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個時代的文學檔案——讀舒晉瑜的“深度對話”係列作品

發布時間:2022-02-09 10: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朱永新(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shu) 長)

  作為(wei) 一位教育學者,我對人物傳(chuan) 記和對話等非虛構作品有著天然的偏愛,因為(wei) 這樣的作品有助於(yu) 人們(men) 尋找生命的原型、人生的榜樣。其實,我所發起的新教育實驗項目,這些年來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人物傳(chuan) 記的閱讀問題。按照新教育的生命敘事理論,每個(ge) 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和主人公,但每個(ge) 人的成長過程中,自覺不自覺都有自己的生命原型。這些原型往往就是照耀他們(men) 前行的燈塔,是他們(men) 戰勝自己成長過程中各種困難的力量源泉。羅曼·羅蘭(lan) 說過,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有疲倦的時刻,英雄的胸懷能夠溫暖我們(men) ,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他們(men) 身上汲取人生的力量。因此,每個(ge) 人在敘述自己生命故事時,也會(hui) 自覺不自覺地引用一些原型的語言或者事跡。

  所以,收到中華讀書(shu) 報記者舒晉瑜寄來的《深度對話魯獎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時,我是在第一時間認真讀完的。加上讀她之前出版的《深度對話茅獎作家》,我更加深入地走進中國當代最優(you) 秀的作家群體(ti) ,探究他們(men) 的成長曆程與(yu) 人生軌跡。

  這兩(liang) 本書(shu) ,追蹤采訪了36位茅獎獲得者、49位魯獎獲得者和20位茅獎與(yu) 魯獎的評委,從(cong) 李國文、劉心武、陳忠實、張平、阿來、王安憶、賈平凹、遲子建、麥家、莫言、畢飛宇、王蒙、格非,到史鐵生、池莉、範小青、馮(feng) 驥才、鐵凝、邵燕祥、劉恒、餘(yu) 秋雨、韓少功、李敬澤、南帆、任溶溶、屠岸,這些名字雖然不能夠勾勒出中國當代文學的全貌,但還是大致描繪出一幅當代文學盛況的“清明上河圖”。

  在舒晉瑜與(yu) 他們(men) 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張平如何“至生至死為(wei) 老百姓寫(xie) 作”,阿來如何把寫(xie) 作視為(wei) “一種高智商的遊戲”,賈平凹如何寫(xie) “自己的恐懼和無奈”,遲子建如何讓作品“染上歲月的風霜”,周大新如何寫(xie) 出“讓人感覺溫暖和美的作品”,劉震雲(yun) 如何“不斷把自己歸零”,蘇童如何“一直在挽留事物的敏感”;也可以看到史鐵生如何“為(wei) 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鐵凝如何通過文學“向世界傳(chuan) 達體(ti) 貼之情”,邵燕祥如何通過作品傳(chuan) 達他“淬過了火的樂(le) 觀主義(yi) ”。這些作家的閱讀與(yu) 成長曆程,他們(men) 的人生態度與(yu) 對世界的認識,從(cong) 這些高度凝練的標題中就可以窺見一斑。

  作為(wei) 經常接受各種采訪的“過來之人”,我一直認為(wei) ,一位優(you) 秀的記者,首先應該是一位優(you) 秀的讀者,最好還是一位優(you) 秀的學者。兼具後兩(liang) 者素養(yang) 的記者,才能夠寫(xie) 出真正高水平、感動人的文章。有些采訪,經常讓人感到索然無趣,因為(wei) 這些記者事先根本沒有做過功課,沒有閱讀過相關(guan) 報道,更沒有讀過采訪對象的主要論著,提出的問題也是稍微翻翻資料就可以解決(jue) 的簡單信息。而有些采訪,經常讓人興(xing) 奮不已,因為(wei) 這些記者不僅(jin) 研讀了大量文獻,而且對采訪對象的“底細”了如指掌,提出的問題質量很高,具有挑戰性,真正讓采訪變成對話。

  舒晉瑜符合好讀者和好學者的標準。以她和劉心武的對話為(wei) 例,為(wei) 了準備對話,她先後讀過劉心武的《班主任》《四牌樓》《鍾鼓樓》《棲鳳樓》《潑婦雞丁》《站冰》《偷父》《我愛每一片綠葉》《如意》《公共汽車詠歎調》《劉心武揭秘〈紅樓夢〉》《飄窗》等20餘(yu) 部作品。再如對範小青的采訪,不僅(jin) 是就她的獲獎小說《城鄉(xiang) 簡史》發問,而是從(cong) 早期的《顧氏傳(chuan) 人》開始,再深入到《香火》《我的名字叫王村》《桂香街》《滅籍記》《赤腳醫生萬(wan) 泉和》等大量作品……

  一位作家,對於(yu) 認真研讀過自己作品的記者總是深懷敬意,也有濃厚的對話興(xing) 趣。正如王蒙先生所說:“舒晉瑜的提問親(qin) 切平和又直抵要害,總能不知不覺地激發你談話的興(xing) 致。”韓少功先生也認為(wei) ,舒晉瑜的對話,雖然不是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創作,但“揭破了創作的源代碼”;雖然不是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理論,但是“暗設了理論的新路標”,為(wei) 文學遠觀近望,“不失為(wei) 又一場可貴的思想風暴撲麵而來”。我特別喜歡舒晉瑜為(wei) 每一篇對話撰寫(xie) 的“采訪手記”。不到千字的短文,既有對作家的人物素描,又有對作品的精辟賞析,還有她對文學與(yu) 人生的感悟理解。

  這兩(liang) 本書(shu) ,堪稱一個(ge) 時代的文學檔案。它記錄了曆屆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的評選過程,記錄了獲獎作家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和獲獎之後的心態,也記錄了評委們(men) 在評獎過程中的表現,讀起來很有現場感。如賈平凹獲獎之後那天中午去吃了頓羊肉泡饃;陳忠實在聽說獲獎可以出版的時候大叫一聲,“可以不養(yang) 雞了”;劉震雲(yun) 在獲知得獎時正在菜場為(wei) 究竟是買(mai) 西紅柿還是茄子猶豫不決(jue) ,果斷地買(mai) 了更貴的西紅柿。

  這兩(liang) 本書(shu) ,堪稱記者的教科書(shu) 。對於(yu) 準備從(cong) 事記者行業(ye) 的年輕人,以及正在記者崗位但多少有點職業(ye) 倦怠感的人來說,這兩(liang) 本書(shu) 值得一讀。要像舒晉瑜一樣成為(wei) 一名真正的讀者,認真地對待每一次采訪,通過閱讀走近你的采訪對象。繼而努力修行,成為(wei) 某個(ge) 領域的小專(zhuan) 家,成為(wei) 不說外行話的學者,成為(wei) 能夠不卑不亢與(yu) 采訪對象平等對話的人。如果你能像舒晉瑜一樣,在記者、讀者、學者之間自由穿行,你就可以享受自己的職業(ye) 生活,享受成長的快樂(le)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