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有顏值有內涵!“青繡”繡出致富路

發布時間:2022-03-31 09:30: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西寧3月30日電(魚昊)一群勤勞手巧的繡娘、一根靈動生花的銀針,在青海,繡娘們(men) 通過“青繡”改善生活、脫貧致富;通過“青繡”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通過“青繡”踏上舞台、展現與(yu) 眾(zhong) 不同的青海河湟文化。

  在青海省海東(dong) 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秀錦文化旅遊公司,幾名繡娘正在聚精會(hui) 神地製作手工刺繡。生動寫(xie) 實的祁連山好牧場、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香包、好看又耐用的手工鞋墊、清新淡雅的芙蓉出水圖……一根根五彩繡線,一雙雙巧手繡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精美無比的刺繡作品。

  19歲的張雯文就讀於(yu) 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所大學,每年寒暑假她都會(hui) 來公司學習(xi) 刺繡手藝。今年春節前後,公司接到一批訂單,繡娘們(men) 每天趕工製作“青繡”,張雯文也不例外,雖然技藝沒有其他繡娘嫻熟,但簡單的圖案紋樣對她來說也不在話下。

  “青繡”圖案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圖案和花樣有幾十種,最為(wei) 常見的有太極圖、富貴不斷頭、雲(yun) 紋等。一針一線的起落都凝聚著高原兒(er) 女的智慧和情懷。

  在化隆山河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十幾名繡娘“飛針走線”,一個(ge) 個(ge) “青繡”作品在她們(men) 手中活靈活現。公司總經理韓維忠介紹,公司按照“公司+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220戶村民從(cong) 事刺繡,形成了手工刺繡規模化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化經營的雛形,在群眾(zhong) 家門口建設“扶貧車間”,實現了農(nong) 村勞動力就近就業(ye) 。

  目前海東(dong) 市形成河湟刺繡、土族盤繡、撒拉族刺繡等流派。海東(dong) 市“青繡”藝術保護傳(chuan) 承已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工程和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大戰略,在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促進農(nong) 牧民增收,脫貧攻堅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青海省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刺繡藝術已經成為(wei) 廣大農(nong) 牧區婦女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藝之一。來自青海省海東(dong) 市化隆縣秀錦文化旅遊公司負責人馮(feng) 小梅告訴記者,公司繡娘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至4000元之間。

  記者從(cong) 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近年來,青海省立足非遺資源稟賦優(you) 勢,創新實踐非遺扶貧工作,通過完善政策體(ti) 係、加大資金扶持、強化服務保障、創新培訓模式、持續宣傳(chuan) 推介等措施,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青海省認定15家青繡扶貧就業(ye) 工坊和60家青繡培育企業(ye) ,31家非遺工坊帶動15萬(wan) 人就業(ye) ,產(chan) 值達1.1億(yi) 元。(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