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正青春】柴達木盆地:一個人的油田管道站
央廣網西寧5月20日消息(記者 樊永濤 通訊員 焦玉娟吳海燕)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有一座山,一個(ge) 站,一個(ge) 人——那山是昆侖(lun) 山,那站是青海油田“柴西北原油”外輸管道中間站,那人是石油工人蔡宗雷。
昆侖(lun) 山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位於(yu) 柴達木盆地西北角。這裏因石油而生,也因石油而興(xing) ,青海油田原油生產(chan) 基地就坐落於(yu) 此。
5月18日,青海油田采油四廠管道巡護工蔡宗雷結束了兩(liang) 個(ge) 月的輪休,趕往他值守的小站——“柴西北原油”外輸管道中間站。
小站離市區不遠,卻要行駛1個(ge) 多小時。車子在浮土飛揚的“搓板路”上一路顛簸,道路兩(liang) 側(ce) ,一會(hui) 兒(er) 是綿延數十裏的戈壁荒漠,一會(hui) 兒(er) 是溝壑縱橫的山巒。
小站海拔3200米,方圓百裏是無人區,像一座孤島,由兩(liang) 個(ge) 人輪換值守,蔡宗雷就是其中之一。
蔡宗雷看上去不到40歲,一張棱角分明的俊朗麵龐,被高原常年的紫外線曬得黝黑,被戈壁肆虐的風沙吹得幹燥。
當班期間,為(wei) 了保障原油管輸的暢通與(yu) 安全,蔡宗雷每天要在沿途80公裏的輸油管道和3個(ge) 加熱場站之間巡線。一次巡線至少需要耗時兩(liang) 個(ge) 多小時。
站內(nei) 偶爾來了客人,蔡宗雷總是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見到外麵來的人,我還挺興(xing) 奮的。好長時間沒說過這麽(me) 多話了,我是不是有點話癆……”蔡宗雷喜歡跟人聊聊天,說說日常工作、家人和孩子。
“小站雖小,責任可不小。”蔡宗雷說,2019年10月1日,柴西北原油管線投產(chan) ,小站正式運行,核心裝置就是加熱鍋爐,對管道原油進行加熱,防止原油在高原高寒的氣候條件下,在長距離管輸中冷凝、凍堵。這些工作,需要專(zhuan) 人駐站,在沿線按時巡檢,在站內(nei) 隨時調控裝置,確保沿線管輸的平穩、暢通。“我一待就是3年,這中間兩(liang) 個(ge) 月值守工作,兩(liang) 個(ge) 月輪休。 ”
蔡宗雷回憶道,自從(cong) 來到小站工作,一家人團聚的時間更少了,覺得很愧疚。這幾年,為(wei) 了照看年幼的兒(er) 子,他和同為(wei) 石油工人的妻子倒開休息時間,輪流回到敦煌照顧兒(er) 子,夫妻二人時常像是“交接班”,難得長時間相聚。
有一年,蔡宗雷從(cong) 茫崖市返回家中,當天也正是妻子返崗的日子。一家人在敦煌(青海油田生活基地在甘肅省敦煌市)機場等他,隔著玻璃窗,他們(men) 實現了一次小小的團圓心願。偶爾跟人講起這個(ge) 情景,他總會(hui) 眼眶泛紅。
“每到一個(ge) 場站,都要認真檢查加熱爐的各項運行參數,看看每一處連接點有沒有滴漏、調壓間有沒有漏氣,聞聞配電室線路有沒有異味,得隨時準備處理異常情況。”說起工作,蔡宗雷總是如數家珍。
蔡宗雷每隔10天給80公裏的管道“洗澡”。一次清管總共耗時32小時,每一道工序都要準時,不能出差錯,這關(guan) 係到管輸的運行安全和質量。
在蔡宗雷眼裏,小站的工作是忙碌地,生活卻是寧靜的。板房內(nei) ,一張小床貼邊放置,在地上、桌上,擺著幾盆綠色植物,讓屋內(nei) 有了生機。在板房門前不遠處,有一個(ge) 巨大的水箱,裝著一個(ge) 月的生活用水,院內(nei) 架著一個(ge) 單杠,天氣好時,他還會(hui) 練練身板。還有一個(ge) 小小的花房,春天來臨(lin) ,他都會(hui) 種上花和一些蔬菜,經過精心打理,等到夏季,就會(hui) 開出花朵,結出累累果實。“開花結果的時候,這裏就像一片世外桃源,看了心情特別好。”蔡宗雷說。
小站院內(nei) 還有一個(ge) 小小的、正方形的花壇,裏麵高高聳立著一根管柱,頂端是一麵國旗,在戈壁的勁風中高高飄揚。每周一,蔡宗雷會(hui) 準時升起這麵國旗。
“升起國旗,讓我覺得心裏踏實、驕傲。國旗也激勵著我,堅守自己的崗位,不忘自己的責任!”蔡宗雷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