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措並舉 保障糧食安全
中國多措並舉(ju) 保障糧食安全(專(zhuan) 家解讀)
受訪專(zhuan) 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據美國《世界穀物》雜誌報道,中國在全球糧食安全方麵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所有國家都發誓要把確保國內(nei) 糧食安全作為(wei) 首要任務,但是近年來沒有哪個(ge) 國家比中國更加致力於(yu) 實現這一目標。
報道稱,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不到20%,卻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玉米、大米和小麥。
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13657億(yi) 斤,比上年增加267億(yi) 斤,增長2.0%,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產(chan) 量創曆史新高。2021年中國糧食大豐(feng) 收來之不易。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多地發生,對種植工作造成影響;其次,糧食生產(chan) 麵臨(lin) 化肥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價(jia) 格上漲的不利因素;另外,部分地區出現極端災害天氣導致減產(chan) 。但中國地大物博,一個(ge) 地方減產(chan) 不影響總體(ti) 糧食產(chan) 量持續增加。
中國的糧食進口也處於(yu) 曆史高位。2021年中國進口糧食16453.9萬(wan) 噸,同比增長18.1%,玉米、大豆、小麥等進口較多。值得一提的是,玉米等糧食品種國際價(jia) 格的上漲,並不是由於(yu) 中國進口量的增加,而是因為(wei) 出口國家減產(chan) ,導致國際市場供給減少。
糧食安全對於(yu) 中國這個(ge) 人口大國而言,關(guan) 係重大。現在中國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很高,糧食供給總量充足,庫存水平較高。但中國糧食生產(chan) 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突出表現為(wei) 大豆、玉米等雜糧缺口較大,而稻穀出現了階段性過剩的情況。
為(wei) 了保障糧食安全,中國多措並舉(ju) :第一,實施黨(dang) 政同責政策,強化地方政府的責任,各地糧食的播種麵積總體(ti) 實現穩中有增;第二,大力培育推廣優(you) 良品種,達到糧食產(chan) 量的增長;第三,在極端災害天氣發生後,采取補種、田間管理等補救措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最後,提高最低收購價(jia) 格,並擴大農(nong) 業(ye) 政策性保險覆蓋範圍和力度,進而提升農(nong) 民生產(chan) 積極性。
中國把自身的糧食安全問題解決(jue) 好,就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貢獻。和美國將糧食援助作為(wei) 政治外交手段不同,中國與(yu) 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合作,積極參與(yu) 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2021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hui) 在山東(dong) 省濟南市召開,有利於(yu) 凝聚國際社會(hui) 在糧食減損方麵的共識,構建全球共同節糧減損的良好氛圍,增強疫情下世界糧食安全韌性,推動形成長效合作機製,擴大全球農(nong) 業(ye) 合作。
除了保障中國14億(yi) 人的飯碗,中國還積極承擔大國義(yi) 務,向全球低收入國家和糧食危機比較嚴(yan) 重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糧食安全問題,緩解糧食危機。同時開展技術合作,派遣科技人員到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國的雜交稻等農(nong) 業(ye) 技術和先進機械,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產(chan) 量。
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仍麵臨(lin) 許多挑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市場上糧食供應鏈不穩定,對糧食進口的影響不可忽視。從(cong) 國內(nei) 生產(chan) 的角度看,中國資源有限,對於(yu) 耕地的保護建設仍需提高;農(nong) 業(ye) 科技水平也有待提高,當今生物技術突飛猛進,中國麵臨(lin) 著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部分農(nong) 業(ye) 機械有待升級。另外,農(nong) 民的利益問題難以解決(jue) ,農(nong) 民收入過低,大量農(nong) 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導致農(nong) 村無人種糧。
麵對國際糧食市場的波動,中國應積極參與(yu) 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通過國際合作來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對內(nei) ,首先要保護和建設耕地,穩定糧食的種植麵積;其次,要調整糧食產(chan) 業(ye) 結構,擴大大豆油料的種植麵積。同時,使用無人機等智能設備,提高農(nong) 機裝備水平,推動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可以有效解決(jue) 勞動力減少的問題。通過以上措施,在保障本國糧食安全的同時,為(wei) 世界做出示範。
(徐子雯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