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保護激發“傘護效應”(微觀)
“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cong) 1114隻增加到1864隻”“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cong) ‘瀕危’降為(wei) ‘易危’”……國新辦發布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shu) 記錄了我國保護大熊貓的成就,折射出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的可喜局麵。大熊貓瀕危程度的“降級”,印證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升級”。
從(cong) 建立67個(ge) 大熊貓保護區,到建設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覆蓋超過2.7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再到將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的88%和棲息地麵積的70%都納入自然保護網絡之中,一個(ge) 個(ge) 數據彰顯著大熊貓保護的力度。如此大的投入和力度,不僅(jin) 因為(wei) 大熊貓是惹人喜愛的自然保護“旗艦物種”,是備受喜愛的中國“國寶”,更因為(wei) 大熊貓作為(wei) “傘(san) 護物種”,推動了生態係統保護和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自然保護進程中,大熊貓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幾乎每一片熊貓棲息地,都與(yu) 中國最重要的特有物種分布中心相重合;中國很多特有鳥類、特有哺乳類、特有兩(liang) 棲類動物,都生活在大熊貓棲息地中。這意味著,向大熊貓等“傘(san) 護物種”保護投入力量,可以同時庇護其它同域分布的物種。
大熊貓棲息的區域,也是金絲(si) 猴和羚牛的主要棲息區域。研究和保護大熊貓的工作人員,都在大熊貓保護區見過這樣的場景:在四川,九寨溝的原始森林裏,蘇門羚一躍而起,留下矯健奔跑的身影;平武縣,上百隻川金絲(si) 猴在退耕還林的闊葉林中覓食;青川縣,山脊線上的羚牛好奇地打量人類,不擔心放牧的幹擾。時下,大熊貓棲息地隨處可見各種動物,比如不怕人的小型遷徙鳥類煤山雀和紅脅藍尾鴝,時常在山坡上發出響亮叫聲的藍馬雞,在山間溪穀棲息的山溪鯢,等等。得益於(yu) 大熊貓保護區的建立,自然棲息地盜獵現象大幅減少,野生動物種群逐漸複壯,生態係統不斷恢複完整性。
大熊貓保護工作也帶動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東(dong) 起秦嶺,跨過甘肅迭部、舟曲,進入四川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熊貓分布的漫長條帶狀區域,居住著很多群眾(zhong) 。在大熊貓自然保護網絡建設過程中,當地群眾(zhong) 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不少居民用上節能灶、沼氣池等清潔能源,減少了薪柴砍伐;有的地方發展起中藥種植和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綠色產(chan) 品遠銷各大城市,帶來致富機遇。據測算,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生態係統服務價(jia) 值是大熊貓保護投入的10倍。實現大熊貓保護與(yu) 群眾(zhong) 生活水平改善的雙贏,絕不是一句空話。
瀕危程度降級不等於(yu) 保護力度降級。需要看到,人類活動帶來的大熊貓棲息環境碎片化,讓不少大熊貓被隔離在“森林孤島”中。此外,氣候變化給生態係統帶來不確定性,旅遊業(ye) 發展對環境產(chan) 生影響,相關(guan) 因素為(wei) 野生動物保護帶來新挑戰。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不斷發揮大熊貓的“傘(san) 護效應”,將使同一片水土的更多生靈共生共榮。
(作者為(wei)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