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科研經費管理“加減法” 激活創新創造原動力

發布時間:2022-05-06 10:24:00來源: 科技日報

  以科研經費管理“加減法” 激活創新創造原動力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隻做‘加法’,要善於(yu) 做‘減法’。”5月1日,《求是》雜誌刊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文章《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指出,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幹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cong) 繁瑣、不必要的體(ti) 製機製束縛中解放出來。

  總書(shu) 記一席話,道出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聲,為(wei) 新時期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指明了發力方向。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先後出台一係列完善、優(you) 化科研經費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舉(ju) 措,以‘能放盡放’的原則,不斷向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放權賦能,釋放科研活力和創新動能。”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韓鳳芹說。

  《關(guan) 於(yu) 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發布,讓管理過死的科研經費“活”起來;《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出台,科研項目經費中用於(yu) “人”的比例越來越高了,激勵力度前所未有……

  韓鳳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政策紅利極大減輕了科研人員在課題申報、預算編製、績效考核等方麵的負擔,真切回應了科研人員在科研中麵臨(lin) 的實際問題。

  “這幾年國家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涉及從(cong) 科研經費預算到使用、結題的全過程。不僅(jin) 人頭費增加了,關(guan) 於(yu) 設備費的規定也放寬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坦言,當前的科研經費管理製度很貼近科研人員需求,極大地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

  深化改革破冰 科研經費成為(wei) “撬點”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某種意義(yi) 上是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的“撬點”,牽一發而動全身。

  2014年,在這個(ge) 全麵深化改革的元年,一場勇蹚深水區、敢啃硬骨頭的改革開始破堅冰。

  這一年,兩(liang) 份產(chan) 生深遠影響的文件相繼出爐。

  3月,科技界熟知的“11號文”發布,吹響了改革的集結號。這份國務院發布的《關(guan) 於(yu) 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明確了設立績效支出、簡化預算編製、改進項目結轉結餘(yu) 資金管理等多項舉(ju) 措,意在把財政科研經費切實用到“刀刃”上。

  1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guan) 於(yu) 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一場被視為(wei) 科技體(ti) 製突破口的科技計劃改革的大幕就此拉開。

  作為(wei) 黨(dang) 中央、國務院直接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此次改革涉及44個(ge) 行業(ye) 管理部門管理的百餘(yu) 項中央財政科技專(zhuan) 項,每年千億(yi) 元的科研“大蛋糕”將優(you) 化整合。由科技部、財政部牽頭提出的《方案》,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是一場啃硬骨頭的改革攻堅戰,對我國科技創新產(chan) 生重要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呂薇曾參與(yu) 科技計劃改革“破冰行動”方案的研究和討論,在她看來,此次改革從(cong) 國家層麵重構現有科技計劃體(ti) 係並轉變相關(guan) 政府部門科技管理職能,從(cong) 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科技資源著手,構建了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台。

  “科技資源碎片化”“項目多頭申報”“九龍治水”,這些科技界長期為(wei) 人詬病的頑疾,在改革方案中有了與(yu) 之呼應的“良方”:一方麵,分散在各部門的近百項科技計劃被優(you) 化整合為(wei) 五大類;另一方麵,政府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ti) 項目的執行,而是引入專(zhuan) 業(ye) 機構“打理”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評審、驗收等,從(cong) 而強化了資源統籌力度,扭轉了資源配置“天女散花”的局麵。

  “由於(yu) 觸碰了各部門權力和利益格局,它將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管理體(ti) 製產(chan) 生深遠影響,前麵也許是未知和阻力,但改革的方向不會(hui) 改變。”一位內(nei) 部人士透露。

  的確,改革的方向未曾改變。

  時間來到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解套,提高間接費用比重、下放預算調劑權限,讓買(mai) 醬油的錢可以用來打醋了。此次改革,也解決(jue) 了經費管理過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問題,比如大家擔心的“每年經費來得遲,收得早”的問題。

