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過年,溫暖不減
【財經論語】
作者:葦 月
收拾行囊,帶上大包小包年貨,一路風塵仆仆回鄉(xiang) ,與(yu) 闊別已久的親(qin) 人相見……在異鄉(xiang) 忙碌了一年,過年回家是每個(ge) 在外打拚的人們(men) 內(nei) 心最渴望的幸福。然而,春節腳步臨(lin) 近,新冠肺炎疫情卻並未走遠。近一段時間以來,陝西、河南、天津、上海、北京等多地出現本土確診病例,防疫形勢嚴(yan) 峻。多地相繼發出了“就地過年”倡議。
就地過年,是為(wei) 了減少人員流動,確保疫情防控局勢穩定。春運是全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節點。疫情前的2019年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達29.8億(yi) 人次。今年春運期間,交通運輸部預計全國將發送旅客11.8億(yi) 人次,日均2950萬(wan) 人次,較2021年同比增長35.6%。麵對疫情多發、人員大規模流動等因素帶來的風險,疫情中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的人們(men) 對政策表示了充分理解和支持,響應就地過年倡議,放棄回家團圓,積極配合疫情防控政策。各地防疫工作人員、誌願者們(men) 日夜不休、風雨兼程,承擔核酸檢測工作、第一時間做流調、為(wei) 隔離人員上門送物資……為(wei) 人們(men) 就地過年,作出了最好的保障。
中國是一個(ge) 高速發展的大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全國各省市以及國內(nei) 外頻繁密切的經貿往來,是時代發展大勢,不可避免。就地過年,隻是一時防疫之舉(ju) 。倡議就地過年,落實相應防疫措施的同時,精準防疫,讓符合防疫要求的人能夠回鄉(xiang) 團圓,也是倡議的應有之意。
近日,在北京朝陽區工作的“北漂”姑娘王女士,因行程碼帶星,打電話谘詢老家的防疫政策。根據她的具體(ti) 情況,疫情防控辦工作人員表示,隻要提供48小時內(nei) 核酸陰性證明就能回去。對方還詢問道:“想家了吧?多久沒回來了?想回來就回來吧。隻要你所在的街道沒有封閉起來,你就可以回來。”工作人員的人性化關(guan) 懷,不僅(jin) 讓王女士瞬間感動,還溫暖了大批網友的心。此後,王女士表示,為(wei) 了響應就地過年倡議,還是決(jue) 定留在北京過年了。互相理解,共同戰疫,成就了疫情中雙向奔赴的溫暖。
是走還是留?為(wei) 了減少人員流動、降低疫情傳(chuan) 播風險,很多人在兩(liang) 難選擇中放棄了與(yu) 家人團聚的機會(hui) ,為(wei) 疫情防控盡一份責任。對這些留守外鄉(xiang) 就地過年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感受到傳(chuan) 統的過年方式,但過年的熱鬧和快樂(le) 不應改變,年味不能少。相關(guan) 的政府部門、企事業(ye) 單位、社區等要通過實際舉(ju) 措讓外來務工人員把心安下來,真正體(ti) 會(hui) 到“家在遠方,情在身旁”的溫暖。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能否增強就地過年人們(men) 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對一個(ge) 城市“溫度”的最好考量。
值得欣喜的是,我們(men) 看到,有的城市奉上的“大禮包”既有美食消費、手機流量等物質補貼,也有健康服務、免費圖書(shu) 館等在內(nei) 的精神關(guan) 愛,把外來務工人員的春節假期填得滿滿的;有的企業(ye) 把對留守員工的福利,列出了一張密密麻麻的“過年清單”,從(cong) 補貼紅包到過節禮包一一兌(dui) 現;有的社區主動上門溝通,緩解務工人員節日期間對家鄉(xiang) 的思念,對有困難的人員或家庭給予及時必要的幫扶……這些求真務實之策將濃濃的年味融化在彼此的守望相助之中,也讓就地過年展現出社會(hui) 和諧、家國同心的暖心力量。
就地過年,也帶動了本地旅遊市場、消費市場、文化娛樂(le) 市場的熱度。過年期間,越來越多選擇留下的新市民融入到當地過年的新年俗中,去特色商業(ye) 街購買(mai) 年俗文創產(chan) 品,與(yu) 好友一起吃大餐,看一場春節檔電影,去城市周邊觀覽美景、古跡……在異鄉(xiang) 同樣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異鄉(xiang) 過年,溫暖不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