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

發布時間:2022-05-07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全文如下。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具有重要意義(yi) 。為(wei)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以人為(wei) 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尊重縣城發展規律,統籌縣城生產(chan) 、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因地製宜補齊縣城短板弱項,促進縣城產(chan) 業(ye) 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麵、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縣城發展質量,更好滿足農(nong) 民到縣城就業(ye) 安家需求和縣城居民生產(chan) 生活需要,為(wei) 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要求。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chan) 業(ye) 基礎、功能定位,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作為(wei) 示範地區重點發展,防止人口流失縣城盲目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引導支持各類市場主體(ti) 參與(yu) 縣城建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履行製定規劃政策、提供公共服務、營造製度環境等方麵職責。以縣域為(wei) 基本單元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xiang) 村作用,增強對鄉(xiang) 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xiang) 村延伸覆蓋,強化縣城與(yu) 鄰近城市發展的銜接配合。統籌發展和安全,嚴(yan) 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守住曆史文化根脈,防止大拆大建、貪大求洋,嚴(yan) 格控製撤縣建市設區,防控災害事故風險,防範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縣城短板弱項進一步補齊補強,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you) 勢和產(chan) 業(ye) 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共資源配置與(yu) 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市政設施基本完備,公共服務全麵提升,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農(nong) 民到縣城就業(ye) 安家規模不斷擴大,縣城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再經過一個(ge) 時期的努力,在全國範圍內(nei) 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ye) 的現代化縣城,與(yu) 鄰近大中城市的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促進城鎮體(ti) 係完善、支撐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作用進一步彰顯。

  二、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

  (四)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支持位於(yu) 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內(nei) 的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主動承接人口、產(chan) 業(ye) 、功能特別是一般性製造業(ye) 、區域性物流基地、專(zhuan) 業(ye) 市場、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資源疏解轉移,強化快速交通連接,發展成為(wei) 與(yu) 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chan) 業(ye) 配套的衛星縣城。

  (五)積極培育專(zhuan) 業(ye) 功能縣城。支持具有資源、交通等優(you) 勢的縣城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chan) 業(ye) ,強化產(chan) 業(ye) 平台支撐,提高就業(ye) 吸納能力,發展成為(wei) 先進製造、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專(zhuan) 業(ye) 功能縣城。支持邊境縣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和邊境貿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邊固邊能力。

  (六)合理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縣城。推動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內(nei) 的縣城集聚發展農(nong) 村二三產(chan) 業(ye) ,延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條,做優(you) 做強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更多吸納縣域內(ne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為(wei) 有效服務“三農(nong) ”、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七)有序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推動位於(yu) 重點生態功能區內(nei) 的縣城逐步有序承接生態地區超載人口轉移,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發展適宜產(chan) 業(ye) 和清潔能源,為(wei) 保護修複生態環境、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

  (八)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結合城鎮發展變化態勢,推動人口流失縣城嚴(yan) 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存量,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導人口向鄰近的經濟發展優(you) 勢區域轉移,支持有條件的資源枯竭縣城培育接續替代產(chan) 業(ye) 。

  三、培育發展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穩定擴大縣城就業(ye) 崗位

  (九)增強縣城產(chan) 業(ye) 支撐能力。重點發展比較優(you) 勢明顯、帶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能力強、就業(ye) 容量大的產(chan) 業(ye) ,統籌培育本地產(chan) 業(ye) 和承接外部產(chan) 業(ye) 轉移,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因地製宜發展一般性製造業(ye) 。以“糧頭食尾”、“農(nong) 頭工尾”為(wei) 抓手,培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集群,發展農(nong) 資供應、技術集成、倉(cang) 儲(chu) 物流、農(nong) 產(chan) 品營銷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根據文化旅遊資源稟賦,培育文化體(ti) 驗、休閑度假、特色民宿、養(yang) 生養(yang) 老等產(chan) 業(ye) 。

  (十)提升產(chan) 業(ye) 平台功能。依托各類開發區、產(chan) 業(ye) 集聚區、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創業(ye) 園等平台,引導縣域產(chan) 業(ye) 集中集聚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城建設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示範園區。根據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設施,健全標準廠房、通用基礎製造裝備、共性技術研發儀(yi) 器設備、質量基礎設施、倉(cang) 儲(chu) 集散回收設施。鼓勵農(nong) 民工集中的產(chan) 業(ye) 園區及企業(ye) 建設集體(ti) 宿舍。