  做好“加減法” 讓經費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隻有把束縛科技人員手腳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減”下去,把科學合理、尊重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加”上來,創新活力才能充分湧流。這不僅(jin) 是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的初衷,也是科研經費管理改革一以貫之的目的。

  “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wei) 經費服務。”在2018年召開的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重申這一重要論述。

  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改革不斷深化、走細走實,於(yu) 細微處解決(jue) 科研人員的煩心事、揪心事。

  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為(wei) 前提的科研管理機製。

  這份文件主要針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科研人員反映突出的經費管理繁瑣、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問題,呈現出針對性強、改革力度大、操作性強的特點。近20條內(nei) 容條條有突破,特別是堅持刀口向內(nei) 、從(cong) 政府自身改起,體(ti) 現服務意識。

  為(wei) 此,科技部、財政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選擇部分高校和院所開展基於(yu) 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試點。比如,開展簡化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製試點,項目直接經費中除設備費外隻提供基本測算說明;開展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試點,穩定支持科研經費中提取不超過20%獎勵經費;開展科研機構分類支持試點,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機構實施差別化的經費保障機製,等等。

  減負賦能同步推 激勵力度更大繁文縟節更少

  “科研項目經費怎麽(me) 用最有效,肯定是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比較熟悉,管理部門對具體(ti) 經費如何使用並不是內(nei) 行。科研經費不能管得太死,但也不能一放了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盧方軍(jun) 研究員一番話,道出了身為(wei) 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者的雙重考量。

  2021年8月,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再度破冰。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若幹意見》),從(cong) 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製、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等7個(ge) 方麵,提出25條“鬆綁+激勵”措施,及時回應科技界關(guan) 切。

  文件一經公布,引發了社會(hui) 各界特別是科技界熱議。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個(ge) 亮點,是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提高間接費用比例……項目承擔單位可將間接費用全部用於(yu) 績效支出”等措施,打破了人的支出的“天花板”;項目完成任務目標並通過綜合績效評價(jia) 後,結餘(yu) 資金留歸項目承擔單位使用,讓科研項目“年底突擊花錢”成為(wei) 曆史。

  從(cong) 簡化預算編製到擴大包幹製實施範圍,從(cong) 改進結餘(yu) 資金管理到推進無紙化報銷,從(cong) 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幹預,到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若幹意見》做足了“減法”,能減則減、應放盡放。

  在給科研人員減負鬆綁的同時,作為(wei) 全麵改革科研經費管理體(ti) 製的風向標,《若幹意見》也亮出了實實在在的激勵舉(ju) 措。針對間接費用比例偏低、激勵作用有限等問題,《若幹意見》打出“組合拳”激勵科研人員幹事創業(ye) 。

  科研項目經費中用於(yu) “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擴大預算調劑自主權之後,買(mai) 醬油的錢也能用來打醋了;擴大預算編製自主權,預算科目從(cong) 9個(ge) 以上精簡為(wei) 設備費、業(ye) 務費、勞務費3個(ge) ……

  “績效工資占我們(men) 工資比例的一半以上,這部分工資一般都是研究人員想辦法解決(jue) ,以前這是一個(ge) 很讓人頭疼的問題。科研經費管理新規調整了間接經費的比例後,發績效工資就有了更多經費,這對我們(men) 而言是很好的激勵。”看到《若幹意見》中間接經費比例提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學雷感慨道。

  不僅(jin) 是陳學雷,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深切感受到,這些年來,科研項目經費中用於(yu) “人”的比例越來越高了。

  財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透露,初步匡算,通過一係列激勵措施,科研項目經費中用於(yu) “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這種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經費來源方麵,做到“有錢可以發”,項目承擔單位可將間接費用全部用於(yu) 績效支出,並向創新績效突出的團隊和個(ge) 人傾(qing) 斜;在經費使用範圍方麵,實現“有錢應該發”,如科研項目聘用人員的“五險一金”均可從(cong) 科研經費中列支;在績效工資總量管理方麵,防止“有錢發不出”,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績效工資水平實行動態調整等。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

