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行業輕裝上陣再出發
曆經3年過渡期,“資管新規”終落地。資管行業(ye) 逐漸打破剛性兌(dui) 付,有助於(yu) 市場形成優(you) 勝劣汰的機製,對推動我國金融業(ye) 邁向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新規落地後,金融業(ye) 相關(guan) 領域將發生哪些變化,對普通投資者會(hui) 帶來什麽(me) 影響?經濟日報財金版從(cong) 本期開始推出係列報道,敬請讀者關(guan) 注。
隨著2021年12月末《關(guan) 於(yu) 規範金融機構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影子銀行風險拆解已取得實效。1月24日召開的中國銀保監會(hui) 2022年工作會(hui) 議提出,接下來要持續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全麵落實“資管新規”。
在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看來,自2018年4月發布至今,“資管新規”的核心要義(yi) 有三:一是拆解“影子銀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二是同類資產(chan) 管理產(chan) 品要統一監管標準、防止套利;三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拓寬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渠道。當前,我國資產(chan) 管理行業(ye) 的參與(yu) 主體(ti) 廣泛,如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管機構、金融資產(chan) 投資公司等,該行業(ye) 能否規範發展,直接影響著金融風險的防控、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
拆解影子銀行
為(wei) 何要出台“資管新規”?拆解影子銀行、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是主因。
進入2012年,我國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高速發展,其規模在2017年12月末達到峰值111.58萬(wan) 億(yi) 元,占我國當年金融資產(chan) 的四分之一,超過當年GDP總額。
需要承認的是,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增強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優(you) 化社會(hui) 融資結構、支持實體(ti) 經濟等方麵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要注意,相關(guan) 風險也曾快速累積。2017年之前,銀行、信托、證券、保險、基金等機構一度開發出種類、花樣繁多的產(chan) 品,彼此相互交織、互加杠杆,帶來的一個(ge) 突出問題是“直接融資間接化”,這也是影子銀行風險的源頭。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屬於(yu) 直接融資,資產(chan) 管理機構接受投資者的委托,對投資者的財產(chan) 進行投資、管理。“資產(chan) 管理產(chan) 品的金融屬性應當是證券。”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認為(wei) ,這是資產(chan) 管理市場最關(guan) 鍵的問題,如果沒有這個(ge) 認識,整個(ge) 市場就欠缺明確的法律基礎。
但在實踐中,直接融資卻異化成了間接融資——金融機構打著資產(chan) 管理的名號,做的卻是銀行信貸業(ye) 務,它們(men) 如同銀行的影子一般,不斷積聚影子銀行風險。
以剛性兌(dui) 付的銀行保本理財為(wei) 例。要知道,開展銀行信貸業(ye) 務必須符合非常嚴(yan) 格的監管要求,如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管理等,但這些打著理財名號的影子銀行業(ye) 務卻繞開了信貸監管而行信貸之實,將本該投向技術創新、科技研發領域的大量資金,投向了具有足額抵押品的成熟傳(chuan) 統行業(ye) ,增加了金融機構和宏觀經濟的隱性杠杆。
“在正規金融體(ti) 係之外形成監管不足的影子銀行,一定程度上幹擾了宏觀調控,提高了社會(hui) 融資成本,影響了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ye) 、跨市場傳(chuan) 遞。”中國人民銀行相關(guan) 負責人說。
由此,拆解影子銀行風險成為(wei) 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點任務,“資管新規”的出台切中時弊。
統一監管規則
影子銀行風險如何拆解?首先要統一監管標準,避免“混業(ye) 經營、分業(ye) 監管”出現監管盲區。
“資管新規”出台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同類型資產(chan) 管理產(chan) 品的監管規則不一樣。例如,銀行、保險、證券發行的某三個(ge) 產(chan) 品屬於(yu) 同一類型,但彼時卻對應著三個(ge) 不同的金融監管部門,各監管部門又未能形成相向而行的監管協調,分業(ye) 監管無法覆蓋混業(ye) 經營的風險合集,甚至進一步催化了影子銀行體(ti) 係的複雜化。
