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建設美麗中國,全民動起來

發布時間:2022-04-01 10: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俞使超(上海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華東(dong) 政法大學基地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3月30日參加首都義(yi) 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ge) ‘碳庫’”。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chu) 碳庫和吸碳器,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揮巨大的碳匯功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動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yi) 畝(mu) ,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ge) 百分點,達23.04%。如今,在人們(men) 的共同努力下,藍天白雲(yun) 常常“遇見”,綠色版圖持續擴展,城鄉(xiang) 環境更加宜居,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需要看到,同建設美麗(li) 中國的目標相比,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國林草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仍然突出。為(wei) 了實現目標,仍需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

  充分發揮森林“四庫”作用,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ti) 。從(cong) 水庫、錢庫、糧庫到碳庫,體(ti) 現出我們(men) 黨(dang) 對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對高質量發展與(yu) 生態環境保護關(guan) 係認識的不斷深化。近年來,我國國土綠化成效顯著,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我國森林麵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成為(wei) 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但也要看到,我國國土綠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森林覆蓋率遠低於(yu) 全球31%的平均水平。實際上,增加林草碳匯,既是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ju) 措,也是我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內(nei) 容。去年印發的《關(guan) 於(yu) 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提出,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複力度,優(you) 化森林結構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態係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十四五”時期,需因地製宜開展科學綠化,提升林草資源麵積和質量,鞏固並增強生態係統碳匯能力,為(wei) 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有機結合起來,讓更多人守著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守好林、護好林,不僅(jin) 能實現林木本身的價(jia) 值,還能發揮“綠肺效應”,能促進旅遊、林下經濟等蓬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jia) 值、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潛力和後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大批群眾(zhong) 當上護林員,實現了從(cong) “砍樹人”到“看樹人”的身份轉變。他們(men) 不僅(jin) 打贏了自身生態脫貧的翻身戰,也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走出了一條通往生態振興(xing) 的幸福路。“十四五”時期,要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讓保護修複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通過廣大護林員、務林人、科技特派員等群體(ti) 積極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因地製宜探索綠色產(chan) 業(ye) 的生長點和著力點。麵對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任務,要整合各類生態管護人員,既統一規範加強管理,又因地製宜確定標準,特別是要提高廣大生態護林員的勞動報酬和社會(hui) 保障水平,繼續發揮他們(men) 在生態文明、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作用,帶動更多人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隊、趕上來。

  加強宣傳(chuan) 教育,把生態文明的種子“種”在百姓心中。美麗(li) 中國建設離不開每個(ge) 人的努力,每個(ge) 人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要充分發揮廣大護林員的移動宣講作用,比如,防火重點期,廣大生態護林員應值班蹲守,倡導文明祭拜方式,改變落後風俗習(xi) 慣;平日裏,可以走家串戶宣傳(chuan) 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和林草政策法規;旅遊旺季,提示廣大遊客進入景區不要架爐燒烤,等等。“十四五”時期,既要創新義(yi) 務植樹盡責形式,讓人民群眾(zhong) 更好更方便地參與(yu) 國土綠化,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又要繼續用法治力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不斷增強全民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把建設美麗(li) 中國轉化為(wei) 全體(ti) 人民自覺行動,共同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白雲(yun) 、繁星閃爍、水清岸綠的美麗(li) 家園。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慧、宋喜群、王冰雅、耿建擴、陳元秋、姚亞(ya) 奇、萬(wan) 瑪加、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