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來”(欣欣向榮的中國)

發布時間:2022-02-14 13:3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走進青海省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

  “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來”(欣欣向榮的中國)

  本報記者 薑 峰 史誌鵬

  現在,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的各級幹部到哪都要問一聲鄉(xiang) 親(qin) 們(men) :還想過什麽(me) 樣的好生活?更好的生活,我們(men) 一起來推動、來實現。

  ——習(xi) 近平

  正午暖陽下,紅瓦黃牆藏式房,窗明幾淨亮堂堂。51歲的牧民索南才讓抱著小外孫玩耍,屋內(nei) 桌上擺滿饊子、麻花和水果,爐火燒得正旺,奶茶醇香撲鼻。

  這裏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平均海拔3300米。

  2021年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個(ge) 藏族牧民搬遷安置新村,走進索南才讓家做客。麵對熱情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總書(shu) 記深情同大家說:“看到你們(men) 感到很高興(xing) 、很親(qin) 切,我們(men) 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們(men) 村子變化很大,大家過得很幸福,我們(men) 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對黨(dang) 和政府的深情厚誼。”

  新春伊始,記者探訪這個(ge) 村子,不時聽到陣陣歡歌,家家戶戶充溢著幸福的味道。

  “我們(men) 要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

  “我在家門口給總書(shu) 記獻上哈達。”

  索南才讓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做客時的情景念念不忘,“總書(shu) 記來家後,沒有立即坐下,而是屋裏屋外仔細察看,跟大家一起拉家常。總書(shu) 記對我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關(guan) 心實實在在。”

  索南才讓從(cong) 桌下翻出幾張照片,當時他就是拿著這些照片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介紹家裏的變化。“以前我家就兩(liang) 間簡陋土坯房,30平方米,草場水電不通,廁所露天,連條像樣的路也沒有。”

  2014年底,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出台後,索南才讓聽說政府補貼4.7萬(wan) 元、自己出1.5萬(wan) 元就能住進敞亮的磚瓦房小院,馬上報名,從(cong) 草場搬進了牧民安置新村。“水電暖一應俱全,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亞(ya) 古都(藏語:好極了)!”

  喜遷新居,日子還是緊巴。“我原來是少畜戶,隻靠8頭牛過活。”2015年底,索南才讓一家被識別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裏用扶貧資金給我買(mai) 了羊,我也不能‘等靠要’,又申請了5萬(wan) 元小額貸款,擴大養(yang) 殖規模。”

  經過幾年苦幹,索南才讓家已有80隻羊、20頭牛。女兒(er) 爭(zheng) 取到公益性崗位,一個(ge) 月掙2400元,女婿應聘到縣電視台,每月收入2700元。2021年,索南才讓家總收入超過11萬(wan) 元,人均收入從(cong) 2015年的2100元增長到2萬(wan) 元以上。

  “搬出草場後,老人看病、孩子上學也更方便了。2017年我們(men) 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村支書(shu) 索南才夫旦是“90後”,他亮出了果洛藏貢麻村2021年成績單:村民人均純收入1.4萬(wan) 元,建檔立卡戶8600元,通過項目租賃等方式,村集體(ti) 經濟收益超過39萬(wan) 元。

  談到未來,村裏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第一書(shu) 記張明鋪開一張已三易其稿的建設規劃圖,“我們(men) 要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集餐飲民宿、民族手工業(ye) 、觀光畜牧業(ye) 為(wei) 一體(ti) 。”

  索南才讓打算開個(ge) 商店,賣自家做的糌粑、酥油、曲拉。“我們(men) 藏族有句諺語: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來。有了好政策,自己好好幹,更甜的日子還在後麵呢!”他懷裏的小外孫剛過周歲生日,大名是索南才讓起的——“達瓦東(dong) 智”,寓意他的將來光明幸福!

  “住宿木屋今年就會(hui) 開放”

  除了牛羊養(yang) 殖和公益性崗位,保護生態也是索南才讓家的重要收入來源。

  “總書(shu) 記非常關(guan) 心生態環境保護,來村裏之前先去看了青海湖仙女灣。”索南才讓說,他當時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匯報了自己擔任草原管護員的情況,並表示每月還有1200元工資,總書(shu) 記聽後十分欣慰。

  目前,果洛藏貢麻村共有19名草原管護員。每隔一兩(liang) 天,索南才讓就和同伴們(men) 騎上摩托,到責任片區巡查,撿拾垃圾、修補圍欄、宣傳(chuan) 防火。雖說辛苦,卻樂(le) 在其中。過去單純的草原利用者,轉型成了生態保護者和紅利共享者。嚴(yan) 格遵守禁牧、輪牧規定的牧民,還能領到生態獎補。

  近年,青海湖水位持續上漲,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野生的羚羊,草場周邊隨處可見。”索南才讓說的,是幾近滅絕的普氏原羚,青海湖是它們(men) 在世界上僅(jin) 存的棲息地。過去14年間,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增加約9倍。“現在管它們(men) 叫中華對角羚!”

