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醫大師盧芳:治好疑難病,是我最快樂的事

發布時間:2022-02-16 09:16:00來源: 人民日報

  “治好疑難病,是我最快樂(le) 的事!”(走近國醫大師 )

  人物小傳(chuan)

  盧芳,1939年生,黑龍江肇東(dong) 人,祖父業(ye) 醫,繼承家學,2017年入選第三屆國醫大師。

  他提倡“辨病與(yu) 辨證結合”,提倡脾胰同治法治療糖尿病並發症,擅長治療內(nei) 科雜病,畢生致力於(yu) 在繼承基礎上進行中醫藥創新。

  盧芳83歲,兩(liang) 鬢斑白,出行需靠輪椅,但在問診時,仍精神矍鑠,目光如炬。

  “你別急,咱們(men) 先聊聊天。”察覺出患者的焦慮,盧芳以“嘮家常”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讓患者講述病情,絲(si) 毫沒有名醫的架子。

  幾番問詢下來,他耐心對患者說:“我回去琢磨一下配方,我們(men) 一起努力,把你的病治好。”盡管有著豐(feng) 富的經驗,遇到難題新題時,盧芳總要鑽研一番,再為(wei) 患者開出最適合的藥方。

  幼承庭訓,醫者仁心

  《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宗金鑒》……幼年開始,盧芳就跟在身為(wei) 民間中醫的祖父身邊,誦讀經典論著,潛移默化中,他漸漸開始對中醫產(chan) 生興(xing) 趣。

  盧芳回憶,小時候,農(nong) 村不少孩子早早下地種田,讀書(shu) 是一種奢侈。家人的支持,是盧芳早年求學路上的最大動力。穿著透風的棉褲熬過冬天,嚼著發硬的玉米餅寒窗苦讀,盧芳從(cong) 不說苦。

  高考時,成績優(you) 異的盧芳選擇了中醫學院作為(wei) 誌願。大學時代,盧芳被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深深吸引,如饑似渴地學習(xi) 中醫知識。宿舍每天準時熄燈,他經常在半夜起床溫習(xi) 功課,回宿舍時,天色已然微亮。

  盧芳知道,每個(ge) 月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父母辛苦省下來的。“我每天都拚命地讀書(shu) ,如果不能多學一點中醫知識,就感到對不起父母的養(yang) 育之恩。”

  出身貧寒,讓盧芳對家庭條件較差的患者,有著天然的親(qin) 近感。

  一次,患者還未進來,家屬便在門外泣不成聲。隻見一個(ge) 年輕的女孩被推了進來,渾身紅腫。問診室裏,七八位大夫圍坐一桌,卻遲遲拿不定主意,一番討論後,大家齊刷刷望向盧芳。

  “病狀的確很罕見。”盧芳眉頭緊鎖,思考良久,開了幾服藥。

  “我們(men) 把全省的醫院都走遍了!不少人說治不了,但我們(men) 借錢也想再試一試。”聽患者家屬講起家裏的不易,盧芳又默默減免了一半費用。

  專(zhuan) 攻疑難,守正創新

  從(cong) 醫六十載,盧芳致力於(yu) 治療疑難雜症,在積累研究的數千病例中,他發現不少疾病很麻煩。“哪兒(er) 都看了,誰都瞧了,就是治不好。”盧芳解釋道。

  50多年前,盧芳的鄰居吳大娘得了三叉神經痛,發作時痛苦不堪,遍尋名醫,始終不見好轉。彼時,年輕的盧芳並不出名,也缺乏治療這類疾病的經驗。

  “我就去圖書(shu) 館翻閱古籍文獻,一頁頁地看,在一本古籍中發現,所描繪的病征和三叉神經痛特別相似,需用一味藥材入藥。”盧芳如獲至寶,但喜悅卻很快落空——藥方中加了這味藥,吳大娘卻依舊不見好轉。

  經過反複衡量和大膽嚐試,加上盧芳上門實時觀察,經過治療,吳大娘病情終於(yu) 有了好轉。

  經過對三叉神經痛的認真鑽研,盧芳總結出辨證分型治療法,將該病歸結為(wei) 風火型、血瘀型、風寒型三種症型,采用辨證分型治療,其為(wei) 三叉神經痛研製的“顱痛寧”獲得了黑龍江省政府科技成果獎。

  盧芳還提出“辨病與(yu) 辨證結合”,並倡導通過脾胰同治法治療糖尿病並發症,他將經驗方劑成果轉化為(wei) 藥品4種,用於(yu) 消解患者病痛。

  10多項科研獎項和發明專(zhuan) 利背後,是盧芳對疑難病症的執著鑽研。翻開盧芳的病曆記錄手冊(ce) ,“追訪”“隨訪”“回訪”——這些詞語十分常見,有的間隔數月,有的則長達10年,“對疑難病症的回訪,既是對患者負責,也便於(yu) 我們(men) 研究藥方藥效。每個(ge) 患者的病症都記在我的腦子裏,治好疑難病,是我最快樂(le) 的事!”

  “中醫要精通,西醫要通曉,同時還要堅持創新,隻守著老方法可不行。”盧芳認為(wei) ,中醫要堅持創新、刻苦鑽研,將中西醫各自優(you) 勢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揚光大。

  著書(shu) 立說,桃李滿園

  上世紀70年代,盧芳將自己的臨(lin) 床經驗匯集為(wei) 《內(nei) 科辨病與(yu) 辨證》一書(shu) ,有西醫診斷,有中醫分型,用病因病疾示意圖的方式展示出來。

  白天事務繁忙,他就熬夜寫(xie) ,屋子裏床上桌上堆滿文稿:“夜深人靜效率高,一晚上能寫(xie) 6000到10000字。”

  “他寫(xie) 書(shu) 那段時間,常常一言不發。有次我給他炒雞蛋,錯把小蘇打當成鹽,他邊吃邊看資料,完全沒吃出來。他對中醫事業(ye) 的執著熱愛,可以說到了癡迷的程度。”老伴兒(er) 王玲芬回憶說。

  該書(shu) 於(yu) 1979年出版發行,全書(shu) 25萬(wan) 字,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將西醫對疾病的理解與(yu) 中醫辨證施治理論相結合進行分析闡述。

  “我的朋友分兩(liang) 大類,一類是患者,一類是學生。”在盧芳看來,學生有成就比自己有成就更讓人高興(xing) ,他常對學生們(men) 說:“我不做老師,我隻做你們(men) 的梯子。”他連續6次被確定為(wei) “全國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培養(yang) 中醫人才數百名,收獲滿園桃李芬芳。

  “問診時,為(wei) 了在有限時間裏多看幾個(ge) 患者,老師常常一口水也不喝,一上午不上廁所。他視患者的疾苦為(wei) 自己的疾苦,遇到疑難病例,不吃不睡也要想出辦法。”學生孫奇感慨地說:“在大學,學生慕名去上老師的課,麵積再大的階梯教室,隻要盧老講課,也坐得滿滿當當。”

  “中華醫學瑰寶是我生命之根,我願用我畢生的心血和汗水,去澆灌它,讓它發揚光大,生根、開花、結果,為(wei) 民造福。”

  不久前,盧芳的孫女剛剛考取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得知消息後,盧芳興(xing) 奮不已,他將一首小詩發給孫女,想與(yu) 她共勉——

  “畢生恒心無他願,立足本職心血獻。振興(xing) 中醫不可怠,聞雞起舞早著鞭。”

  本報記者 方 圓 張藝開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