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冰:刀尖上,來一場速度與美的比拚
【冬奧項目知多少】
短道速滑
規則
賽場氣氛緊張激烈、戰術千變萬(wan) 化、決(jue) 勝時刻卡在秒的千分位——短道速度滑冰,簡稱短道速滑,是冰場上扣人心弦的“速度與(yu) 激情”。
與(yu) 速滑比賽周長400米的“大道”不同,短道速滑選手們(men) 在111.12米長的橢圓形賽道上進行繞圈比賽,根據通過終點的順序決(jue) 出勝負。
由於(yu) 短道速滑比賽扣人心弦,出發、快速占位、控製與(yu) 反控製、超越與(yu) 反超越,競爭(zheng) 異常激烈,為(wei) 了防止和減少運動損傷(shang) ,頭盔必須是規則形狀,不能有任何凸起,還可以選擇佩戴護目鏡、必須佩戴護頸、手套、緊身服、護腿板,大部分裝備都要有防切割功能。
由於(yu) 短道速滑比賽的時候會(hui) 對冰麵造成破壞,為(wei) 了避開被破壞的冰麵,保證下一組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和安全,跑道要不斷地移動。因此,短道速滑的冰場是一個(ge) “移動的冰場”,通過五條跑道的移動循環使用,確保了運動員的比賽安全。
看點
短道速滑比賽是在場館內(nei) 進行,比賽場地為(wei) 潔白的冰麵,運動員身穿鮮豔的比賽服在冰上飛速的滑過,體(ti) 現一種運動員和場景的美妙結合。
運動員需要良好的爆發力,以及非常完美的技巧,特別是在轉彎時的滑動能力,身體(ti) 與(yu) 冰麵保持的角度,就是一種完美的藝術。短道速滑接力賽,體(ti) 現了一個(ge) 團隊的配合能力,運動員對隊友的加力,這種瞬間完成的力量拿捏精準、恰當,給人一種集體(ti) 配合的震撼。
史話
短道速度滑冰最早見於(yu) 19世紀80年代的北美加拿大。當時,冰球運動已經在加拿大得到了廣泛的普及,為(wei) 擺脫嚴(yan) 寒,一些地區相繼修建起室內(nei) 冰場。就在這一過程中,一些速度滑冰愛好者便經常集聚到室內(nei) 冰場進行練習(xi) 或追逐比賽。
19世紀90年代末,速度滑冰運動員進入室內(nei) 短跑道訓練或比賽開始在北美地區流行。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短道速度滑冰逐步傳(chuan) 入歐洲。
速度滑冰
規則
速度滑冰,拚的就是速度。起跑時,運動員采取蹲立式,借助強大爆發力取得最短出發時間。在長距離比賽中,選手常把一隻或兩(liang) 隻胳膊背在身後,以減少阻力、節省體(ti) 力。
速滑比賽的跑道周長400米,由兩(liang) 條直線和兩(liang) 條180度的弧線連接而成,分內(nei) 、外兩(liang) 道,每道寬5米。內(nei) 道內(nei) 圈半徑為(wei) 25米,外道內(nei) 圈半徑為(wei) 30米。為(wei) 保證兩(liang) 名選手的滑行總距離相同,每圈過後兩(liang) 位選手在交換區互換內(nei) 外道位置,外道選手優(you) 先換道。
相較於(yu) 其他項目而言,速度滑冰堪稱“冰上田徑”,比賽項目眾(zhong) 多,具體(ti) 又可分為(wei) 個(ge) 人項目、集體(ti) 出發和團體(ti) 追逐。
個(ge) 人比賽每兩(liang) 人一組,內(nei) 外道由抽簽決(jue) 定,每滑行一圈都要交換賽道,即兩(liang) 條賽道中,內(nei) 道起跑的運動員,滑行到換道區時須換到外道滑跑,外道運動員則須換到內(nei) 道,當運動員刀尖觸及終點線,計時停止。
