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對話五位返鄉青年:“雁歸興鄉”,是為了追逐夢想

發布時間:2022-04-28 09: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訪談實錄】

  為(wei) 創新鄉(xiang) 村人才引進機製,2018年8月,山東(dong) 省印發《推進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若幹措施》,其中提出積極開展“雁歸興(xing) 鄉(xiang) ”返鄉(xiang) 創業(ye) 推進行動。幾年來,“雁歸興(xing) 鄉(xiang) ”帶動一批高素質農(nong) 民加速湧現、快速成長,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山東(dong) 財經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課題組在調研中對他們(men) 進行了訪談。

  受訪人:

  沂河源田園綜合體(ti) 負責人 董方軍(jun)

  悉達多莊園負責人 翟乃華

  濟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三澗溪村黨(dang) 總支青年創業(ye) 支部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王元虎

  茗嘉興(xing) 合作社負責人 馬傲

  萊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 楊春華

  因為(wei) 黨(dang) 的好政策,回鄉(xiang) 創業(ye) 心氣足

  課題組:各位最初是怎麽(me) 決(jue) 定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得到了哪些政策扶持?

  董方軍(jun) :我不到20歲便外出創業(ye) 。2017年,我響應“魯商回歸”工程,帶資本返鄉(xiang) 。山東(dong) 省田園綜合體(ti) 相關(guan) 政策給了我特別大的支持,當地政府在土地供給和資金等方麵提供了很多幫助。

  馬傲:2015年,我開始接觸黑皮雞樅菌種植,立誌在家鄉(xiang) 參與(yu) 扶貧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扶貧項目、扶貧資金以及廠內(nei) 園區建設和技術等方麵的大力支持。說實話,創業(ye) 不容易,關(guan) 鍵時刻拉一下、扶一把,對我們(men) 來說太重要了。

  王元虎:我生長在農(nong) 村,大學讀的也是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在外漂泊了幾年,我還是想著能回家做點什麽(me) 。這份建設家鄉(xiang) 的信念鼓勵我回鄉(xiang) 創業(ye) 。最難忘的是,三澗溪村黨(dang) 支部高書(shu) 記以個(ge) 人房產(chan) 為(wei) 擔保幫我貸款。我不能辜負這份滾燙情意,必須幹出個(ge) 樣子來。

  楊春華:2017年,田家村還是萊州市出名的集體(ti) 經濟薄弱村,村裏負債(zhai) 達到了120餘(yu) 萬(wan) 元。村裏黨(dang) 員和村民找到我,讓我帶著大家一起致富,我二話沒說,撂下當時的買(mai) 賣回到村裏。

  打鐵必須自身硬啊。如果我自己都沒弄明白,咋帶著大家一起幹呢?所以,回鄉(xiang) 後我先後參加了浙江大學培訓、安吉黨(dang) 校培訓、煙台黨(dang) 校培訓等,邊學邊想,先理個(ge) 思路出來。市委組織部給了我們(men) 村90萬(wan) 元資金扶持,中央財政撥款50萬(wan) 元,先後用於(yu) 購買(mai) 農(nong) 業(ye) 機械、建設高效農(nong) 業(ye) 大棚等,對村集體(ti) 經濟壯大和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

  以前總聽人說,創業(ye) 靠天吃飯,其實不是。在黨(dang) 的好政策扶持下,我們(men) 創得越來越有勁,幹得越來越有奔頭。

  把身和心、家與(yu) 業(ye) 都留在鄉(xiang) 村

  課題組:後來事業(ye) 發展怎麽(me) 樣?