  (十一)健全商貿流通網絡。發展物流中心和專(zhuan) 業(ye) 市場,打造工業(ye) 品和農(nong) 產(chan) 品分撥中轉地。根據需要建設鐵路專(zhuan) 用線,依托交通場站建設物流設施。建設具備運輸倉(cang) 儲(chu) 、集散分撥等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發展物流共同配送,鼓勵社會(hui) 力量布設智能快件箱。改善農(nong) 貿市場交易棚廳等經營條件,完善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麵向城市消費的生鮮食品低溫加工處理中心。

  (十二)完善消費基礎設施。圍繞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改善縣城消費環境。改造提升百貨商場、大型賣場、特色商業(ye) 街,發展新型消費集聚區。完善消費服務中心、公共交通站點、智能引導係統、安全保障設施,配置電子商務硬件設施及軟件係統,建設展示交易公用空間。完善遊客服務中心、旅遊道路、旅遊廁所等配套設施。

  (十三)強化職業(ye) 技能培訓。大規模開展麵向農(nong) 民工特別是困難農(nong) 民工的職業(ye) 技能培訓,提高其技能素質和穩定就業(ye) 能力。統籌發揮企業(ye) 、職業(ye) 學校、技工學校作用,聚焦新職業(ye) 新工種和緊缺崗位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提高與(yu) 市場需求契合度。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建設職業(ye) 技能培訓線上平台。落實好培訓補貼政策,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ye) 和培訓者渠道。

  四、完善市政設施體(ti) 係,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

  (十四)完善市政交通設施。完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健全配套交通管理設施和交通安全設施。建設以配建停車場為(wei) 主、路外公共停車場為(wei) 輔、路內(nei) 停車為(wei) 補充的停車係統。優(you) 化公共充換電設施建設布局,加快建設充電樁。完善公路客運站服務功能,加強公路客運站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公共交通場站,優(you) 化公交站點布設。

  (十五)暢通對外連接通道。提高縣城與(yu) 周邊大中城市互聯互通水平,擴大幹線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等覆蓋麵。推進縣城市政道路與(yu) 幹線公路高效銜接,有序開展幹線公路過境段、進出城瓶頸路段升級改造。支持有需要的縣城開通與(yu) 周邊城市的城際公交,開展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引導有條件的大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縣城延伸。

  (十六)健全防洪排澇設施。堅持防禦外洪與(yu) 治理內(nei) 澇並重,逐步消除嚴(yan) 重易澇積水區段。實施排水管網和泵站建設改造,修複破損和功能失效設施。建設排澇通道,整治河道、湖塘、排洪溝、道路邊溝,確保與(yu) 管網排水能力相匹配。推進雨水源頭減排,增強地麵滲水能力。完善堤線布置和河流護岸工程,合理建設截洪溝等設施,降低外洪入城風險。

  (十七)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健全災害監測體(ti) 係,提高預警預報水平。采取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麵塌陷等地質災害。提高建築抗災能力,開展重要建築抗震鑒定及加固改造。推進公共建築消防設施達標建設,規劃布局消防栓、蓄水池、微型消防站等配套設施。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強化體(ti) 育場館等公共建築應急避難功能。完善供水、供電、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備用設施,加強應急救災和搶險救援能力建設。

  (十八)加強老化管網改造。全麵推進老化燃氣管道更新改造,重點改造不符合標準規範、存在安全隱患的燃氣管道、燃氣場站、居民戶內(nei) 設施及監測設施。改造水質不能穩定達標水廠及老舊破損供水管網。推進老化供熱管道更新改造,提高北方地區縣城集中供暖比例。開展電網升級改造,推動必要的路麵電網及通信網架空線入地。

  (十九)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改造建成年代較早、失養(yang) 失修失管、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小區,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條件。完善老舊小區及周邊水電路氣熱信等配套設施,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科學布局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推進養(yang) 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便捷供給。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統籌推動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改造。

  (二十)推進數字化改造。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智慧縣城。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規模化部署,建設高速光纖寬帶網絡。推行縣城運行一網統管,促進市政公用設施及建築等物聯網應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電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終端。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提供工商、稅務、證照證明、行政許可等辦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務一網通享,促進學校、醫院、圖書(shu) 館等資源數字化。