團體(ti) 追逐賽每組2隊,每隊3名選手,從(cong) 相對的直道上同時出發。男子滑行8圈、女子滑行6圈後,以最後通過終點選手的時間決(jue) 出勝負。比賽采用淘汰賽製,直到決(jue) 賽。
史話
早在11—12世紀,荷蘭(lan) 、英國、瑞士以及斯堪的納維亞(ya) 半島一些國家的早期文獻中,就出現了關(guan) 於(yu) 將動物骨骼綁在腳上於(yu) 冰上快速移動的記載。
美國的E.W.布什內(nei) 爾於(yu) 1850年製造出了第一副鋼質冰刀;不久,挪威人阿克塞爾·保爾森發明了我們(men) 今天所用的管狀速度滑冰冰刀;荷蘭(lan) 人提出了雙跑道2人一組同時出發以及設立短、中、長距離比賽項目的建議,促使國際速度滑冰比賽規則的確立。
1924年,男子速度滑冰被列為(wei) 第一屆冬奧會(hui) 正式比賽項目,1960年,女子速度滑冰列入冬奧會(hui) 比賽項目。1988年冬奧會(hui) 速度滑冰比賽場地由室外轉入室內(nei) 。20世紀90年代中期,速度滑冰冰刀又經曆了一次改革,一種在結構上更加符合運動學、動力學和人體(ti) 形態學要求,被稱為(wei) “克萊普冰刀”的新式冰刀問世,促使速度滑冰運動的成績有了新的提高。
花樣滑冰
規則
優(you) 美的音樂(le) ,流暢的旋轉,驚人的跳躍,花樣滑冰是一項將運動技巧與(yu) 舞蹈音樂(le) 有機融合在一起,能給觀賞者帶來高度藝術享受的滑冰運動,堪稱“冰上芭蕾”,對運動員的力量、速度、協調性、柔韌性要求很高。
雙人滑作為(wei) 混合項目,考察男女選手動作的配合協調,不僅(jin) 需要表演同步的單人滑動作,還需要完成拋跳、托舉(ju) 等雙人滑特有動作。冰上舞蹈並不需要跳躍這一高難度動作,托舉(ju) 亦不能過肩,更強調舞步、創造性和音樂(le) 詮釋力。兩(liang) 名選手在近距離保持國際標準舞造型的同時,要緊扣音樂(le) 節拍表演複雜多樣的步法。
看點
花樣滑冰是音樂(le) 和舞蹈結合的藝術表演。比賽中運動員樂(le) 曲的選擇以及動作展示是否結合完美,是比賽的最大看點。花樣滑冰的雙人滑冰,特別是一些托舉(ju) 、拋跳動作,需要兩(liang) 人默契的配合,這些高難和驚險的動作,都是花樣滑冰吸引觀眾(zhong) 的亮點。
史話
花樣滑冰運動最早誕生於(yu) 英國,並於(yu) 17世紀末迅速在英國上層興(xing) 起。
18世紀開始,花樣滑冰在德國、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國家得到了廣泛開展。在眾(zhong) 多熱情的滑冰愛好者中,還有偉(wei) 大的德國詩人、劇作家歌德。從(cong) 18世紀初開始,花樣滑冰愛好者用了近一百年的時間,才基本編製出當今幾乎所有的規定圖形及其所需的主要技術方法。
1908、1920年,花樣滑冰兩(liang) 次被納入夏季奧運會(hui) 。1924年首屆冬奧會(hui) 上,花樣滑冰被列為(wei) 正式比賽項目。
本欄目采寫(xie) :“規則”“看點”由光明日報記者鄧暉、光明日報通訊員柳佳琳整理自國際奧委會(hui) 官網,李樹旺、張磊主編的《冬奧會(hui) 項目及觀賽指南》。“史話”由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崔樂(le) 泉撰寫(xie) 。
本版學術指導:北京體(ti) 育大學中國冰上運動學院院長王春露、北京體(ti) 育大學教授邱招義(yi)
製圖:光明日報記者 王瑾雯
整理: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