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奧林匹克精神生生不息的動力
【五環同心】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
“今年春節十分熱鬧,不僅(jin) 僅(jin) 因為(wei) 這是我在中國度過的第三個(ge) 春節,更是因為(wei) 距離我所在城市不到30分鍾高鐵的中國首都北京,冬奧會(hui) 正在火熱進行著。”來自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張卓一表示,“作為(wei) 一個(ge) 美國人,當我看到一片片寫(xie) 著所有代表團名字的雪花合成一整片漂亮的巨型雪花時,不由地從(cong) 心底發出讚歎。”
“我4年前第一次來中國,當時語言不通,但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障礙,每個(ge) 陌生人都樂(le) 於(yu) 幫助我,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我想這就是開放、向上的中國的魅力和風采。如今,生活在這裏的我依然每天都在感受著這個(ge) 國家的變化,感受著來自身邊人的溫暖。我常常會(hui) 對在美國的朋友說,現在出門怎麽(me) 還會(hui) 有人帶現金,我們(men) 這邊隻需要帶手機就可以了,甚至連手機都可以不用帶,刷臉就可以付錢。這種進步是多麽(me) 令人刮目相看。”張卓一這樣說起他的經曆。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哈吉木已經在中國生活5年多了,在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讀研究生。“對於(yu) 我來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偉(wei) 大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麵。北京冬奧會(hui) 如約而至,讓我們(men) 更驚歎於(yu) 中國的言出必行,中國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好。”哈吉木說,“奧運會(hui) 是重在參與(yu) 的全球盛會(hui) ,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人性的嗬護、對競技的追求,是奧林匹克精神生生不息的動力。我們(men) 看到,北京冬奧會(hui) 把地球上不同國籍、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區域的人們(men) 連接起來、聚集起來,大家形成了一個(ge) 和諧歡快的大家庭。這裏不僅(jin) 是擂台、看台,更是舞台、平台,多元文明在這裏交流互鑒,多樣文化在這裏交融互動。可以說,北京冬奧會(hui) 是一場全人類共襄盛舉(ju) 的文化盛宴。”
天津外國語大學外籍教師奧莉佳·沙哈卜來自白俄羅斯。她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全世界正在感受來自現代中國的活力和脈動。拚搏向上的體(ti) 育精神、開放與(yu) 善意、高水平的組織能力和強烈的責任感——都是北京冬奧會(hui) 向我們(men) 展示的內(nei) 容。”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體(ti) 育運動已經融入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國政府建立了一整套體(ti) 係來吸引所有年齡段的人參加體(ti) 育運動,特別是冰雪運動,這讓更多人在運動中展現自己的運動能力、精神力量和自身潛力。”她說,更為(wei) 重要的是,在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zheng) 的氛圍中,體(ti) 育團結、凝聚了更多年輕人,為(wei) 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交流注入了正能量。
“奧林匹克精神是所有民族共有的財富。北京冬奧會(hui) 是一屆令人驚歎的奧運盛會(hui) ,它提示著所有國家和民族,努力把改善本國人民福祉作為(wei) 第一要義(yi) ,護佑人民健康,拓寬他們(men) 發展的可能性。”奧莉佳·沙哈卜說。
哈吉木談及即將開始的新學期更加興(xing) 奮:“我非常珍惜在中國學習(xi) 的時光。很感謝我有機會(hui) 在中國留學,了解中國文化。在未來,我要盡己所能幫助大家了解中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