  “《若幹意見》出台前,我們(men) 在調研中經常聽到科研人員‘吐槽’科研經費不好花,報銷手續繁雜。”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治理與(yu) 人才研究所研究員石長慧表示,《若幹意見》著重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全麵落實科研財務助理製度、改進財務報銷管理方式等,讓科研人員更多地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信任和績效為(wei) 核心 減負賦能釋放活力

  近年來關(guan) 於(yu) 科研經費管理等的一係列改革文件,向多年束縛創新的老難題動真格,著力構建以信任和績效為(wei) 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新模式。

  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同時,減輕科學技術人員項目申報、材料報送、經費報銷等方麵的負擔,保障科學技術人員科研時間等,被寫(xie) 入了今年初正式實施的科學技術進步法。

  韓鳳芹表示,十年來,我國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呈現出權責明晰、全鏈條放權、以人為(wei) 本、貫通協調等亮點。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發生的重大變化,正在轉化為(wei) 科研人員的獲得感、成就感。

  就在4月25日,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發布《科研未來之路》報告,稱全球有約一半的受訪者指出,他們(men) 的研究領域麵臨(lin) 研究經費不足的問題。過去一年,全球科研人員對於(yu) 獲得經費支持的信心有所下降。

  與(yu) 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科研人員更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其可以獲得足夠的經費支持,並對未來持續獲得科研經費支持也更為(wei) 樂(le) 觀。該報告還提到,中國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的積極預期與(yu) 中國近年來加大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的努力密不可分。

  “科研經費的不斷放權,就是通過減負放權賦能,‘放’出新活力,以提升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創新力,更好地實現科學突破和技術創新,提高國家科研整體(ti) 績效水平。”韓鳳芹認為(wei) ,未來,科研經費管理改革仍需以強化配套措施、注重目標引領、推動部門協同、壓實主體(ti) 責任等為(wei) 重點方向。

  為(wei) 此,她建議,要係統梳理現有政策,以可落地為(wei) 導向,強化配套措施;加強政策實施效果評估,保障出台政策的成熟性和戰略性,避免簡單以文件替代改革。同時,以權責匹配為(wei) 導向,進一步強化、壓實科研院所在人、財、物資源配置方麵的主體(ti) 責任。

  “要推進經費製度與(yu) 其他相關(guan) 製度的銜接,推動相關(guan) 部門在‘尊重科學家、遵循科研規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原則下盡快共同製定實施細則,列出科研經費使用負麵清單,剛柔並重、劃明紅線。”韓鳳芹強調,要明確科研人員經費使用紅線,不在紅線範圍內(nei) 的應以包容審慎的態度實行監管,切實解決(jue) 相關(guan) 政策不協調、不落地的問題,解除科研人員後顧之憂,讓科研經費回歸支持創新本源,更好地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對此,石長慧深有同感。在他看來,未來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著力點,不僅(jin) 是督促科研機構及時、紮實貫徹落實中央出台的政策,同時要加強對各項新政策的宣傳(chuan) 力度,消除科研人員在經費使用方麵的顧慮。此外,在科研項目結題的財務驗收環節,要進一步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值得關(guan) 注的是,為(wei) 保障改革政策落地生效,科技部全麵重塑項目申報、驗收管理全流程,並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開展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的“減表”行動和解決(jue) “報銷繁”行動,基於(yu) 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綠色通道”改革試點以及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大調研等,將管理重點從(cong) 過去管過程、管細節,調整為(wei) 管信用、管績效,抓法人責任,確保改革紅利直達科研一線。

  奔著問題去,瞄準症結改,“減負增效”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受到廣大科研人員的普遍歡迎和點讚。

  石長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21年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的一項針對全國科研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76.2%的科研人員認為(we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方麵出台的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取得了良好成效。

  本報記者 劉 垠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