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廣江
“精神萎靡”也是不文明行為(wei) ?3月16日,陝西渭南師範學院新校規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對其中的“隔校園圍牆取外賣和快遞”“精神萎靡”等內(nei) 容表示不解。陝西渭南師範學院學工部負責人表示,該校學工部確實出台了《關(guan) 於(yu) 開展大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wei) 專(zhuan) 項整治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但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亂(luan) 改。
新校規出爐後引發熱議、登上熱搜,並造成諸多誤解、謠言,那麽(me) 校方首先應反思新校規在製定、出台和實施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妥、不周之處,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應對和處置,而不宜動輒質疑別人的動機,隨手扣上“別有用心”的帽子。這位負責人拒絕回應網友關(guan) 切,一味指責他人動機,自然無法服眾(zhong) 。
“別有用心”的帽子不能亂(luan) 扣,“不文明”的帽子也不能亂(luan) 扣。從(cong) 網傳(chuan) 《通知》看,校方列舉(ju) 的“校園不文明行為(wei) 的主要表現”,多數是準確、恰當的,比如遲到早退、亂(luan) 塗亂(luan) 畫、隨地吐痰等。但有些行為(wei) ,比如“精神萎靡”“隔牆取快遞”等,若定義(yi) 為(wei) 不文明行為(wei) 並加以整治,恐怕不僅(jin) 有違常情常理,還會(hui) 降低新校規的可操作性。
將“精神萎靡”列入不文明行為(wei) ,根本經不起推敲。一般來說,“精神萎靡”主要是指精神不振、意誌消沉。造成原因很多,比如遇到挫折、睡眠不足、勞累過度等。很多情況下,精神萎靡是一種正常的精神狀態,無需過度幹預,更不應被貼上“不文明”的標簽。校方把“精神萎靡”“隔牆取快遞”等現象,定義(yi) 為(wei) 不文明行為(wei) 並進行專(zhuan) 項整治,未免管得太寬,讓學生們(men) 感到自身權利和自由受到了限製、冒犯甚至侵犯。恰如有學生追問的:上自習(xi) 犯困算“精神萎靡”嗎?穿睡衣拖鞋去澡堂洗澡、順路又去食堂打個(ge) 飯,也是不文明?當然,校方的初衷是好的,但再好的初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盲目蠻幹隻能事倍功半、事與(yu) 願違。
高校整治不文明行為(wei) 引發的爭(zheng) 議並不少見。據報道,去年12月,湖南某大學多名學生因未向校領導、老師問好被學校相關(guan) 部門以“不文明行為(wei) ”的名義(yi) 向全校進行通報批評,引發輿論質疑。現實中,一些高校針對大學生的穿著、戀愛等行為(wei) 開展的整治行動,也屢屢招致大學生們(men) 的反感。究其原因,無外乎用力過猛、矯枉過正,散發著一股形式主義(yi) 和官僚主義(yi) 的味道。
學校管理逾越邊界,亂(luan) 扣“不文明”的帽子,其實就是一種違背文明創建規律的不文明行為(wei) 。提升大學生文明素養(yang) 和精神風貌,重在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而不是搞運動式、命令式治理。大學生都已成年,再把他們(men) 當成不懂事的孩子來看待和管理,甚至以不文明方式整治不文明行為(wei) ,最終會(hui) 好心辦壞事。
說到底,公眾(zhong) 並非揪住“精神萎靡”四個(ge) 字不放,而是提醒高校管理者: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yang) 也是一個(ge) 技術活,要在遵循規律、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科學有序推進,力戒形式主義(yi) 和官僚主義(yi) 。(陳廣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