  “生態好了,我們(men) 村被評為(wei) 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慕名而來的人更多了!”張明說,這是他們(men)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底氣。村後山坡草原上,散落著一棟棟紅色藏式小木屋和帳篷,宛如粒粒珍珠被蜿蜒的木棧道串起。

  “那兒(er) 是崗日梅朵度假村,餐飲搞起來了,住宿木屋今年就會(hui) 開放。”張明領著記者沿木棧道向上走去,“周邊還要建兒(er) 童樂(le) 園、畜牧觀光等配套設施,給遊客更豐(feng) 富的體(ti) 驗。”

  度假村老板仁青才郎,剛和朋友開著麵包車從(cong) 縣裏回來,車上載著為(wei) 木屋定製的臥床。自打2020年10月承包了度假村,他就一刻也沒閑著。2021年,小木屋餐飲項目開業(ye) ,主打藏餐、川菜,4個(ge) 月就接待遊客4000餘(yu) 人次、進賬30萬(wan) 元。“村裏十幾個(ge) 牧民在我這兒(er) 當服務員,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仁青才郎說。

  仁青才郎是果洛藏貢麻村的能人。“小時候住的是犛牛毛編的黑帳篷,冬天住裏麵得裹皮襖,睡覺蓋的還是那件皮襖。”長大後,他賣過空心磚,開過服裝店,還組建起施工隊為(wei) 村民蓋過暖棚、畜棚。如今,他徹底告別了牧民生活,“專(zhuan) 職”當老板。

  說到“新業(ye) 態”,仁青才郎爽朗地大笑:“我還不到60歲,還能帶大夥(huo) 再幹10年,把小木屋的生意做大,芝麻開花節節高!”

  “現在犛牛絨可成了寶”

  索南才夫旦脖子上的一條咖色長圍巾很搶眼。

  “這是犛牛絨圍巾,村裏多傑才讓的企業(ye) 生產(chan) 的,鍾布(藏語:暖和)!”犛牛絨跟犛牛毛有啥區別?帶著好奇,記者來到村外的阿雅克犛牛絨製品文化體(ti) 驗館。

  館內(nei) ,圍巾、氈禮帽、拖鞋、掛飾、台布……各類犛牛絨製品齊刷刷擺在貨架上。23歲的宗吉正在收拾貨品,她負責銷售,也是本村人。

  “犛牛絨比犛牛毛更柔軟、更保暖。”宗吉抓起一把犛牛絨介紹,“以前,犛牛一換毛,犛牛絨都隨風飄走了,現在犛牛絨可成了寶!”

  變“廢”為(wei) 寶,多傑才讓瞅準商機。他出生在果洛藏貢麻村,母親(qin) 為(wei) 了讓他和妹妹上學,帶他們(men) 進了縣城,寄居在母親(qin) 工作的縣皮革廠倉(cang) 庫。年輕的多傑才讓沒有被貧困擊倒,他選擇奮鬥,參加高考被青海師範大學錄取,畢業(ye) 後在成都從(cong) 事翻譯工作。

  “跟客戶接觸時,我發現犛牛絨製品在很多地方都受歡迎,市場潛力較大。”想到老家犛牛絨資源那麽(me) 豐(feng) 富,多傑才讓毅然返鄉(xiang) ,在2014年創立了剛察阿雅克牛絨開發銷售有限公司。在政府扶持下,他購買(mai) 了第一台牛絨分梳機。起初,牧民們(men) 不相信犛牛絨能賣錢,“我們(men) 就一戶一戶跑,挨家解釋犛牛絨的經濟價(jia) 值,出價(jia) 收購。”

  牧民們(men) 看到了實惠,爭(zheng) 先恐後收集起犛牛絨,縣裏也開設了與(yu) 牛絨生產(chan) 製造相關(guan) 的培訓。村裏的朋合毛在多傑才讓的企業(ye) 工作了6年,成長為(wei) 技術骨幹,能自己上手設計新花樣。“都在手機上接訂單了,80%通過電商銷售。”她說,“我們(men) 的產(chan) 品還賣到了國外。”

  市場大了,創業(ye) 之路越走越寬。2021年,阿雅克公司銷售各類犛牛絨製品4000餘(yu) 件,經營收入200萬(wan) 元,果洛藏貢麻村和周邊地區1000多戶牧民因此增收。多傑才讓被評為(wei) “青海省農(nong) 牧區青年致富帶頭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牽掛著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多傑才讓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men) 還要帶著更多牧民增收致富,秀傑(藏語:加油)!”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