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三孩”政策被多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激發生育意願如何發力?
新華社天津1月27日電 題:落實“三孩”政策被多地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激發生育意願如何發力?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井懷、黃江林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人口淨增加僅(jin) 48萬(wan) 人。全國出生人口再創新低,引發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今年的省級地方兩(liang) 會(hui) 上,“三孩”成為(wei)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圍繞2022年如何激發生育意願,各地紛紛發力。
近20省份將“三孩”寫(xie) 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截至1月26日,在已公開的30個(ge) 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都將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列為(wei) 2022年的重點任務之一。記者梳理發現,河北、四川、浙江等近20個(ge) 省區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及:完善或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北京等地雖沒有在報告中提到“三孩”一詞,但要求給予“一老一小”更多溫暖和關(guan) 愛。
記者梳理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發現,2022年各地推動“三孩”政策落地舉(ju) 措主要包括以下重點:
——降低生育成本。
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日前表示,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顧慮。對此,不少地方圍繞“降成本”發力。河北提出開展孕婦無創產(chan) 前基因免費篩查;陝西提出將3歲以下嬰幼兒(er) 照護費用納入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浙江提出完善生育保險政策,優(you) 化生育休假製度。
——普惠托育。
有時間生娃、沒時間帶娃是不少年輕父母的煩心事。對此,河北提出打造160家省級嬰幼兒(er) 照護服務示範機構;湖北將新增嬰幼兒(er) 托位4萬(wan) 個(ge) ,確保幼有善育。
——擴建幼兒(er) 園、增加中小學學位。
入園難、入園貴是多年的老問題,多地將發力點明確放到增加幼兒(er) 園供給上。安徽計劃今年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er) 園300所;福建將新建、改擴建200所公辦幼兒(er) 園,新增學前教育學位4萬(wan) 個(ge) 。此外,“中小學學位”也屢屢被提及。比如,北京將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wan) 個(ge) ,福建將新增義(yi) 務教育學位6萬(wan) 個(ge) 。
天津市政協常委、天津市社會(hui) 學會(hui) 會(hui) 長張寶義(yi) 說,今年地方兩(liang) 會(hui) 普遍將“三孩”作為(wei) 重要議題,集中釋放出生育、養(yang) 育、教育等方麵的利好信號。特別是浙江、上海等發達省份將生育政策提升到“育兒(er) 友好環境”“兒(er) 童友好城市”的高度,跳出單項政策的思維,轉向全方位嗬護,值得其他省份學習(xi) 和借鑒。
如何緩解“金筷子”擔憂?
針對地方兩(liang) 會(hui) 上廣泛討論的“育兒(er) 成本”等問題,中國人口學會(hui) 副會(hui) 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yu) 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形容為(wei) “金筷子”效應。“以前我們(men) 說‘多個(ge) 孩子多雙筷子’,形容育兒(er) 成本低,一雙筷子就夠了。以前的‘竹筷子’如今卻成了‘金筷子’。”原新說,現在育兒(er) 成本不隻是經濟壓力,而是綜合成本過高,降低了生育意願。
在國家衛健委2022年首場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教授直言,近年來我國生育率下降比較迅速。在此情況下,人們(men) 對“三孩”的期望更高,希望借此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
事實上,“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正在陸續落地。截至1月20日,25個(ge) 省份完成人口與(yu) 計劃生育條例修訂,部分省份已製定實施方案。從(cong) 現有情況看,各地普遍延長產(chan) 假60天左右,增加普惠托育服務發展、計劃生育家庭權益保障等條款。
記者梳理各地代表委員議案提案發現,三種趨勢受到普遍認同。
一是強化公立機構的作用。原新直言:“公立機構可以在緩解育兒(er) 焦慮方麵發揮更大作用。”安徽省人大代表朱紅英也提出,與(yu) 私立幼兒(er) 園相比,一些公辦園缺少早餐服務和課後延時服務;她呼籲公辦園結合實際提供更多服務。
二是平衡女性生育權與(yu) 工作權。比如,當前社會(hui) 對女性的角色要求是多樣性的,片麵強調延長產(chan) 假將難以平衡女性“母親(qin) ”與(yu) “員工”的角色衝(chong) 突,可能造成“產(chan) 假越長,女性就業(ye) 越難”的困局。原新呼籲,要建立政府、社會(hui) 、企業(ye) 、個(ge) 人分擔機製,避免將產(chan) 假壓力丟(diu) 給企業(ye) 一方,從(cong) 而保護女性的職業(ye) 發展前景。
三是管理服務要跟上。隨著新政策出台,相應管理和服務必須跟上。以日益增多的托育機構為(wei) 例,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律師協會(hui) 副會(hui) 長韋東(dong) 認為(wei) ,登記審批部門要把好“入口關(guan) ”,嚴(yan) 格把握開辦托育機構的資格條件;衛健部門應當會(hui) 同教育等部門製定托育機構日常管理規範;發改部門要加強價(jia) 格監管,抑製過高收費。
如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
原新、張寶義(yi) 等專(zhuan) 家認為(wei) ,解決(jue) 低生育率問題是世界性難題。生育政策具有長周期的特點。應持之以恒地全麵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受綜合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育齡婦女生育意願持續走低。國家衛健委公開數據顯示,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2017年調查為(wei) 1.76個(ge) ,2019年調查為(wei) 1.73個(ge) ,2021年調查降到1.64個(ge) 。“這表明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已經非常緊迫。”張寶義(yi) 說。
首先,要加強政策配套統籌。
目前各國鼓勵生育措施可以分為(wei) 三類:第一類是時間支持的措施,包括產(chan) 假、陪產(chan) 假、育兒(er) 假等相關(guan) 的假期製度;第二類是經濟支持,包括給兒(er) 童的津貼、給家庭的津貼以及給父母的各種照護津貼,還有稅收減免的政策;第三類是服務支持,包括公立托育機構、居家幫助、課後照顧等。
“在落實‘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時,單獨某一項或幾項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全方位提升群眾(zhong) 的滿意度,最大限度解除父母的後顧之憂。”原新說。
其次,要在製度、技術等層麵規範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原新認為(wei) ,年輕人“不願生”的同時,還有一批人為(wei) “不能生”而發愁。要發揮生物技術、醫療技術在解決(jue) 不孕不育方麵的作用,對捐卵、凍卵等現象進行立法予以規範。
最後,不能忽視男性的作用。有專(zhuan) 家表示,目前支持生育的政策大多聚焦女性,事實上完善落實男性陪產(chan) 假、育兒(er) 假等製度,讓男性分擔女性的育兒(er) 壓力,也是一些國家的有益探索。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我國構建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要廣泛借鑒國外經驗,但不能照搬照抄;要從(cong) 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我國的政策措施,綜合考慮財政壓力和家庭需求出台優(you) 惠性政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