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師院校應成為中小學校的同盟軍、資源庫、能量源

發布時間:2022-02-22 09: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視點】

  既能解眼前渴又可巧蓄遠水:

  高師院校應成為(wei) 中小學校的同盟軍(jun) 、資源庫、能量源

  作者:韓巍(內(nei) 蒙古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

  在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深化作業(ye) 減負、落實課後服務等一係列剛性要求予以落實之後,如何繼續深入、如何長效發力,是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的話題。經過前期的政策“組合拳”,校外培訓機構的種種亂(luan) 象已經得到有效遏製,然而家長和學生以補課、提分、刷題維係學業(ye) 優(you) 勢的觀念還難以短時間內(nei) 徹底改變。因此,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是當下讓“雙減”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

  “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既包含課堂提質、作業(ye) 減負等新要求,也提出了課後服務、體(ti) 育鍛煉、勞動教育、“家校社”攜手等新任務。整個(ge) 基礎教育行業(ye) 都在思考“幹什麽(me) ”和“怎麽(me) 幹”,探索直切當今教育要害的解決(jue) 方案,但在方案設計與(yu) 工作落地之間,我們(men) 也必須正視由此產(chan) 生的壓力與(yu) 困境。以“5+2”課後延時服務為(wei) 例,課後服務作為(wei) 教育部的重點工作,也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既要讓學生盡量在校內(nei) 完成作業(ye) ,又要對學習(xi) 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xi) 輔導;既要讓學生在參與(yu) 閱讀、藝體(ti) 、社團等活動中“動”起來,充分挖掘和彰顯天賦特長,又不能因在校時間過長而厭校厭學;既要與(yu) 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jue) 家長接送困難的問題,又不能因延時服務而對教師層層加碼,使其成為(wei) 所有責任和壓力的“兜底者”。

  高師院校應為(wei) 助力基礎教育的專(zhuan) 業(ye) 成長貢獻力量

  “雙減”後,基礎教育從(cong) 業(ye) 者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挑戰。時代需要千百萬(wan) 站在一線的“築路者”,這是對基礎教育的內(nei) 在要求,亦是對高師院校的驅動。高師院校必須從(cong) 使命擔當意識出發,審視新時代的教育轉型,放眼未來教育的理想圖景,以這一視角挖掘和調動自身的資源優(you) 勢,勇於(yu) 承擔,主動作為(wei) ,為(wei) 緩解基礎教育的壓力、助力基礎教育的專(zhuan) 業(ye) 成長貢獻力量。

  高師院校是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陣地。當前,麵對“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這一命題,基礎教育管理者迫切需要厘清實踐背後的邏輯,係統設計育人體(ti) 係,精準攻堅。一線教師則需重新確立專(zhuan) 業(ye) 成長的方向,實現自身能力的變革,讓工作落地。針對這些思考,應當釋放高校師生和學術團隊的力量,從(cong) 問題導向出發,把經驗傳(chuan) 遞、目標升級作為(wei) 整體(ti) 關(guan) 切點,雙方共同研判政策指引、未來需求、當前教學複雜性等改革議題的專(zhuan) 業(ye) 性走向,從(cong) 而促發自覺和反思性實踐,抬高基礎教育發展新空間。

  “雙減”如何減量不減質、保質又增效?引入社會(hui) 優(you) 質資源和師資參與(yu) 其中,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多部門合作需要各級政府之間有效協同,也有待於(yu) 廣泛的社會(hui) 參與(yu) ,如社區、校外教育機構、社團組織、文化機構、俱樂(le) 部等。在高師院校,不僅(jin) 有音樂(le) 教育、美術教育、體(ti) 育鍛煉、勞動教育等多個(ge) 領域的師生,還有心理輔導、少兒(er) 心理研究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士,其資質和專(zhuan) 業(ye) 性也有所保障。

  高師院校參與(yu) 課後服務能夠改善中小學師資力量不足的困境

  高師院校參與(yu) 課後服務,不僅(jin) 能夠改善中小學師資力量不足的困境,更有其他社會(hui) 力量所不能兼備的優(you) 長——既能因教師來源多樣化而實現多主體(ti) 參與(yu) ,提升課後服務的豐(feng) 富性和趣味性;也能因教師資格專(zhuan) 業(ye) 化而保障課後服務的學理性和係統性;還在人員數量方麵具備突出優(you) 勢,能夠保障課後服務的穩定性和知識連續性。對於(yu) 中小學校來說,高師院校提供的課後服務,相較於(yu) 其他社會(hui) 機構,更能兼具低成本、高質量、多樣化、公益性等特點。更重要的是,課後服務內(nei) 容設計的導向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高師院校在這方麵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如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師生能夠將趣味實驗帶入中小學校園,文學、曆史、思政學科的師生則能將文史知識、專(zhuan) 題研究分享帶進課堂,還可以協助中小學開展如生物模型展評大賽、理化知識科普講解大賽等活動。高校的圖書(shu) 館、標本室、藝術展覽、文藝演出、實驗場所等,也可向中小學師生定期開放或邀請觀摩。讓知識告別內(nei) 卷,讓學生告別焦慮,讓家長告別“雞娃”,讓學習(xi) 不再受困於(yu) “囚徒困境”和“劇場效應”,把千姿百態的世界化作孩子們(men) 學習(xi) 和研究的對象,建立孩子與(yu) 世界更為(wei) 真實緊密的聯結。

  高校師生深入基礎教育一線可收獲鮮活經驗,以優(you) 化高校課程體(ti) 係、人才培養(yang) 方案

  高師院校對基礎教育的智力支撐和資源共享,並非單向的支持和高位的審視,也並非與(yu) 本職工作的背離。高師院校的職責是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未來的教師,高校師生深入基礎教育一線,與(yu) 基礎教育行業(ye) 攜手,以“雙減”涉及的真實問題為(wei) 支點,從(cong) 深度體(ti) 驗中觸及最真切的現實問題,收獲最鮮活的一手經驗,據此對當下師資素養(yang) 的短板和未來社會(hui) 需求的空白進行自我診斷和總結研判,由此可優(you) 化高校課程體(ti) 係、調整人才培養(yang) 方案等。這一“診斷—修訂—研判—改進”的行動鏈條,能夠幫助我們(men) 多觸及案例,避免概念把玩,多直麵問題,以防理論空轉,從(cong) 而保障高師院校培養(yang) 的人才能夠契合時代巨變的需求,以高品質的育人體(ti) 係,培養(yang) 有智識、敢擔當的國家棟梁。

  “雙減”政策下,扭轉教育觀念、重塑教育格局、建設教育生態的巨幕徐徐拉開,每個(ge) 人都真切感受到教育高位引領的國家方向、世界趨勢和文明必然。高師院校在這一關(guan) 鍵時期的使命擔當與(yu) 作為(wei) ,既能解眼前之渴——從(cong) 人力補充與(yu) 保障方麵為(wei) 中小學教師減輕壓力和負擔,助力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不斷精進,實現“雙減”任務落實情況的近期改善,又能巧蓄遠水——看到新的時代命題對未來教師必備素養(yang) 和基礎職能的新要求,促進“雙減”工作長遠的可持續推進,把有長遠意義(yi) 的事情做紮實。高師院校與(yu) 中小學攜手,成為(wei) “雙減”的同盟軍(jun) 、資源庫和能量源,建立多方教育主體(ti) 之間的新型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順勢而為(wei) ,互信同行,是“雙減”背景下消弭問題,應對壓力,預防和減少負麵效應,把長期利好之事落地、落實、落細的必由之路。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