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共建好風景 共享好光景
日前,記者在重慶、河南、浙江等地的一些鄉(xiang) 村走訪了解到,當地在依托資源稟賦、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的過程中,推動村容村貌整體(ti) 提升,使人居環境整潔有序。村莊處處有風景,村民居住更舒心。
公路通了 農(nong) 家樂(le) 了
白牆灰瓦,窗明幾淨,在重慶市巴南區水竹村,村民盧開平招呼大家看看他改造後的農(nong) 家樂(le) 。廚房裏食材琳琅滿目,他正在為(wei) 旅遊旺季做準備。家對麵的小山坡上,綠樹成行,蓊蓊鬱鬱。
看著門前的水泥路,盧開平算起收入賬,嘴角上揚。以前,院壩和屋後的公路是泥土地。“去趟城裏,要紮起褲腿,走半個(ge) 多小時泥巴路才能坐公交。”盧開平說。
2016年,村裏決(jue) 定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修建南湖多彩植物園。在區農(nong) 委和街道支持下,硬化路通了,家家戶戶的小汽車直接開進院壩,老百姓的房屋經過整修,煥然一新。
“春賞花、夏納涼、秋摘果、冬泡泉”,路通了,來村裏的遊客絡繹不絕,高峰期一天就有3萬(wan) 人。南湖多彩植物園、南溫泉、雲(yun) 篆山等旅遊景點越來越受歡迎,吸引了大批市民周末前來“打卡”。鄉(xiang) 村旅遊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村民們(men) 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觀光旅遊迅速發展,也帶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巴南區加快建設,建成改造一批鄉(xiang) 村公路,同時鼓勵各村幫助村民整修房屋、完善排汙管網、清掃院壩……當地鄉(xiang) 村麵貌不斷更新,還培育了果蔬、家禽等特色產(chan) 品。2021年全區累計接待遊客3700多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0餘(yu) 億(yi) 元。
路燈亮了 村子靚了
河南省修武縣宰灣村,背靠雲(yun) 台山,耕地資源匱乏,過去一提到宰灣村,當地群眾(zhong) 的第一印象就是“土裏土氣”和“窮”。如今走入宰灣村,柏油路寬敞平坦,道路兩(liang) 側(ce) 盆栽景觀枝繁葉茂,太陽能路燈造型科技感十足。
71歲的村民郝太泉有了新愛好:去附近的運動廣場和孫子打羽毛球。過去,郝大爺閑暇時就喜歡在家看電視,“不是不想出家門,實在是出不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黑燈瞎火,出去能做什麽(me) ?”村頭有塊荒地,因為(wei) 和郝大爺家離得近,他就自己種上了菜。聽說村裏要在這兒(er) 建個(ge) 運動廣場,郝大爺提出建議:“建廣場,路燈也得一起裝。”
“這肯定沒問題,咱們(men) 村提升人居環境,就從(cong) 這路燈和廣場的改變開始。”前來征求村民意見的村幹部說。隨後幾個(ge) 月裏,宰灣村陸續鋪上了柏油馬路,安裝了146盞太陽能路燈,運動廣場也投入使用。
近年來,河南省因地製宜,持續改善村莊環境。河南省全部行政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80%的行政村公共場所等重點部位有照明,農(nong) 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3%,自來水普及率達91%。
設施多了 日子美了
“村裏能建展館,真是驚喜。”在上海工作的徐棟一回到宰灣村,便趕往村裏的豫北民居展示館參觀。
宰灣村有3座上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村裏改善人居環境時,保留了院落,改造成現在的豫北民居展示館,再現宰灣村過去的生活、生產(chan) 場景。漫步其中,一些老物件展示了過去宰灣村農(nong) 戶的家庭擺設和民居風格,勾起了徐棟兒(er) 時的回憶,徐棟感慨:“仿佛看到了宰灣村的過去與(yu) 未來交織。”
漫步宰灣村,處處皆有景。村西側(ce) ,13根高低不等的柱狀體(ti) 建築組成宰灣村的標誌性建築,每一根柱體(ti) 上都有村莊的大事記,訴說著這裏的發展變遷。村頭的椿樹也被村民改造成景觀,樹枝上懸掛發光圓球燈,每晚燈光亮起,氛圍溫馨。
2021年,七賢大舞台、宰灣村標等文化設施建成。一到節假日,村裏便會(hui) 在七賢大舞台舉(ju) 辦文藝活動。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豐(feng) 富著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古道旁的古樹蒼勁有力,古樸的石頭房錯落有致……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烏(wu) 岩頭村,在保留著傳(chuan) 統風貌的同時,煥發著新的生機。
在重新規劃電纜、增設排汙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同時,烏(wu) 岩頭村的改造盡可能保留村莊的文化特色和特征。四合院變身鄉(xiang) 土文化博物館,傳(chuan) 統建築發揮新功能;引進藝術工坊、非遺體(ti) 驗、古村研學等活動,藝術氣息讓村莊充滿活力;新建住宅沿用傳(chuan) 統建築樣式,鄉(xiang) 村風貌更和諧……如今,富有特色又舒適宜人的烏(wu) 岩頭村,吸引了大量遊客。
烏(wu) 岩頭村原本是一個(ge) “空心村”。2013年開始,黃岩區和同濟大學建立曆史文化村落保護地校合作機製,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曆史文化,修繕古建築,提升人居環境,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改善鄉(xiang) 村人居環境,不搞千村一麵,要有針對性地挖掘、利用鄉(xiang) 村內(nei) 部資源特別是文化資源,充分體(ti) 現鄉(xiang) 村自身特色。”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貴慶說。(劉新吾 王 者 郭 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