  五、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增進縣城民生福祉

  (二十一)完善醫療衛生體(ti) 係。推進縣級醫院(含中醫院)提標改造,提高傳(chuan) 染病檢測診治和重症監護救治能力,依托縣級醫院建設縣級急救中心。支持縣域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縣完善縣級醫院,推動達到三級醫院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推進縣級疾控中心建設,配齊疾病監測預警、實驗室檢測、現場處置等設備。完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設施設備。建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三甲醫院對薄弱縣級醫院的幫扶機製。

  (二十二)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推進義(yi) 務教育學校擴容增位,按照辦學標準改善教學和生活設施。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全麵改善縣域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現象。鼓勵發展職業(ye) 學校,深入推進產(chan) 教融合。完善幼兒(er) 園布局,大力發展公辦幼兒(er) 園,引導扶持民辦幼兒(er) 園提供普惠性服務。落實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入學和轉學政策,保障學齡前兒(er) 童和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

  (二十三)發展養(yang) 老托育服務。提升公辦養(yang) 老機構服務能力,完善公建民營管理機製,提供基本養(yang) 老和長期照護服務。擴大普惠養(yang) 老床位供給,扶持護理型民辦養(yang) 老機構發展,鼓勵社會(hui) 力量建設完善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網絡,提供失能護理、日間照料及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等服務。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支持社會(hui) 力量發展綜合托育服務機構和社區托育服務設施,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wei) 職工提供托育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幼兒(er) 園開設托班招收2至3歲幼兒(er) 。

  (二十四)優(you) 化文化體(ti) 育設施。根據需要完善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場館功能,發展智慧廣電平台和融媒體(ti) 中心,完善應急廣播體(ti) 係。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ti) 育場、健身步道、社會(hui) 足球場地、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推進學校場館開放共享。有序建設體(ti) 育公園,打造綠色便捷的居民健身新載體(ti) 。

  (二十五)完善社會(hui) 福利設施。建設專(zhuan) 業(ye) 化殘疾人康複、托養(yang) 、綜合服務設施。完善兒(er) 童福利機構及殘疾兒(er) 童康複救助定點機構,建設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保護工作站。依托現有社會(hui) 福利設施建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設施。建設公益性殯葬設施,改造老舊殯儀(yi) 館。

  六、加強曆史文化和生態保護,提升縣城人居環境質量

  (二十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傳(chuan) 承延續曆史文脈,厚植傳(chuan) 統文化底蘊。保護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曆史文化街區,保留曆史肌理、空間尺度、景觀環境。加強革命文物、紅色遺址、文化遺產(chan) 保護,活化利用曆史建築和工業(ye) 遺產(chan)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融入縣城建設。鼓勵建築設計傳(chuan) 承創新。禁止拆真建假、以假亂(luan) 真,嚴(yan) 禁隨意拆除老建築、大規模遷移砍伐老樹,嚴(yan) 禁侵占風景名勝區內(nei) 土地。

  (二十七)打造藍綠生態空間。完善生態綠地係統,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設生態綠色廊道,利用周邊荒山坡地和汙染土地開展國土綠化,建設街心綠地、綠色遊憩空間、郊野公園。加強河道、湖泊、濱海地帶等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修複,合理保持水網密度和水體(ti) 自然連通。加強黑臭水體(ti) 治理,對河湖岸線進行生態化改造,恢複和增強水體(ti) 自淨能力。

  (二十八)推進生產(chan) 生活低碳化。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分布式能源發展,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深入推進產(chan) 業(ye) 園區循環化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推廣裝配式建築、節能門窗、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全麵推行綠色施工。推動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環衛等車輛電動化。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和環保再生產(chan) 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

  (二十九)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ti) 係。因地製宜建設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配備滿足分類清運需求、密封性好、壓縮式的收運車輛,改造垃圾房和轉運站,建設與(yu) 清運量相適應的垃圾焚燒設施,做好全流程惡臭防治。合理布局危險廢棄物收集和集中利用處置設施。健全縣域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ti) 係。推進大宗固體(ti) 廢棄物綜合利用。

  (三十)增強汙水收集處理能力。完善老城區及城中村等重點區域汙水收集管網,更新修複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推進雨汙分流改造。開展汙水處理差別化精準提標,對現有汙水處理廠進行擴容改造及惡臭治理。在缺水地區和水環境敏感地區推進汙水資源化利用。推進汙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逐步壓減汙泥填埋規模。

  七、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xiang) 村能力,促進縣鄉(xiang) 村功能銜接互補

