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我們的博物館更有力量(望海樓)

發布時間:2022-05-18 10:2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讓我們(men) 的博物館更有力量(望海樓)

  五千年中華文明猶如川流不息的長河,收藏、保護、展示著文明印記的博物館正是我們(men) 凝望過去、連接現實、通往未來的一個(ge) 渡口。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wei) “博物館的力量”。在今日中國,博物館蘊藏和迸發的力量遠超我們(men) 的想象。雙休日、節假日,哪裏打卡的人最多?哪些地方的門票最難預約?電視和手機上什麽(me) 節目最受歡迎?眼下,提起中國最熱門的文化場所、最火爆的文化IP,博物館以及博物館裏收藏的文物無疑是其中之一。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龍,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經常“一票難求”,“逛博物館”成了居民日常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博物館日漸成為(wei) 彰顯城市人文底蘊的文化空間……這都是博物館給人民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視博物館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地方考察時,多次去當地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中華民族曆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要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這十年,中國博物館事業(ye) 煥發勃勃生機。“十三五”期間,全國備案博物館由4692家增至5788家,增幅23.4%,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yi) 人次增至12億(yi) 人次,年均增加1億(yi) 人次。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參觀博物館人數最多的國家。預計“十四五”末,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將達到6500家,年舉(ju) 辦陳列展覽數量達3萬(wan) 個(ge) ,年觀眾(zhong) 數量達14億(yi) 人次。

  不僅(jin) “外核”明顯提升,中國博物館在展陳、策劃、傳(chuan) 播等“內(nei) 核”方麵也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許多博物館還主動走進校園、社區,開展公共教育活動,開發文創產(chan) 品,借助科技手段開發手機應用、線上展覽,推動數字化保護。博物館裏的文物從(cong) 此“轉”起來、“智”起來、“動”起來,跟觀眾(zhong) 產(chan) 生更多聯結,激發著人們(men) 參與(yu) 文化保護、文化建設的熱情。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ang)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說話?中國的文博工作者、文藝工作者近年不斷創新表達形式,講好文物故事:風靡全網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眾(zhong) 多90後、00後將目光投向古老的故宮博物院,推促“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火遍全國的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引發社會(hui) 各界對文物、考古的廣泛關(guan) 注;刷屏出圈的舞蹈《唐宮夜宴》讓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重量級國寶以20億(yi) 次的播放量名揚海內(nei) 外;借《千裏江山圖》的靈感而創作的舞劇《隻此青綠》一再加演,打破演出場次紀錄……在準確提煉並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神標識的過程中,文物的曆史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科技價(jia) 值、時代價(jia) 值得到更充分的彰顯,博物館的力量愈加凸顯。

  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是凝固的曆史,但它們(men) 從(cong) 來不是靜止的。一件件青銅玉器,一片片竹簡木牘、一幅幅珍貴字畫,不僅(jin) 見證著一個(ge) 國家的曆史,也躍動著一個(ge) 民族的根脈。今天,我們(men) 竭盡全力保護文物,釋放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就是為(wei) 了更好地觸摸過往、感知曆史,將所有苦難與(yu) 榮耀、沉重與(yu) 激情積聚成闊步前行的文化自信,意氣風發踏上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征程。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