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豈能織網 知網模式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知網豈能“織網”
95後應屆畢業(ye) 生劉月(化名)在電商平台反複篩選、對比,在一家看上去“靠譜”的論文查重店下了單,3.6萬(wan) 字,每次178元。劉月無奈地說:“為(wei) 了確保提交學校後在知網查重一次性通過,一般要自己提前購買(mai) 平台上的查重服務。”
近年來,知網因價(jia) 格昂貴、涉嫌壟斷經營等行為(wei) ,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讓不少高校和學生苦不堪言。今年4月,麵對近“千萬(wan) 級別”的續訂費用和“苛刻”的續訂條件,中國科學院宣布停用知網。
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wei) 立案調查。這是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積極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對平台經濟依法實施常態化監管的重要舉(ju) 措。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的多位法律專(zhuan) 家指出,此舉(ju) 對維護學術文獻數據庫服務市場的公平競爭(zheng) ,促進知識生產(chan) 和流動,推動創新發展等具有標誌性意義(yi) 。
知網模式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5月18日,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畢業(ye) 論文二辯圓滿結束,法律係學生章力(化名)激動地走出教室。按照浙江理工大學相關(guan) 規定,學生上傳(chuan) 畢業(ye) 論文可以通過學校合作的論文查重係統免費查重兩(liang) 次,查重合格後申請答辯。
5月初,章力第一次查重時顯示:論文重複率為(wei) 30%。照此,應修改論文後自費查重,直到重複率降至20%以下,再用學校的論文管理係統第二次免費查重。
“我想著既然都是自己寫(xie) 的,學校給的兩(liang) 次查重機會(hui) 夠用了。”但經曆了兩(liang) 次免費查重後,章力隻能轉向自費查重。在他看來,自費查重是被逼無奈。“每1000字3元,大概每次花費50元左右”。最終,章力反複查詢了3次,花費近150元,論文查重算是通過了。
與(yu) 章力相比,從(cong) 業(ye) 5年的建築方案設計師小閆的論文之路就更難了。應行業(ye) 要求,小閆在評職時,需要提交在核心期刊發表的相關(guan) 論文,這促使他經常要到知網搜索相關(guan) 期刊和論文作為(wei) 參考。“每篇幾塊錢到十幾塊錢不等,這算下來也花了幾百塊錢”。
小閆坦言,因知網查重服務不針對個(ge) 人開放,他們(men) 在使用時隻能通過“特殊”手段,進行高價(jia) 查重。在某電商平台,一篇3000多字的職稱論文,查詢一次需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對我們(men) 來說,雖然是無奈之舉(ju) ,但好在能解決(jue) 問題。”小閆表示,在進行查詢服務時,自身也承擔著風險,未發表的論文直接發給他人,難免有些擔憂。
據知網官網介紹,知網是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和發行渠道,其中文資源收錄數量、中國市場占有率以及用戶數量方麵均占據首位。
“知網實際上不生產(chan) 知識,隻是知識的搬運工。”武漢大學競爭(zheng) 法與(yu) 競爭(zheng) 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孫晉表示,知網的核心優(you) 勢,是掌握了核心的版權資源,把絕大部分的期刊、作者、高校都默默“收編”了。
作為(wei) 國內(nei) 最大的數字資源庫,知網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累計整合國內(nei) 外期刊文獻2億(yi) 多篇,其內(nei) 容來源主要是相關(guan) 學術期刊和高校畢業(ye) 論文。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表示,知網在創立之初即構建了“知網模式”,即作者投稿期刊獲得稿費,期刊將數據庫打包轉賣知網獲得收入,而知網分別以“包庫”和“篇”的形式將作品賣給高校和個(ge) 人。同時,知網通過與(yu) 高校合作方式,獲得學生畢業(ye) 論文版權。
“知網服務模式帶來的問題已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如果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問題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要從(cong) 社會(hui) 根源、曆史根源、法律根源等幾個(ge) 方麵認真梳理,找到知網最本質的問題所在,徹底革新。”李順德說。
反壟斷法重在反利用壟斷地位阻礙競爭(zheng)
3月21日,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特聘副教授郭兵起訴中國知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一案,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立案。這成為(wei) 知網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而引發的第一起反壟斷訴訟案件。