治病要祛根。因此,“資管新規”的總體(ti) 思路是,按照資管產(chan) 品的類型製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ye) 務作出一致性規定,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監管套利空間,為(wei) 資管業(ye) 務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製度環境。
“要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重點針對資管業(ye) 務的多層嵌套、杠杆不清、套利嚴(yan) 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央行上述負責人說。
隨後,為(wei) 了落實“資管新規”,銀行理財、證券期貨資管、保險資管等配套細則相繼落地,共同構成了我國資產(chan) 管理市場的監管製度和規則體(ti) 係。
有了規則基礎,風險化解工作得以穩步推進。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後,經整治,目前我國影子銀行規模已較曆史峰值壓降20萬(wan) 億(yi) 元。“融資類信托占比不斷下降,通道業(ye) 務大幅壓降,不合規信托項目累計壓降超80%。”中國銀保監會(hui) 副主席曹宇日前公開表示,一些複雜嵌套、池化運作等高風險業(ye) 務得到整治清理。
同時,資產(chan) 管理行業(ye) 也在積極轉型。以在市場中占比最大的銀行理財為(wei) 例。根據“資管新規”要求,商業(ye) 銀行的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要與(yu) 信貸、自營交易、證券投行和保險等金融業(ye) 務相對分離,通過一個(ge) “自主經營、自負盈虧(kui) ”的獨立法人機構來運行,即銀行理財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內(nei) 的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3家開業(ye) 運營,逐步成為(wei) 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規範服務實體(ti)
“目前,過渡期整改已基本完成,總體(ti) 符合預期。”曹宇表示,從(cong) 銀行業(ye) 情況看,截至2021年12月末,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理財產(chan) 品已實現清零,絕大部分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已按時完成整改工作,為(wei) 銀行理財業(ye) 務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整改後,影子銀行拆解已取得實效,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的情況已得到根本扭轉,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大幅提升。
“銀行業(ye) 保險業(ye) 資管機構不斷提升資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資領域、縮短投資鏈條,更加精準、高效地支持實體(ti) 經濟。”曹宇說,截至2021年11月末,銀行保險機構資管產(chan) 品直接配置到實體(ti) 經濟的資金近40萬(wan) 億(yi) 元,約占同期社會(hui) 融資規模存量的13%。此外,理財、保險資管、信托資金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投資股票、債(zhai) 券規模超27萬(wan) 億(yi) 元,為(wei) 資本市場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為(wei) 更好地把握政策指引方向、行業(ye) 發展趨勢,我們(men) 加大對製造業(ye) 領域的研究,重點圍繞‘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推動科創金融發展。”工銀理財相關(guan) 負責人說,同時,關(guan) 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chan) 等領域,加快綠色金融轉型升級。截至2021年12月末,工銀理財支持製造業(ye) 投資規模突破1200億(yi) 元,新增8100億(yi) 元投資用於(yu) 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投資各類綠色資產(chan) 餘(yu) 額近6300億(yi) 元。
經過3年過渡期,資管行業(ye) 成功“瘦身”,輕裝上陣重新出發。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各市場主體(ti) 也在積極開展服務創新,資管產(chan) 品的種類日益豐(feng) 富,期限結構日趨多樣,機構體(ti) 係更加完善,覆蓋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旨在持續為(wei) 投資者實現更穩定的財產(chan) 性收入。截至2021年12月末,存續銀行理財產(chan) 品共有3.63萬(wan) 隻,投資者數量達到8130萬(wan) ,全年為(wei) 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wan) 億(yi) 元。“接下來,將堅持嚴(yan) 監管、強監管不動搖,堅持嚴(yan) 格落實‘資管新規’統一標準。”曹宇說,對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風險早發現、早處置,對違規行為(wei) 保持高壓震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子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