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治理者說)
促進農(nong) 業(ye) 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是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重要內(nei) 容。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市,安徽省阜陽市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推進現代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建設為(wei) 契機,以實施阜南縣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項目為(wei) 切入點,探索農(nong) 業(ye) 有機廢棄物全利用、縣域利用全覆蓋、複合利用全循環的工作機製,走出一條“農(nong) 業(ye) —環境—能源—農(nong) 業(ye) ”的低碳循環發展之路。
樹牢生態觀念,推進減汙降碳。阜南是農(nong) 牧大縣,以往大量畜禽糞汙、農(nong) 作物秸稈等農(nong) 業(ye) 廢棄物,要麽(me) 被丟(diu) 棄,要麽(me) 被焚燒,造成資源浪費、導致環境汙染。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阜陽積極構建縣鄉(xiang) 村三級秸稈收儲(chu) 運網絡,以縣為(wei) 單位推進規模養(yang) 殖場畜禽糞汙處理與(yu) 資源化利用提升配套工程,對畜禽糞汙、秸稈、餐廚垃圾等有機廢棄物進行全量化處理。目前,阜南縣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90.4%,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98.48%,提高了農(nong) 業(ye) 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加強技術創新,實現變廢為(wei) 寶。推進農(nong) 業(ye) 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關(guan) 鍵是技術上的突破。阜陽與(yu) 同濟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攻關(guan) ,利用相關(guan) 技術優(you) 勢,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wei) 生物天然氣,並通過營養(yang) 回收和達標處理工藝,將尾水中的作物養(yang) 分提取出來,生產(chan) 有機複合肥,形成循環產(chan) 業(ye) 鏈,達到變廢料為(wei) 原料、變資源為(wei) 產(chan) 品的效果。據測算,在阜南,相關(guan) 技術全麵應用後,每年可消耗177萬(wan) 頭豬產(chan) 生的畜禽糞汙、25萬(wan) 噸秸稈,年產(chan) 生物天然氣5000萬(wan) 立方米、有機肥20萬(wan) 噸;每年可減少32萬(wan) 噸汙水化學需氧量排放,可中和5.5億(yi) 千瓦時的燃煤電廠碳排放。實踐證明,發展農(nong) 業(ye) 技術,既能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插上科技翅膀,也能提升農(nong) 業(ye)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生產(chan) 與(yu) 生態的雙贏。
堅持縣域統籌,強化科學布局。在阜南,我們(men) 建設了覆蓋全縣鄉(xiang) 鎮的“站田式生產(chan) 網絡”,建立糧食秸稈、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收儲(chu) 運網絡,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ye) 經營原則,實行畜禽糞汙處理、病死動物處理、生物天然氣項目營建、全域燃氣供應等項目聯動,同時與(yu) 現有天然氣管網並網運行,構建有機廢棄物收集和生物天然氣供應“雙網絡”。如此,在確保服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動前提下,通過發揮企業(ye) 力量、政策效應,做到合理規劃、協調配合,讓企業(ye) 有所得、經營可持續,進而助推生物天然氣產(chan) 業(ye) 化健康發展。
強化利益共享,促進農(nong) 民增收。推進農(nong) 業(ye) 廢棄物綜合利用,涵蓋多方主體(ti) 。在這個(ge) 過程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chan) 要素都要流動起來,涉及生物天然氣公司、收儲(chu) 運經紀人、種養(yang) 企業(ye) 和一般農(nong) 戶等利益相關(guan) 方。從(cong) 實踐中看,阜南每年在實現減碳17萬(wan) 噸的基礎上,拉動了地方特色種養(yang) 業(ye) 循環發展,較好促進了企業(ye) 發展、群眾(zhong) 就業(ye) ,這對群眾(zhong) 增收、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大有裨益。
生產(chan) 發展、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以推進農(nong) 業(ye) 廢棄物綜合利用為(wei) 抓手,做好縣域人居環境整治、清潔能源供應、現代循環農(nong) 業(ye) 發展等工作,就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統一。未來,阜陽將繼續總結經驗、完善機製,實現以點帶麵、市縣聯動,爭(zheng) 取在推廣應用中形成發展新優(you) 勢,讓產(chan) 業(ye) 基礎更牢、發展底色更綠。
(作者為(wei) 安徽省阜陽市委書(shu) 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