2021年10月,因參加一個(ge) 關(guan) 於(yu) 公益訴訟的征文活動,郭兵的論文通過初評後,被要求提交查重報告。郭兵在知網搜了半天,卻發現連注冊(ce) 的機會(hui) 都沒有。他了解到,知網不對個(ge) 人用戶開放論文查重服務,在校學生隻有提交畢業(ye) 論文時才有有限的知網查重機會(hui) ,教師則無個(ge) 人使用權限。無奈之下,郭兵將論文發給圖書(shu) 館工作人員請求幫忙付費查重。
“知網不對個(ge) 人開放查重服務,屬於(yu)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郭兵在與(yu) 一些曾經指導過的畢業(ye) 學生溝通中得知,為(wei) 了順利畢業(ye) ,不少學生被迫轉戰電商平台購買(mai) 論文查重、降重服務,其中不乏被坑被騙的。“我希望能夠通過本案把問題揭示出來,助推反壟斷執法。”為(wei) 此,郭兵於(yu) 2021年12月正式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反壟斷涉及的問題比較複雜,既涉及相關(guan) 市場的認定,又涉及相關(guan) 主體(ti) 的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huo) 人王瓊飛介紹,壟斷分為(wei) 壟斷地位和壟斷行為(wei) ,反壟斷法重在反利用壟斷地位阻礙競爭(zheng) 的行為(wei) ,即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王瓊飛指出,郭兵起訴知網案主要是針對知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當中的拒絕交易行為(wei) 。此外,知網還涉及限定交易、不公平高價(jia) 等問題。
“從(cong) 反壟斷法上講,具有壟斷地位的經營者不能定價(jia) 過高,一旦被認為(wei) 構成不公平高價(jia) 行為(wei) ,則將被視為(wei)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wei) 。”王瓊飛注意到,在知網的定價(jia) 體(ti) 係中,存在比其他數據庫定價(jia) 更高的情形,且在無證據表明成本上升情況下連年漲價(jia) 。同時,知網在對外銷售學術資源時,強製性搭售高校並不需要的非核心數字期刊資源。
“郭兵老師維權之路會(hui) 很長。”他表示,反壟斷領域消費者起訴平台困難巨大,但警示作用很大,“市場監管總局此次對知網的立案調查,釋放了明顯的監管信號。”王瓊飛說。
打破高牆壁壘為(wei) 知識共享注入澎湃動能
“他們(men) 也沒通知我,就把我的文章發到知網上,我自己下載還要收費。”2021年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中國知網”擅自收錄其100多篇論文,且全部勝訴,累計獲賠70多萬(wan) 元,引發輿論廣泛關(guan) 注。
今年5月7日,中國裁判文書(shu) 網公布了10份知網與(yu) 周秀鸞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chuan) 播權糾紛二審民事判決(jue) 書(shu) ,判定知網對周秀鸞所著4篇學術論文構成侵權,向周秀鸞賠償(chang) 相應經濟損失,並駁回了知網的全部上訴。
即將迎來94歲生日的周秀鸞,與(yu) 丈夫趙德馨同為(wei)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周秀鸞在趙德馨就知網擅自收錄他的100多篇論文進行維權後,也選擇了維權。
然而,兩(liang) 位老人勝訴後,知網卻分別下架了他們(men) 的全部署名論文。此舉(ju) 引發熱議:輸了就賠錢、下架涉案文章,人為(wei) 製造知識流動壁壘,最終誰會(hui) 是贏家?
趙德馨教授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明確表示,“我們(men) 的願望並不是讓知網垮台,我是不希望出現這種學術期刊網站一家獨大的局麵。”
有數據顯示,知網所屬公司共涉及1500多起訴訟,其中因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和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chuan) 播權的糾紛,超過1100起。
“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拿起法律武器向知網維權,知網是不是也會(hui) 同樣下架所有‘反抗者’的全部文章?這實在有違平台學術傳(chuan) 播、交流的初衷。”郭兵表示,知網作為(wei) 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目的是打造支持全國各行業(ye) 知識創新、學習(xi) 和應用的交流合作平台,應當具有公共性定位,不能僅(jin) 僅(jin) 追求高額利潤,給知識生產(chan) 與(yu) 分享增負添堵。
李順德強調,知網的治理問題,不僅(jin) 是市場監管總局的事,最終要和教育部、科技部等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司法部門大力協同,齊抓共管。
孫晉則表示,知網的現狀是過度商業(ye) 化的結果,要想真正解決(jue) 問題還需要國家在學術數據庫的開發、運營過程中充分引入或培育市場競爭(zheng) 力量,打破傳(chuan) 統的學術數據庫版權資源壟斷,形成多元競爭(zheng) 格局,從(cong) 而確立市場競爭(zheng) 機製,並使之有效運轉。
對年輕學生和學者而言,更希望通過國家有關(guan) 職能部門對知網的標誌性監管,給知識共享注入年輕澎湃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韓颺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