  董方軍(jun) :通過幾年努力,我帶領團隊打造了省級田園綜合體(ti) ——沂河源田園綜合體(ti) ,挖掘提煉鄉(xiang) 土文化,延續鄉(xiang) 村文脈,打造了一係列藝術場館、文化創作教育基地。以前重視“富口袋”,現在這些文藝場所給人們(men) 的精氣神帶來了不小變化,幫著大家“富腦袋”。為(wei) 了匯聚更多人才,我們(men) 還創立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吸引人才關(guan) 注鄉(xiang) 村、來到鄉(xiang) 村、駐足鄉(xiang) 村、留在鄉(xiang) 村,把身和心、家與(yu) 業(ye) 都留在鄉(xiang) 村。

  翟乃華:我原來在成都做紅酒生意,當初選擇回家創業(ye) ,初衷就是把家鄉(xiang) 的櫻桃、蘋果等農(nong) 副產(chan) 品深加工為(wei) 果汁果酒,做成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創業(ye) 過程中,我雇的全是當地村民,帶動周邊村民就業(ye) 40多人,促進村民年均增收2萬(wan) 餘(yu) 元。

  馬傲:最開始,我們(men) 建設菌棒種植大棚,組織當地貧困村民,手把手教給大家種植技術。村民們(men) 學會(hui) 技術後,我們(men) 把大棚出租給想種植黑皮雞樅菌的農(nong) 民,把更多村民聚到了一起,帶動大家持續增收致富。

  王元虎:通過努力,我們(men) 公司已經發展成了濟南市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我也成為(wei) 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典型,帶動了更多大學生返回家鄉(xiang) 創業(ye) ,形成了以85後為(wei) 代表的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第二梯隊和以90後為(wei) 代表的創業(ye) 第三梯隊。現在,村裏共有38個(ge) 青年黨(dang) 員和200多個(ge) 返鄉(xiang) 青年,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帶來了充足的人才資源。

  楊春華:回鄉(xiang) 之初,針對村莊混亂(luan) 、班子不和、村民對集體(ti) 不信任等問題,我們(men) 開展了治亂(luan) 、治窮、三產(chan) 融合等方麵的工作。比如,成立“群眾(zhong) 擁黨(dang) 先鋒團”,把廣大群眾(zhong) 組織起來,從(cong) 思想源頭解決(jue) 認識問題,以實際行動擁黨(dang) 愛黨(dang) 感恩黨(dang) 。我們(men) 還注冊(ce) 了“天福山”商標,生產(chan) 小米係列產(chan) 品,把田家小米運作成了“萊州小米第一品牌”。

  引雁歸巢,還需更多務實招

  課題組:未來發展,看你們(men) 是信心滿滿。還有什麽(me) 困難以及期待嗎?

  董方軍(jun)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思想觀念上還需要和當地居民進一步磨合,因此也需要有關(guan) 部門加大宣傳(chuan) 力度,進一步解放鄉(xiang) 村思想觀念。隻有讓更多人看到美麗(li) 鄉(xiang) 村的美好前景,相信鄉(xiang) 村一定會(hui) 更加富裕,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回到鄉(xiang) 村、來到鄉(xiang) 村,在鄉(xiang) 村的廣闊舞台上發光發熱。

  翟乃華:創業(ye) 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在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方麵還存在一定欠缺,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充實到我們(men) 鄉(xiang) 鎮企業(ye) 中。

  王元虎:當前,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產(chan) 業(ye) 帶動作用有限。為(wei) 了實現更多人的致富夢,要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積極打造休閑農(nong) 業(ye) 、旅遊農(nong) 業(ye) ,帶動增收賦能。這需要大量懂市場、會(hui) 經營的人才。希望政府能給青年搭建更大發展平台,吸引更多人才到來。

  楊春華:從(cong) 我自己的成長來看,年輕人其實有好多創意想實現,可現實的難關(guan) 卻很多。怎麽(me) 才能拿出更多務實招、管用招,托年輕人一把,幫他們(men) “起飛”,太重要了。接下來,我們(men) 打算爭(zheng) 做山東(dong) 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標杆村。怎麽(me) 讓更多有誌青年抱團一起幹,我們(men) 還得繼續摸索。(主持人:董長瑞)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