  (三十一)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xiang) 村延伸。推動市政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向城郊鄉(xiang) 村及規模較大鎮延伸,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xiang) 供水一體(ti) 化。推進縣鄉(xiang) 村(戶)道路連通、城鄉(xiang) 客運一體(ti) 化。以需求為(wei) 導向逐步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和千兆光網向鄉(xiang) 村延伸。建設以城帶鄉(xiang) 的汙水垃圾收集處理係統。建設聯結城鄉(xiang) 的冷鏈物流、電商平台、農(nong) 貿市場網絡,帶動農(nong) 產(chan) 品進城和工業(ye) 品入鄉(xiang) 。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基礎設施管護運行機製,落實管護責任。

  (三十二)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xiang) 村覆蓋。鼓勵縣級醫院與(yu) 鄉(xiang) 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ti) ,推行派駐、巡診、輪崗等方式,鼓勵發展遠程醫療,提升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發展城鄉(xiang) 教育聯合體(ti) ,深化義(yi) 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推進縣域內(nei)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健全縣鄉(xiang) 村銜接的三級養(yang) 老服務網絡,發展鄉(xiang) 村普惠型養(yang) 老服務和互助性養(yang) 老。

  (三十三)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以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扶貧搬遷大中型集中安置區為(wei) 重點,強化政策支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增強鞏固脫貧成果及內(nei) 生發展能力。推進大中型集中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就業(ye) 和產(chan) 業(ye) 扶持,完善產(chan) 業(ye) 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八、深化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縣城建設提供政策保障

  (三十四)健全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機製。全麵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製政策,確保穩定就業(ye) 生活的外來人口與(yu) 本地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確保新落戶人口與(yu) 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保障農(nong) 民工等非戶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以新生代農(nong) 民工為(wei) 重點推動社會(hui) 保險參保擴麵,全麵落實企業(ye) 為(wei) 農(nong) 民工繳納職工養(yang) 老、醫療、工傷(shang) 、失業(ye) 、生育等社會(hui) 保險費的責任,合理引導靈活就業(ye) 農(nong) 民工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nong) 民的農(nong) 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ti) 收益分配權,支持其依法自願有償(chang) 轉讓上述權益。建立健全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與(yu)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製,重點支持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多的縣城。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yu) 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製,專(zhuan) 項安排與(yu) 進城落戶人口數量相適應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三十五)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製。根據項目屬性和收益,合理謀劃投融資方案。對公益性項目,加強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其中符合條件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和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予以支持。對準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提升縣域綜合金融服務水平,鼓勵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特別是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ye) 發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zhuan) 項企業(ye) 債(zhai) 券。有效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促進縣區財政平穩運行。引導社會(hui) 資金參與(yu) 縣城建設,盤活國有存量優(you) 質資產(chan) ,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模式,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chan) 投資信托基金試點,鼓勵中央企業(ye) 等參與(yu) 縣城建設,引導有條件的地區整合利用好既有平台公司。完善公用事業(ye) 定價(jia) 機製,合理確定價(jia) 格水平,鼓勵結合管網改造降低漏損率和運行成本。

  (三十六)建立集約高效的建設用地利用機製。加強存量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縣城建設正常用地需求。推廣節地型、緊湊式高效開發模式,規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鼓勵采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等方式供應工業(ye) 用地,提升現有工業(ye) 用地容積率和單位用地麵積產(chan) 出率。穩妥開發低丘緩坡地,合理確定開發用途、規模、布局和項目用地準入門檻。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穩妥有序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九、組織實施

  (三十七)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發揮各級黨(dang) 組織作用,建立中央指導、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製,為(wei)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提供根本保證。發揮城鎮化工作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製度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會(hui) 同各成員單位,強化統籌協調和政策保障,紮實推進示範等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明確具體(ti) 任務舉(ju) 措,做好組織協調和指導督促。各市縣要強化主體(ti) 責任,切實推動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三十八)強化規劃引領。堅持“一縣一策”,以縣城為(wei) 主,兼顧縣級市城區和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科學編製和完善建設方案,按照“缺什麽(me) 補什麽(me) ”原則,明確建設重點、保障措施、組織實施方式,精準補齊短板弱項,防止盲目重複建設。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科學謀劃儲(chu) 備建設項目,切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

    (三十九)推動試點先行。合理把握縣城建設的時序、節奏、步驟。率先在示範地區推動縣城補短板強弱項,細化實化建設任務,創新政策支撐機製和項目投資運營模式,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及早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示範工作基礎上,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和有效做法,穩步有序推動其他縣城建設,形成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有效路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