er) 童的培訓機構違規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以“素質拓展”“思維訓練”等名義(yi) 超範圍開展學科類培訓等問題發生。同時也要堵住各種“暗道”,要嚴(yan) 查隱形變異行為(wei) ,嚴(yan) 厲打擊以“家政服務”“眾(zhong) 籌私教”“研學”等名義(yi) 進行變相違規培訓。

  其實我們(men) 家長很清楚,“忙”和“閑”是相對的。

  “雙減”前的孩子,確實很“忙”,他們(men) 每天走出學校大門,就不停地在各種培訓機構間“趕場”,家長們(men) 也很奔波,忙著接送孩子。

  但這種“忙”背後是一種懶惰。

  特別是假期,往年,我們(men) 家長早早把孩子的課外班安排妥當,假期一到,便把孩子送進培訓班,“萬(wan) 事大吉”:孩子有人看著了、學習(xi) 有人管著了,見麵少了連親(qin) 子矛盾都少了。

  這種做法是把教育窄化成了“學知識”,也把家長的角色簡化成了“司機+保姆”,這顯然是不對的。體(ti) 積龐大的冰山,露於(yu) 水麵上的往往隻有山巔那小小的一部分。一個(ge) 孩子的成長就如同一座冰山,知識的學習(xi) 隻是露於(yu) 水麵上的“冰山一角”,水麵之下的龐大部分是道德修養(yang) 、身體(ti) 素質、創新能力、意誌品質等諸多方麵組成的綜合素養(yang) ,這些才是支撐孩子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的決(jue) 定性因素,而家長卻往往隻盯著那“冰山一角”拚命加碼。

  這也是我理解的“雙減”政策實質內(nei) 涵之一,它要減掉的正是隻為(wei) “冰山一角”過多的、重複的付出,把“減”出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yu) 提升隱藏在“水麵之下”的綜合素養(yang) 。

  有家長說,不敢讓孩子閑下來,是擔心孩子在學習(xi) 成績上被落下,但在意識到隻抓孩子學習(xi) 其實是“丟(diu) 了西瓜撿了芝麻”之後,那些真正注重孩子長遠發展的家長,恐怕不會(hui) 再糾結於(yu) 當下。

  還有家長說,不是不想讓孩子閑下來,而是怕孩子閑下來的時間,馬上被手機“占領”。其實,學習(xi) 是一個(ge) 不斷試錯並不斷修正的過程,孩子隻有在規劃的過程中才能學會(hui) 規劃。孩子們(men) 在日積月累的被安排、被填滿中,早已經失去了主動學習(xi) 、主動規劃自己的能力。

  因此,這個(ge) 假期讓孩子“閑”下來,不僅(jin) 是把孩子從(cong) 沉重的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也是幫孩子找到自我價(jia) 值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喚醒,喚醒孩子的內(nei) 在動力,喚醒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外部條件已經具備,就看家長有沒有這個(ge) 勇氣了。希望我有!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