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冬奧”照見“創新中國”(評論員觀察)

發布時間:2022-03-15 10:0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為(wei) 各國冰雪運動員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也打開了一扇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窗口。從(cong) 碳排放趨近於(yu) 零的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到風馳電掣的“獵豹”攝像機;從(cong) 京張線上世界首列無人駕駛的高鐵,到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傳(chuan) 遞火炬……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技術和設備,為(wei) “科技冬奧”寫(xie) 下生動注腳。

  為(wei) 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hui) ,離不開強大科技實力的支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同我們(men) 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一方麵要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麵要積極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早在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強調,舉(ju) 辦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jian) 特色”。冬奧申辦成功以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全麵推進。通過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zhuan) 項,我們(men) 攻克了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折射出我國體(ti) 育科技走向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不凡曆程。

  在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籌辦過程中,科技創新貫穿場館建設、基礎設施、智慧服務、轉播技術等方方麵麵。在辦賽方麵,破解雪車雪橇賽道、場館建造運維難題,打造綠色低碳和智慧場館;在參賽方麵,重點研發科學化訓練方法和裝備,助力運動員向更快、更高、更強突破;在觀賽方麵,研發雲(yun) 轉播平台、智能語音服務等技術,提升觀眾(zhong) 觀賽體(ti) 驗……科技創新,成為(wei) 運動員實現夢想、冬奧盛會(hui) 成功舉(ju) 辦的重要支撐。同時,我們(men) 把貫徹新發展理念與(yu) 綠色辦奧相結合。比如,賽事期間,北京冬奧會(hui) 所有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用薯類、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為(wei) 原材料,為(wei) 冬奧村生產(chan) 可降解餐具,等等。這鋪就了北京冬奧會(hui) 的“綠色之路”。

  圓滿完成的冰雪之約,展現了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底氣,為(wei) 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驅動力。從(cong) 采用仿生材料設計的高性能服裝,到體(ti) 型龐大的雪蠟車,這些令人振奮的“中國製造”,提升了冰雪裝備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匯入中國製造提質升級的大潮,為(wei) 中國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國首台碳纖維雪車比國際同類產(chan) 品風阻係數低8%,“水立方”成為(wei) 世界首個(ge) 實現水冰轉換的雙奧場館,國內(nei) 冬奧標準的冰狀雪賽道實現零的突破……有關(guan) 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ye) 通力協作,“科技冬奧”重點專(zhuan) 項中500多家單位、超過萬(wan) 名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實現了一次次從(cong) 無到有的蝶變,一項項替代方案的優(you) 化。

  北京冬奧盛會(hui) 已經落幕,但賽場內(nei) 外科技創新產(chan) 生的“溢出效應”日漸顯現。冬奧盛會(hui) 上的科技成果,正在成為(wei) 全社會(hui) 共享的冬奧碩果。麵向未來,依靠科技力量推廣冰雪運動、提升競技水平的基礎更加堅實,打造國際品牌、實現產(chan) 業(ye) 轉型的條件日趨完善。加速自主創新的推廣應用,將冬奧紅利轉化為(wei) 發展動力,就一定能繼續為(wei)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及群眾(zhong) 生活賦能添彩,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自主創新永無止境,冰雪傳(chuan) 奇再創新篇。以冬奧盛會(hui) 為(wei) 新的起點,挺起創新脊梁,加強科技攻關(guan) ,進一步加強技術成果的係統梳理,推動科技成果的產(chan) 業(ye) 化,定能讓冬奧成果更好為(wei) 全民共享,豐(feng) 富更多人的日常體(ti) 育生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