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藝的百花園為人民綻放(新論)

發布時間:2022-05-23 10:2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世間》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wei) 脈絡,書(shu) 寫(xie) 了一部當代中國人奮鬥不息的生活史詩;《山海情》以閩寧鎮為(wei) 原型,展現閩寧兩(liang) 地持續20多年攜手扶貧、奮力脫貧的不凡曆程。現實題材電視劇口碑收視雙豐(feng) 收啟示著文藝創作者,隻有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立足中國大地、立足火熱實踐,才能創作出在人民中傳(chuan) 之久遠的精品力作。

  文藝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是一個(ge) 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從(cong) 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這個(ge) 根本方向。這是黨(dang) 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jue) 定我國文藝事業(ye) 前途命運的關(guan) 鍵。源於(yu) 人民、為(wei) 了人民、屬於(yu) 人民,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近年來湧現的一大批優(you) 秀文藝作品啟示我們(men) ,創作出反映“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的優(you) 秀作品,離不開人民立場。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jia) 值所在。一切轟動當時、傳(chuan) 之後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魯迅先生曾以“杭育杭育”的勞動號子為(wei) 例,強調群眾(zhong) 的勞作對於(yu) 文化起源的意義(yi) 。《詩經》中反映農(nong) 夫艱辛勞作的《七月》、探索宇宙奧秘的《天問》、反映遊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頌女性英姿的《木蘭(lan) 詩》等,都是從(cong) 人民生活中產(chan) 生的。隻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jia) 、專(zhuan) 家評價(jia) 、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hui) 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僅(jin) 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社會(hui) 文化影響力,也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動力源泉之一。因此,文藝必須用正確價(jia) 值觀滋養(yang) 人,以具體(ti) 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審美意象啟迪人,並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wei) 人民綻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僅(jin) 要讓人民成為(wei) 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傾(qing) 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wei) 一體(ti) ,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wei) 時代和人民放歌。”對文藝工作者而言,文藝創作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最關(guan) 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趙樹理之所以被譽為(wei) 描寫(xie) 中國農(nong) 民的“鐵筆聖手”,是因為(wei) 他關(guan) 注時代、關(guan) 注現實、關(guan) 注民生,生動再現了中國農(nong) 村的巨大變革。《創業(ye) 史》的作者柳青、《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都是為(wei) 了文學理想而深入群眾(zhong) 生活。從(cong) 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著億(yi) 萬(wan) 人民的偉(wei) 大奮鬥敞開,向著豐(feng) 富多彩的社會(hui) 生活敞開,才能創作出無愧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偉(wei) 大民族、偉(wei) 大時代的優(you) 秀作品。

  文藝工作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立場,就是對作為(wei) 曆史創造者、時代創造者的人民獻上的崇高禮讚。

  (作者為(wei)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