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第一學曆”被歧視:走不出的18歲
光明網評論員:距離考研國家線公布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關(guan) 於(yu) 考研的話題仍在發酵。今天,有媒體(ti) 又梳理了推免比例、考研調劑、就業(ye) 招聘等相關(guan) 數據,認為(wei) “第一學曆”被歧視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提出了“985研究生,救不了本科雙非”的說法,認為(wei) 本科出身的重要性依舊十分顯著。
其實“第一學曆”的概念已經被證偽(wei) 了,在2021年9月,教育部已經公開回複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guan) 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曆”這個(ge) 概念。
不過這似乎並不影響社會(hui) 約定俗成,製造一個(ge) “第一學曆”的概念。不僅(jin) 如此,還製造了一個(ge) “雙非”的概念。這些概念當然不正規,但語義(yi) 倒很好理解。從(cong) 規範性層麵可以否定這些詞匯,但沒法否定它們(men) 的廣泛存在——升學、就業(ye) 的時候,這些概念的存在感有多強,自然就體(ti) 現出來了。
多數人都不會(hui) 喜歡“第一學曆”這個(ge) 概念,這意味著人們(men) 無法走出18歲了:18歲考上的大學,注定將成為(wei) 鐫刻一生的烙印,如果不太理想的話,可能永遠無法補救了。
2022年考研人數達到了457萬(wan) ,創下了曆史新高。如果“第一學曆”是注定的話,那麽(me) 恐怕會(hui) 讓很多人的努力變成徒勞。無論付出了多少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學校,那個(ge) 不太顯赫的“出身”,依然猶如一根尾巴長久地在身後掛著,並作為(wei) 一個(ge) “缺陷”,在人生的關(guan) 鍵節點被不斷地拿捏。
要嚴(yan) 謹證明“第一學曆”的價(jia) 值幾乎是不可能的。作為(wei) 涉及幾億(yi) 人的議題,這個(ge) 龐大的數據體(ti) 量,一定能提供充足的反例去證明“第一學曆高也不過如此”。隻不過,社會(hui) 已經約定俗稱地形成了一個(ge) 標簽化的價(jia) 值判斷,即看重“第一學曆”。這種價(jia) 值判斷是偷懶的,但也是高效的,至少在處理個(ge) 人簡曆的時候很方便,點幾下鼠標就可以省下一大把篩選的時間。
但這種高效也一定是粗放的,它把多元化的價(jia) 值判斷簡化成單項的高考成績,把長線人生的持續努力壓縮成一場考試的勝敗機緣。人生的天花板來得過早,也過於(yu) 絕對,這一定會(hui) 加劇高考壓力,固化“一考定終身”的認知——這本該是被多元化教育改革目標所轉變的,並製造一種社會(hui) 緊張,所有人為(wei) 了高考心力交瘁、謹小慎微。
當然,“第一學曆”不失為(wei) 一種評價(jia) 標準,隻不過當它過於(yu) 重要的時候,也應該反思人才的選拔和評價(jia) 機製。考研複試的時候如此看重“第一學曆”,那麽(me) 學術興(xing) 趣擺在什麽(me) 位置?工作麵試的時候反複問“第一學曆”,那麽(me) 工作能力又如何判斷?這種單一化的評價(jia) ,一定會(hui) 造成某種程度的資源錯配,一個(ge) 在大學裏最努力的人,卻因為(wei) 18歲所決(jue) 定的“出身”而錯過機會(hui) 。
“第一學曆”被過度強調,即便是高考成功者,也難說不會(hui) 被這種固化認知所牢籠並傷(shang) 害。他可以成功第一次,那又如何保證子女後代繼續成功呢?他隻能返回這個(ge) 單調的成長路徑,再經曆一遍“千軍(jun) 萬(wan) 馬過獨木橋”的過程。
解決(jue) “第一學曆”被歧視的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考崇拜根深蒂固地紮在很多人的內(nei) 心深處。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ge) 值得警惕的現象,這意味著人的自我實現更加逼仄,人生的可能性降低了,換句話說,內(nei) 卷加劇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