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我們的新時代|從無到有——科研“新星”見證“巡天”成長
新華社長春4月1日電 題:從(cong) 無到有——科研“新星”見證“巡天”成長
新華社記者顏麟蘊、孟含琪
受疫情影響,眼下的長春進入“靜止”狀態。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yu) 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王維依舊忙忙碌碌——雖然不能去單位辦公,這個(ge) 巡天空間望遠鏡項目的“90後”副主任設計師每天都在家看文獻,寫(xie) 項目文檔、視頻研討,參加線上會(hui) 議……
“現在是初樣研製的關(guan) 鍵時期,就算居家辦公,也必須對之前的設計方案和實驗結果進行審視和討論。”王維說。
王維所負責的巡天空間望遠鏡項目,是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的一部分。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便於(yu) 我國科學家長期開展有人參與(yu) 的、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巡天空間望遠鏡是中國空間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它可以帶回宇宙全景的高清晰圖像。
1990年出生的王維,從(cong) 小喜歡讀書(shu) 和思考,高考時報考了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學習(xi) 電子科學與(yu) 技術的物理電子學方向。畢業(ye) 時他麵臨(lin) 兩(liang) 個(ge) 選擇:去科研院所做研究,或者到雜誌社做編輯。他選擇了前者。
懷揣著對航天事業(ye) 的熱愛,王維於(yu) 2012年進入長春光機所工作。剛一入所,就加入了巡天空間望遠鏡項目團隊,“作為(wei) 新人,能加入這麽(me) 重要的團隊,感覺很自豪,壓力當然也不小。”他說。
當時,美國哈勃望遠鏡已經在軌運行超過20年,而中國還沒有類似項目,在很多關(guan) 鍵技術上是一片空白。王維和團隊成員從(cong) 頭學起:看一篇篇文獻,分析、討論每一個(ge) 關(guan) 鍵問題,製作最基礎元件、計算材料參數,一點點去建模、不斷優(you) 化……
一次,他們(men) 研究“雜散光”,需要計算地球反照率的數值。當時,國內(nei) 還沒有相關(guan) 的數據和參考。王維與(yu) 兩(liang) 位同事分別查閱各類文獻,尋找不同算法,其間經曆過多次失敗,最終耗費4個(ge) 多月解決(jue) 了問題。“那一刻特別有成就感。”王維說。
10年來,王維和同事們(men) 不敢懈怠,直至如今巡天空間望遠鏡已形成初樣。當其升空後,將具有與(yu) 哈勃相當的空間分辨能力,但視場麵積將是哈勃的300多倍。
讓王維感受頗深的,還有近幾年的科研環境變化。比如,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的改變,以及所裏對青年科研人員的重視。
2016年起,長春光機所將人才評價(jia) 考核製度化:考核科研人員時,不唯論文、獎項指標,而是憑實際貢獻。王維正是這項製度的受益者。工作後,王維一直從(cong) 事巡天空間望遠鏡項目研發,既沒有獲得獎項,也沒有發表論文,但由於(yu) 不斷推動項目前進,他獲得了應有的績效。
近年來,長春光機所陸續啟動“曙光”“旭光”及“青年特殊獎勵”等人才培養(yang) 計劃,采取經費支持、津貼補助等多種方式,有力支撐了青年科研人員聚焦“國家事”潛心搞科研。王維連續兩(liang) 年獲得了“青年特殊獎勵”A級獎勵。
眼下雖然經曆疫情,但王維和同事正全力以赴,為(wei) 初樣產(chan) 品投入生產(chan) 做足準備。“大家充滿幹勁。”王維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